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彭敏的路桥情缘
0.00     定价 ¥ 56.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9842966
  • 作      者:
    彭陪勤, 于平生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内容介绍
  彭敏是新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彭敏的路桥情缘》通过对彭敏一生的描写,真实地讲述了他少年立志,为祖国富强寻求革命道路,在铁路桥梁建设事业上走向成功的人生轨迹:着重记录了他指挥桥梁铁路抢修、领导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以及西南铁路建设等重要工作及其显著成就,展现了他深厚的路桥情缘、崇高的人格品质和浓重的家国情怀,也反映了在革命和建设年代里老一代革命者、建设者的光辉足迹。他作为党的技术型领导干部,是这段瑰丽的历史长卷中的闪亮代表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彭敏的路桥情缘》:
  当时的福建省,没有多少军队,混成协旅长是少将衔高级军官。1919年李厚基任福建省督军兼省长,周永桂跟随李厚基改任少将参议。他收入颇丰,可以不断接济家里,祖父把钱用来在徐州北郊的李窝村陆续置办地产,并在徐州城里的西关和北关也盖了房子。
  1922年10月,北洋军阀进攻福州。为避战乱,周永桂带着全家乘船到了上海,在那里把夫人王芷秋和三个子女送上回徐州的火车,自己则返回福州。福州不久失守,周永桂被仇家设“鸿门宴”杀害,年仅40多岁。
  那年,周永桂的三个孩子:长子闽立,学名周镇寰,参加革命后改名周南;次子彭立,学名周镇宇;小女周殿华才1岁,参加革命后改名周文。
  周永桂去世后,家中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只得靠出租土地和房屋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家道日渐中落。姑姑出嫁是去冲喜,这是旧社会的一种封建习俗,嫁过去丈夫即病逝,又回到娘家住。不久叔叔也因病早逝,婶子也守了寡。周永桂前夫人所生的周梦华已嫁给了史家,她与母亲王芷秋年龄同岁,也常带着儿子史超来家居住,史超只比周镇宇(彭敏)小两岁。
  1928年秋末冬初,祖父周庆瑞病逝。家中只剩下母亲、姑姑和婶子三个寡妇和几个年纪尚幼的孩子,周家成了一群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
  母亲王芷秋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哥哥王开孚,字雪桥,是清朝秀才,铜山县知名的文人。王芷秋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自幼裹足,无能力当家。一切由年轻的婶子去管,也只能靠土地和房产维持生活。
  1.私塾教育的根基
  祖父去世后,几个孩子才走进洋学堂。周镇宇上了4、5年私塾后,进入徐州小学和徐州中学。
  在家塾里,哥哥周镇寰学习好,字也写得好,老实厚道,常常得到先生表扬。而周镇宇虽然天赋聪慧,记忆力好,字也写得不错,却是个顽皮不安分的孩子,爱耍小聪明,喜欢刨根问底,往往惹得先生不高兴。念书时,私塾先生要求很严,每天让孩子们背着手站在堂上,摇头摆脑背书。老先生打盹睡着,周镇宇便给先生脸上画个眼镜或把辫子捆在椅子上,为此他挨了先生不少板子,还不让兄弟姐妹告诉大人。
  少年的周镇宇喜欢唐诗、宋词,爱读《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他非常聪明,书中的典故在几十年后,仍能原文复述;特别是《唐诗三百首》几十年后只要念头一句的前几个字,他就能整篇背诵,一字不差。闲暇时他还背着大人偷看明清小说,像《说唐》《隋唐演义》《岳飞传》《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老残游记》以及《聊斋志异》等,然后再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小伙伴们听。小时候的私塾教育给周镇宇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2.敢走独木桥的孩子
  小时候周镇宇还是个孩子王,一群孩子爱跟他一起玩。他们在一起踢毽子,放风筝,抖空竹等。他抖空竹不仅抖得响,而且能将空竹抛入空中再轻轻的接住;他踢毽子也能踢出一番花样来。他先把毽子抛起来,用脚尖接住、挑起来,用头接住,再用头顶起来,用膝盖顶一下,稳稳地落在脚面上,这样再反复很多次,更难的花样还有很多。
  最让小伙伴们佩服的是他画画的本事,素描,在白纸上画;他会写美术字,就是艺术字,立体的,变形的,花样繁多,新颖好看。他采集花草植物,压平、干燥并用硬纸托起,做成植物标本十分在行;他还会自己制作风筝,总是把风筝做得又大又漂亮,飞得也最高。他不仅自己做,还把这些技艺教给其他人,因而赢得小伙伴们的信服和拥戴。
  在徐州西北城边有许多古城墙,他经常领着孩子们爬城墙,钻山洞。有时搞点带刺激性的恶作剧,如在徐州城边九里山有个山洞,从山洞里向上爬,爬进去,看到有人进来了,放个鞭炮,把人吓得吱哇乱叫跑了;在中学因看不惯英语老师“摩登”的打扮,捉了几只蝴蝶,放在粉笔盒里。上课了,老师打开粉笔盒,蝴蝶飞出来,他在下面说:“好香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篇 少年立志(1918-1936)
一、少年时代
1.私塾教育的根基
2.敢走独木桥的孩子
二、离家出走
1.新思想的启蒙
2.冲破羁绊
三、茫茫大海寻找革命道路
1.为了生计吃尽苦头
2.意外遇到学习机会
3.组织闹学潮遭开除
4.周镇宇改名为“彭敏”

