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博物馆专家周功鑫亲自操刀编撰——久违了的大师所写的小人书;
◎ 好莱坞动画分镜师纪柏舟团队精心绘制,衣食住行皆有所本,历史细节跨越时空
◎ 言必有据,严谨考证——每一本,都是一家小型的纸上历史博物馆
◎ 十个成语,编年排列,系统呈现战国“秦文化”的兴衰成败
◎ 历史专家的quanwei性、严谨的科学精神、不可磨灭的亲近感
◎ 陪伴孩子成长的历史读物——写给现在的孩子,也写给十年后长大的他(她)
◎ 厚积薄发,充实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的文化基因
《史记》的《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述,大约在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进攻邻国韩国的宜阳,打算开辟一条穿越韩国的通路,直达周天子的所在地——洛邑。甘茂估计,要在时间内攻下宜阳并非易事,他惟恐战事期间有人劝秦武王撤兵,导致前功尽弃。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立下“不听谗言”的誓约。果然,当战争延续到翌年,便有人上奏请王撤兵,甘茂以一句“息壤在彼”,令秦武王打消了撤兵的念头,改为增派援军。结果,秦军大获全胜。
要完成一件大事,往住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人们在事前除了要有周全的计划,还要考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阻力,提前准备化解阻力的办法,力保事情能按原计划逐步迈向成功。成语“息壤在彼”中的甘茂,不仅洞悉局势,了解宜阳战役的难度,更通晓人性,预知在战况胶着时,右丞相樗里子等人必定会出言劝秦武王退兵。据他估计,秦武王极可能会受退兵言论影响,动摇当初作战的决心,考虑到自己在战场上对退兵的言论会无能为力,因此在战事发生前,他便设法让秦武王作出不能中途退兵的承诺。甘茂枚举数例,一再向秦武王强调:不管臣子有多大本领,必须得到上级的支持,才能成就大业。他让秦武王明白王的态度对战事的成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曾参杀人”这则故事让秦武王了解到谣言蛊惑人心的力量。但是,秦武王最终还是被谣言所动,幸好甘茂及时以息壤立约一事,提醒他不要忘记誓言,才能扭转局面,令秦军取得胜利。
后人以“息壤”作为信誓的代名词,成语“息壤在彼”时刻提醒人们,要遵守信约,切勿违背诺言。“曾参杀人”也由此流传下来,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流言可畏。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后人以“息壤”作为信誓的代名词,成语“息壤在彼”时刻提醒人们,要遵守信约,切勿违背诺言。
书后的延伸阅读,主要说明了秦代咸阳宫的格局与布置。据《史记》记述,项羽率大兵进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从前的咸阳宫殿虽已经被项羽焚毁,然而,从宫殿遗址出土的种种可以想见当时秦宫的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