《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胡经之评传》:
1939年,胡经之6岁。父亲把他和表兄朱寿根一起送进了私塾。
胡定一依然忙碌,那时,他已辗转到了苏州一带教书。胡经之母亲去世之后,小姑也出嫁了,胡家已没有多余的人手照看小经之,他便被父亲送到了外祖父家,并就近进了私塾。
在私塾里,先生传授的仍然是传统的蒙学内容,无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那时,正处于旧学向新学的转型时期。由于苏州、无锡毗邻新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交通便利,新思想很快就能传播到那里。先生不像一般的私塾先生守旧,相反,思想比较开通,他可能已经认识到传统蒙学教育的弊端,因而在教授传统内容的同时,还自编了一些新鲜有趣而又适合孩童理解的儿歌教给蒙童们。有一首儿歌胡经之记忆极为深刻:“三月三,清明到,去游山。”为了强化蒙童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先生还特意布置了一篇作文《清明游山》,鼓励孩子们在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走出去,感受大自然,领略大自然。这是孩子们愿意做的事,因此,每个人的作文完成得都非常认真。胡经之在文章中描写了他幼小心灵感受到的美妙的大自然,得到先生的嘉许。
这是他写的第一篇作文,也是他第一次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从此,他便对大自然产生了审美的兴趣。尽管胡经之的私塾学习生活只有半年,但是,这短短的时光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1940年初,胡经之随父亲搬到苏州城内居住,就近进了一所美国教会学校读书,“乡下人”一下变成了“城里人”。
在苏州,胡经之和弟弟胡纬之跟着父亲、继母,先后住过蒋庙前与平江路,那里离拙政园、狮子林、北寺塔等著名景点很近,这为他经常到各景点游玩提供了便利。每当读书闲暇的时候,胡经之就会跑到那里,俨然一个小大人,非常沉静地观赏这些古朴、典雅的园林、高塔,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奇妙的想象。这些园林深深吸引着胡经之,几天不去,他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浑身不自在。他爱上了苏州园林,喜欢苏州的园林文化。父亲第一次带他去沧浪亭,亭子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胡经之一下子就记住了,从小到大,一直记在心里。长大后,他读欧阳修、苏舜钦、苏轼的诗文,方知此联的意思。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集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集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两者天衣无缝,如此精妙,把对自然的情怀一下子就抒发出来了。
胡定一的教书地点并不固定,常在苏州、无锡之间靠近太湖且又相对远离日寇的乡镇。一到寒暑假,他都会带着胡经之,到这些乡镇小学度假,住上一阵,再回苏州。因此,胡经之少年时期很大一部分时间随着父亲的足迹在太湖周边走动。正因为这样,他从小就经常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体验着江南的美妙风光。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小就开始了。
1940年春假,胡经之随着父亲途经阳澄湖,来到荡口休闲几天。早就听说过阳澄湖,听说过阳澄湖有大闸蟹,自己在心里也不知想象了多少次关于阳澄湖的事,这次终于见识了。看到阳澄湖的浩淼,胡经之内心非常激动。他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因为胡经之喜欢阳澄湖,父亲在周末闲暇之时,会经常带着他来到湖边,看来来往往的渔船、乌篷船,看微风拂动下的芦苇荡。春夏,芦苇青青;秋天,芦花飞扬。
不久,父亲先后在钱穆的故乡鸿声里和后宅等地任教。那里离苏州更近,胡经之来这里就更方便了。
这些地方都是风景绝佳之地,湖塘相通,山水相连。
胡经之就常带着城里同学来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