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0.00     定价 ¥ 2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273659
  • 作      者:
    江晓原著
  • 出 版 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3
收藏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在科学史研究之外,颇致力于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方面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撰写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作品。重要的著作有:《天学真原》《天学外史》《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以科学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批判了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并巧妙地以古代星占学为突破口,向读者阐释了星占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诗经日食”
  “诗经日食”和“书经日食”都是中国古今学者、西方汉学家和日本学者热衷于研讨的历史谜案。“书经日食”留待下一章讨论,这里先谈“诗经日食”。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的话。由于中国古代用干支纪日,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历数千年而不乱,所以上面这短短12个字,已经交代出颇多信息:在十月份发生一次日食,这天的日干支是辛卯。于是就有学者发生寻幽探胜的兴趣,试图推算此次日食的确切年代,不料越探索“谜”却越大。
  和彗星回归之类的问题不同,对于日食,中国古代很早就会推算,当然也可逆推。早在梁代(公元503—557年),天文学家虞刖就做了推算,他认为“诗经日食”发生于周幽王六年,换算到公历,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近代学者朱文鑫根据《奥泊尔子食典》推算,也得到同样结论。而近代日本学者平山清次、能田忠亮则论证“诗经日食”是发生于公元前735年(周平王三十六年)11月30日。于是形成“幽王说”与“平王说”两派,长期论战不已。近年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平王说”。
  日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象,每次日食,在地球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地区可以看见;在可见区域内,不同地段中所见的食分等情况也不相同。“平王说”的主要理由正是基于这一点,这可以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教授的论述为例。他分析了周代厉、宣、幽、平、桓、庄六王在位期间共200年内的全部日食,其中发生于十月且发生之日的日干支又是辛卯的共有4次,这4次中有两次在中国全境都看不到,另两次即前述争议中的。其中幽王六年那次在今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一带才可看到小偏食,而在周朝首都看不见。只有平王三十六年的那次唯一可以当选。
  但是,“平王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此说与《十月之交》的诗意不合。我们毕竟不能将一首诗与一项天象记录等量齐观。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将有关诗句抽出来,并将这些诗句视为一项天象实录,据此大加考证,却不考虑这些诗句在原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十月之交》原诗头两章如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诗人把日食和月食都看成不祥的征兆,认为这是由于政治黑暗,所以上天示警。所谓“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所谓“四国无政,不用其良”,皆为乱世光景,所以上天让“日月告凶”。这与古人“天垂象,见吉凶”的传统观念是完全一致的。《诗小序》说“《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认为此诗是大臣为讽刺周幽王而作,应该是有些道理的。此诗第三章还有“百川沸腾,山冢奉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莫惩”等语,诗人所见的乱亡之兆,还不仅是日食月食,又旁及于山川,可叹当政之人,何以还不警惕省悟。周幽王正是西周的亡国之君,他死后平王东迁,建立东周,方才稍有振作,有了一些新气象。《十月之交》的诗意,与《诗小序》“大夫刺幽王”之说及幽王时的史实都很吻合,那么诗人又怎么可能在诗中咏叹起几十年后的未来天象?如果要确认诗人所咏为平王三十六年的日食,那就必定要将此诗的写作年代后移40年,而这样一来,整个诗篇的内容和情调就全与史实不合,变得难以索解了。
  两说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困难,所以争论也还会继续下去。不过,笔者个人倒有点倾向于“幽王说”。公元前776年9月6日那次日食,虽然在周朝首都看不见,但在西北边疆毕竟是看得到的,诗人所咏,会不会是得之传闻呢?我们后面就要看到,日食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视的天象,边疆所见,也大有向中央报告的可能。
  ……
展开
目录
一、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天人合一
1.天地相通
2.人格化的天
3.天人感应:非宿命论的
4.天人感应:阴阳和谐的

二、星象与神话及历史
1.星官·星经·星图·步天歌
2.人间在天上的投影
3.星官和星的神话
4.星象·天象与史学谜案
武王伐纣之年与哈雷彗星
释迦牟尼生年与月食
《尚书·尧典》与“四仲中星”
“诗经日食”

三、星象与人世吉凶(上)
1.分野——天与地的对应
2.星占——天意与人事的对应
3.日月占
日1型
日2型
月1型
月2型
月3型
4.行星占
五星与五行
亮度·颜色·大小·形状
经过或接近星宿星官
行星自身的运行状况
诸行星的相互位置

四、星象与人世吉凶(下)
5.恒星占
恒星本身所呈现之象
设立占辞时的附会与联想
神秘的北斗七星
6.彗星占
7.其他
流星占
客星占
瑞星·妖星
云占
气占
风·风角
虹占
雾·霾·霜·雪·雹·露·霰·雷
星占释梦
8.怀疑与迷信:古代的星占学观

五、历法:贯通天地阴阳的纽带
1.历法与星占学
历法与历书:古代历法的内容
历法主要为农业服务吗?
作为星占学工具的历法
2.历书与占卜
3.历与阴阳两性及有关禁忌

六、政治天文学
1.天文学家与星占学家
2.天象与天意
3.神道设教与政治运作
4.独占的通天手段——天人之际发微
巫成神话的意义:通天
灵台和各种通天象征
独占:官营传统与禁书·禁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