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
0.00     定价 ¥ 8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806929001
  • 作      者:
    黄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婉,女,1973年生,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2013-2014)。2010年7月,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导师洛秦教授。2010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事教学工作。教授本科、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世界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世界音乐专题研究:理论、分析与表演》《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乐器学》《城市音乐景观研究》和《世界歌唱传统专题研究:理论、分析与表演》。教授世界民族民间乐器演奏,如韩国伽倻琴、日本筝、琉球三线、安第斯恰朗戈、爱尔兰小提琴等。为国际传统音乐学学会(ICTNl)等协会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音乐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移民音乐研究、世界音乐表演与分析以及冲绳音乐舞蹈。公开发表文论主要包括:中文论文《手“啭”心语:琉球古典音乐记谱法与演奏中的身体认知》(2017)、《在历史与想象之间“清浊抑扬”:南美阿根廷冲绳人的民谣歌唱风格》(2015)、《古谣、古典民谣、新民谣、民谣朋克:冲绳八重山民谣<安里屋协作谣>音乐变迁中的历史文化叙事》(2013)、《在“挪用”中饰变与创造——文化生态视野下的2012基诺族“特懋克”节》(2012)等;英文论文“Sound,Place,and Migration:Topshurs of West Mongols Oirats”(2017),“Embodying a Gendered Singing:Masculinity,Sheng Music and Place in Chinese Local Opera”(2017);合作译著《愿它充满你的心灵:体验保加利亚音乐》(2013),合作编写教材《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2011)。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从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特别是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上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韩国人聚居在虹桥镇,形成了被上海人称为“韩人村”的韩国社区。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以此拥有近二十年移居历史(1992-2009)的上海韩国跨境“离散”族群为考察和研究对象,通过历时三年的“参与观察”的田野作业方式,考察了位于该“韩人村”里的四万名韩国人的“飞地”音乐生活。作者通过历史概述(1919-1945)和对当下(1992-2009)上海韩国“飞地”音乐生活的叙述,分析韩国“飞地”音乐生活中传统音乐异常繁荣的特殊现象,提出中心问题,进而阐释上海韩国人如何通过传统音乐生活来应对文化差异和歧视,因此维持了传统的族群音乐认同内涵与形式,以及揭示出上海韩国人如何通过传统音乐生活来应对社会结构性不适和经济利益冲突所带来的社会适应冲突,因此维持和构筑了新的族群音乐认同,从而认为,韩国传统音乐在海外“飞地”被赋予了凝聚族群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
  本书以20世纪末至今约20年间(1992-2009)的上海韩国跨境离散(diaspora)族群(简称“上海韩国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3年的田野考察,笔者考察和研究居住在上海虹桥镇的“韩人村”①约4万名韩国离散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
  一、题解
  (一)上海韩国“离散”族群
  离散现象是全球政经一体化进程所推动的人及其文化的跨国界迁徙。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出现了。
  “离散”也称“流散(dispersion)”,来自希腊语,首先出现在《圣经·旧约》的记载中,原指公元前586年的古代犹太人被巴比伦人逐出故土后的大流散,以及不住在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籍基督徒。近代以来用来指任何民族的大移居,是移民社群的总称。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后现代”语境下“全球化”浪潮的带动,历史内涵被消解后,“离散”再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在《牛津英语辞典》(1993年版)中,“离散”指代“任何一群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在《后殖民研究核心概念》①中,“离散”指代“在殖民主义的环境下,人们自愿或被迫地离开家乡到新的土地生活”;科恩把“离散”细分为若干类型:罪犯离散、劳工离散、经济离散、文化离散等。每一类都是由于特定的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②可见,“离散”一词越来越泛化。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离散”群体还把来往穿梭于不同国度的“旅行者”纳入进来。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的上海的韩国人的离散形态属于“经济离散”,笔者对“经济离散”的界定如下: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传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了全球化的重新优化配置,优化配置推动了人的国际间的优化性流动,因而形成了专门以从事贸易或生产经营为目的,较长时期地定居在某地的各个群体或族群。其离散的利益中心是经济和商业利益,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因为文化的选择、政治避难的选择而形成的离散群体或族群相区别。同时,《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对于“离散”的界定采取的是宽泛的概念,即包括了久居和短期居住在“韩人村”的韩国人。
  与“离散”紧密相关的概念是“飞地”。“飞地”原指“在本国境内的隶属于另一国的一块领土”。③其后,“飞地”的概念被泛化理解为“存在于大群体中的小群体”。就“飞地”类型而言,梅晓云将“飞地”划分为“拔根飞地型、植根同化型、去根无根型、双重认同型”。④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的上海韩国“飞地”特别指代:上海境内的韩国人聚居区,特指“韩人村”,因此不具有国家领土的意涵。其类型属于“拔根飞地型”,即没有丢失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其内容、形式都得到完好的维系。笔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上海韩国人的特殊的“经济自治体飞地”的新概念,即上海的韩国人聚居区是一个在内部存在生产、赞助扶持和消费的经济链条,并凭借族群性而获得自治支撑的“飞地”。其经济属性取决于上海韩国人职业背景。其文化、教育等生活都受限制于其经济属性,因而和其他的离散族群或其他地域的韩国离散族群形成区别。
  (二)上海韩国“飞地”传统音乐生活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研究的是作为音乐“飞地”的上海韩国“飞地”。“飞地”的音乐属性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就音乐形式来说,“飞地”里的韩国音乐形式和曲目主要有传统的风物农乐《永南乐》、伽倻琴《散调》、宫廷乐舞《春莺啭》、太平箫《席拿乐》、杂歌《京畿阿里郎》以及宗教歌曲《青年圣歌》集;也包括为中国人所认同的“韩流”为主要内容的韩国音乐,如韩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流行歌曲《大长今>;此外,“当地”音乐的影响也体现在“飞地”音乐生活中,如歌曲《茉莉花》和《少年先锋队队歌》等。
  其二,就音乐生活来说,一类是非宗教类的传统音乐生活,即韩国传统音乐活动本身。其中包括私人传统音乐文化主题的聚会、传统乐社活动、传统音乐会、传统音乐节和传统音乐教育;附属于“飞地”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韩国传统音乐活动,即主要体现在社交、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的传统音乐活动,包括家庭聚会中的传统音乐活动、社区文明共建系列活动中的传统音乐活动、“飞地”经济推广活动中的传统音乐活动等。还有一类是宗教类的传统音乐生活,包括礼拜仪式、弥散仪式、教会唱诗班、教会音乐学校和教友会音乐团聚活动。
  ……
展开
目录
序言:“音乐上海学”的意义洛秦
前言
一、题解
二、研究背景、研究对象
三、研究综述、研究空间
四、研究理论与相关概念
五、研究资料与分析模式
小结

绪论 上海韩国“飞地”音乐生活概述
第一节 历史(1919-1945)中上海的韩国“飞地”音乐生活
一、历史中的上海韩国人
二、历史中上海的韩国“飞地”音乐生活
三、弘扬民族主义的“飞地”历史中的音乐生活
第二节 当代(1992-2009)上海的韩国“飞地”音乐生活
一、当代上海的韩国人
二、当代上海韩国“飞地”音乐生活
小结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飞地”音乐生活冲突及其现实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飞地”音乐生活的宏观特征
一、“飞地”音乐生活田野考察的时空进程
二、“飞地”时间、空间中的音乐生活特征
第二节 “飞地”音乐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和冲突问题
一、偶遇冲突
……

第二章 对立:表达文化差异、构筑族群界限的“飞地”音乐生活
第三章 妥协:整合经济关系、缓和文化冲突的“飞地”音乐生活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