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上海高校老建筑/上海城市记忆丛书》:
外国教会在上海的传教活动约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天主教徒松江府上海县人徐光启因父去世由京返乡守制,路过南京拜访了一位意大利神父郭居静,请他来上海开教。神父来沪后,徐光启在自己宅院“九间堂”附近为方便传教盖了两幢简易的教堂,成为当时传播福音的中心。
教会来华传教的初衷多少是带有一种侵略性的,尤其在上海开埠以后,帝国主义不但是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利用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把控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文化渗透作为对被侵略者从思想上的洗礼与教化也在积极进行之中。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各项特权与庇护,大肆宣扬教会理念。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办报、办学、办医院等传输教旨理念,将西方文明中积极的一面引入中国,推进教会事业,培植其在华根基。不得不承认这些举措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办报开了中国近代报业之肇端,由美国传教士伍德创办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被誉为“上海中文报纸的第一颗新星”。办医院做慈善,引入西方先进的医疗服务,创办了如公济医院、广慈医院、圣心医院等一批悬壶济世的医疗机构,这些医院随着历史的更迭成为今天沪上那些著名三甲医院的历史根基。
办学,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传教士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容易让这片东方土地上的人民从内心中接受他们。从办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教育从孩童抓起,达到驯服可靠,忠诚不变,真正接受教的理念。
因此在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中,大都提到办学的一些特权。如《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中规定:洋商租地后“得修建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及会堂”。
《中美华盛顿续约》强调:“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按约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虽然教会办学初衷为传教,课程设置上神学课程等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与此同时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中国,后来事实证明,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上海居其一,而不得不承认上海居东南各省水陆交通的枢纽,又处长江水道入海口的地理优势,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近代文明空前发达。19世纪末期中日甲午海战后,英国专栏作家干德利(R.S.Gundry)在《中国的今昔》一书中这样描述:“上海的工部局是最好的传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去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将多少传到内地区。”随着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广泛传播,民间“崇洋”风气日盛,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教会的活动也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加之如维新派人士康、梁来到上海,无需踏出国门便亲身感受了这里近乎原汁原味的西方文明,坚定了向西方学习和变法图强的信念。
在这种里应外合之下,为教会办学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天主教、基督教纷纷在上海开办小、中、大学,其中高等教育的学府在如今的诸多高校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甚至教学场所仍保留至今。
当时天主教在上海创办的高等教育是震旦学院,1902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司铎马相伯主持创建。马相伯的父母均信奉天主教,因此还在襁褓中的他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天主教徒。12岁时入学法国耶稣会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后改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1862年到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小修院攻读拉丁文、法文、希腊文,研究神学、哲学和数学,1870年获神学博士。马相伯是上海教会大学最早的推手,他始终有创办新式大学以救国的梦想,1900年变卖祖产,将松江、青浦的3000亩农田捐给江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所用,但终未如愿。
马相伯住在徐家汇土山湾一带,他是当时少有的宣贯中西的人才,康有为、梁启超、张元济等都曾来向他求学。其中在南洋公学执教的蔡元培每日清晨五点来马相伯寓所学习拉丁文,他同时还挑选了学校“特班”中24名学生一同去学习,筹组译社。这24名学生中后来大都成为了一代大家,如日后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弘一法师李叔同、数学教育家胡敦复等。逐渐慕名来马相伯寓所求教的人越来越多,马相伯再度与教会交涉希望完成当年捐献所愿,终于在1903年震旦学院成立,取名“震旦”意寓中国之曙光,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学校选址法租界卢家湾一带,因其倾产建校,法国天主教承认他是学校创始人,奉为董事长,但不让他过问校务。1932年在教育部立案,定名震旦大学,设文、法、理工、医四个学院,后来在法国立案,学校毕业证书中法均认可。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所设文、法、理工、医四个学院分别并入他校。
圣约翰大学是基督教在上海创办的近代高等教育学校,是由1865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培雅书院及次年成立的度恩书院于1879年合并成立,校址选在沪西梵皇渡。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为了吸引学生和扩大影响,学校免收入学学生杂费,免费提供住宿和生活用品。美国传教士卜舫济1888年担任学校校长,直到1942年退休,长达54年。
学校最初设国文和神学两部,1880年设医学部,1881年设英文部,学校规定用英文授锞。20世纪后扩大办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1906年以后毕业生可进美国大学深造。历届毕业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近现代杰出人材,其中有外交家顾维钧;政治家宋子文、严家淦;实业家刘鸿生、荣毅仁;新闻家邹韬奋;作家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医学家颜福庆等,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
沪江大学原是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创办的上海浸会学院,校址选择在沪东黄浦江畔,校长是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柏高德。后易名为沪江学院。1912年将原设在四川路的初级道学院并入,于1915年正式更名为沪江大学。1917年与美国教育行政机关挂钩,获准可授美国学位。1929年为学校设文、理、商、教四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向中国政府教育部备案。1928年31岁的刘湛恩任校长,他主张沪江大学要更为中国化、本土化,他任校长期间,建图书馆、教学楼、体育室、食堂、大礼堂等,为学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38年刘湛恩校长拒绝当汪伪教育部长,同年4月7日上班路上被日伪特务暗杀。现在,学校校园内特置刘湛恩铜像纪念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