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派面塑的题材与样式
人生大戏,方寸舞台,一件件面塑作品凝结着的不仅仅是作者们精巧的构思与娴熟的技艺,更是汇聚了他们对生活点滴的体验与感情。故而精湛的面塑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神韵,总能让人们于其间流连忘返。例如赵阔明的现代题材代表作品《友谊长城》《爬娃》等,成功地表现了各民族、各国家人物的不同特征;他以中国优秀传统戏剧剧目为内容的传统题材《林冲夜奔》《二进宫》和《老寿星》等面塑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获得了雕塑般的效果。1977年,赵阔明的女儿赵艳林在核桃壳里做成的微型面塑《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尺寸仅为四五厘米,这些作品在香港展出引起轰动。从最初主要用于祭祀,到街头巷尾小孩子们的玩具,再到现在具有民俗风味的装饰品,面塑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派面塑在这漫长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完整的技法形态。
题材与样式
面塑,通常被称为捏面人。相比于北方面塑造型的夸张,海派面塑则以造型逼真为自己的特色,北方面塑古朴、粗犷、豪放和深厚,南方面塑细致、优美、婉约和精巧。海派面塑的题材一般以人物为主,也有以各种家禽、野兽、水果、蔬菜以及小昆虫为题材的作品,通常小巧玲珑,逼真动人,不会体积太大。
虽然面塑中的很多作品,手工艺者都可以参照图样、实物、模型来捏制,但是要创作一件神形兼备的面塑,则往往需要他们进行实地观察,多方捕捉、掌握捏制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方能下手。比如,手工艺者应当对各种人物、动物及其服饰、衣冠、披褂、表情、姿态等,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然后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来。对工具的运用与对生活的观察一样,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一个有成就的面塑艺人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手工艺匠,而是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捏制对象有足够了解的人。”在赵阔明老先生的面塑手稿中,我们发现了这位海派面塑的开山鼻祖对面塑艺人的定位与要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