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劫掠,150万件珍贵皇家文物被劫掠一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在英法陆续收集到英法联军官兵回国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各地拍卖圆明园文物的英法文物原始图录,这些图录早年为图录,后来才有多件文物,再后来才有单件文物的照片,这批图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文物的清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研究价值。
大清咸丰十年(1860),两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从香港、广州、舟山、上海、烟台、天津一路进占北京,劫掠并烧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举火之前,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实施了大规模的全面洗劫,跟随在联军身后的几千广东苦力和中国盗匪也潜入园内抢掠。
自雍正以来的五代帝王存储在圆明园各大宫殿里的150多万件珍稀文物,作为见证一个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重要实物载体,被悉数劫掠!
155 年来,圆明园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和圆明园相关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牵动国人的神经。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著名拍卖行多次激起国人愤怒的圆明 园海晏堂兽首拍卖,又如,今年三月收藏圆明园文物最为集中的巴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19件圆明园文物的被盗,等等。那些被劫掠而去的圆明园珍宝身在哪里?有 没有被拆散?有没有得到妥善保护?能回到祖国吗?由于圆明园文物陈设档劫后不知下落,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每个宫殿存放了哪些文物,一概付之阙如,无从 查找,也无从考证。
据专家估计,海外流散中国文物有2000万件。那么,这2000万件文物中有哪些是圆明园文物呢?十 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动员多国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从英法美日各国收集1860年以来各大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文物或者疑似圆明园文物的记录以及欧美收藏家的收藏 记录,又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组织翻译出版了英法联军官兵的战场日记、书信、报告等原始资料《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努力从中寻找线索。
经多方查找和考证,我们有幸找到了法国巴黎德鲁欧拍卖行数十册文物拍卖目录(1861—1869),随即组织了精通法语的翻译家译成中文,并花费了大量时间找文物专家考证核对,力求完整解读文物信息,并尽力寻找同类型文物图片供读者朋友参考。
在本卷中翻译考录的德鲁欧拍卖行第4册拍卖文物信息(1862年1月30日和31日),封面上明确标注大部分来自圆明园,包括中国漆器、玉器、掐丝珐琅、首饰、兵器、瓷器、木雕、青铜器等各类物件。一页页翻来真是痛彻心扉。
我们打算收集一册翻译一册,成熟一册出版一册,一直坚持做下去,尽最大的努力,收集、整理、出版这套圆明园流散文物考录,为圆明园文物的回归、展示、研究服务。
当年的拍卖目录虽有汉学家、鉴定师参与定名及撰写文物说明,但大多法文只是对文物的器型、材质、画面雕刻的图案做粗线条描述,且受当时摄影条件所限,绝大多数文物没有图片辅助参考,故很难根据由法文转译回来的中文去考定这个文物的名称。
一 个法文单词经常涵盖汉语的多种意思,比如法文单词Vase,乃中文的容器、器皿之意,然而汉语当中的壶、罐、瓶、盆、杯、盂、坛、瓮、簋(gui)、豆、 爵、觚(gu)、匜(yi)、鼎、觥(gong)、卣(you)、尊,鳧(fu)等等,均用Vase一个单词来表示,这就给翻译考录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我们必须要结合整体描述性语言来推断文物器型和名称。
为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认知水平,我们不仅在尽力还原的文物名称下面 保留了如实翻译的描述性语言,请文物专家审核把关,避免出现差错,而且还影印了法文原版拍卖目录书影;同时,也尽量找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同类型或近似器型 的文物照片做参考,以便给读者感性认识。
由于本书的整个翻译、编辑工作时间仓促,加上经验不足,肯定有不少地方存在谬误,尚请各界专家学者、读者朋友来函来电,提供宝贵修改意见。也诚邀各方有志之士加入我们,为寻访考录更多圆明园流散文物提供线索、图片文字信息及各类帮助支持。不胜感激!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6年1月7日
……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