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的路桥情缘》:
当时的福建省,没有多少军队,混成协旅长是少将衔高级军官。1919年李厚基任福建省督军兼省长,周永桂跟随李厚基改任少将参议。他收入颇丰,可以不断接济家里,祖父把钱用来在徐州北郊的李窝村陆续置办地产,并在徐州城里的西关和北关也盖了房子。
1922年10月,北洋军阀进攻福州。为避战乱,周永桂带着全家乘船到了上海,在那里把夫人王芷秋和三个子女送上回徐州的火车,自己则返回福州。福州不久失守,周永桂被仇家设“鸿门宴”杀害,年仅40多岁。
那年,周永桂的三个孩子:长子闽立,学名周镇寰,参加革命后改名周南;次子彭立,学名周镇宇;小女周殿华才1岁,参加革命后改名周文。
周永桂去世后,家中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只得靠出租土地和房屋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家道日渐中落。姑姑出嫁是去冲喜,这是旧社会的一种封建习俗,嫁过去丈夫即病逝,又回到娘家住。不久叔叔也因病早逝,婶子也守了寡。周永桂前夫人所生的周梦华已嫁给了史家,她与母亲王芷秋年龄同岁,也常带着儿子史超来家居住,史超只比周镇宇(彭敏)小两岁。
1928年秋末冬初,祖父周庆瑞病逝。家中只剩下母亲、姑姑和婶子三个寡妇和几个年纪尚幼的孩子,周家成了一群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
母亲王芷秋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哥哥王开孚,字雪桥,是清朝秀才,铜山县知名的文人。王芷秋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自幼裹足,无能力当家。一切由年轻的婶子去管,也只能靠土地和房产维持生活。
1.私塾教育的根基
祖父去世后,几个孩子才走进洋学堂。周镇宇上了4、5年私塾后,进入徐州小学和徐州中学。
在家塾里,哥哥周镇寰学习好,字也写得好,老实厚道,常常得到先生表扬。而周镇宇虽然天赋聪慧,记忆力好,字也写得不错,却是个顽皮不安分的孩子,爱耍小聪明,喜欢刨根问底,往往惹得先生不高兴。念书时,私塾先生要求很严,每天让孩子们背着手站在堂上,摇头摆脑背书。老先生打盹睡着,周镇宇便给先生脸上画个眼镜或把辫子捆在椅子上,为此他挨了先生不少板子,还不让兄弟姐妹告诉大人。
少年的周镇宇喜欢唐诗、宋词,爱读《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他非常聪明,书中的典故在几十年后,仍能原文复述;特别是《唐诗三百首》几十年后只要念头一句的前几个字,他就能整篇背诵,一字不差。闲暇时他还背着大人偷看明清小说,像《说唐》《隋唐演义》《岳飞传》《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老残游记》以及《聊斋志异》等,然后再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小伙伴们听。小时候的私塾教育给周镇宇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2.敢走独木桥的孩子
小时候周镇宇还是个孩子王,一群孩子爱跟他一起玩。他们在一起踢毽子,放风筝,抖空竹等。他抖空竹不仅抖得响,而且能将空竹抛入空中再轻轻的接住;他踢毽子也能踢出一番花样来。他先把毽子抛起来,用脚尖接住、挑起来,用头接住,再用头顶起来,用膝盖顶一下,稳稳地落在脚面上,这样再反复很多次,更难的花样还有很多。
最让小伙伴们佩服的是他画画的本事,素描,在白纸上画;他会写美术字,就是艺术字,立体的,变形的,花样繁多,新颖好看。他采集花草植物,压平、干燥并用硬纸托起,做成植物标本十分在行;他还会自己制作风筝,总是把风筝做得又大又漂亮,飞得也最高。他不仅自己做,还把这些技艺教给其他人,因而赢得小伙伴们的信服和拥戴。
在徐州西北城边有许多古城墙,他经常领着孩子们爬城墙,钻山洞。有时搞点带刺激性的恶作剧,如在徐州城边九里山有个山洞,从山洞里向上爬,爬进去,看到有人进来了,放个鞭炮,把人吓得吱哇乱叫跑了;在中学因看不惯英语老师“摩登”的打扮,捉了几只蝴蝶,放在粉笔盒里。上课了,老师打开粉笔盒,蝴蝶飞出来,他在下面说:“好香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