第2篇 在战斗中成长(1936-1945)
一、找到党组织参加革命
1.在北京搞学生运动
2.青年人的选择
二、抗日战争中在山西打鬼子
1.山西复杂的抗日革命形势
2.破坏铁路阻止日军“扫荡”
3.机智灵活打不赢就走
4.“我是来打日本鬼子的”
5.田家沟的战斗
6.在工卫旅找到终身伴侣
三、延安学习时期
1.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2.跟着彭敏打仗还没打够
3.敬仰老一辈的革命家
4.革命圣地艰苦快乐的生活
5.初展土建专长

第3篇 解放战争抢修铁路桥梁(1945-1950)
一、与铁路桥梁结缘
1.从延安出发奔赴东北
2.大刀阔斧成立自己的护路军
3.有胆有识闯关过卡
4.打开铁路运输瘫痪局面
5.想法子让这孩子读点书
6.发现自己很适合做铁路工作
7.“困难是客观存在”
二、彭敏奉命修建的
第一座大桥
1.河边思乡巧遇同学
2.铁道纵队刚成立就委以重任
3.
第一次修桥就碰上硬骨头
4.和西林的友谊从这里开始
5.哈长线还没修完就吹响了进军号
三、津浦线及淮河铁桥的抢修
1.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来支援
2.离家15年
第一次回家
3.建桥方案迟迟定不下来让人心焦
4.抢在洪水前面修好淮河大桥
5.登上火车向上海驶去
四、洛河便桥及陇海线的抢修
1.冒险抢修洛河便桥和抢运物资
2.与西林的
第二次合作
五、湘江便桥及湘桂线抢修
1.冬季抢修衡阳湘江便桥
2.一面剿匪一面抢修湘桂线
六、难忘的1950年
1.要亲手建设自己的国家
2.彭敏和徐斌这对搭档
3.当上全国首届劳动模范
4-不能很好兼顾孩子和家庭
5.火车开动了温恩梅还没来得及下车

第4篇 抗美援朝抢修铁路桥架(1950-1952)
一、紧急出征抢修朝鲜铁路桥梁
1.粮弹供应成了燃眉之急
2.紧急出征遭遇美军“空中战役”
3.异国他乡抢修遇见老战友
二、临危受命
1.志愿军铁道兵团“彭司令员”
2请求高炮掩护及加强通讯力量
3.一个劲向前赶速度多修快修
4.
第一次工程会议上的重要决策
5.不放松任何机会学习充实自己
三、不畏强敌与美军斗智斗勇
1.不畏强敌随炸随修
2.站在前方抢修指挥的最前沿
3.反轰炸斗争的焦点是争取通车时间
4.防空洞里的笑声
四、战胜洪水和敌机轰炸双重困境
1.完成了防洪工程任务
2.洪水肆虐和敌机轰炸的双重困境
3.战胜恶魔须有大智大勇
五、彻底粉碎美军停战前的疯狂
1.“三角地区”成为美军的重点目标
2.“317公里处”的生死较量
3.提出绝处逢生的办法
4.打破了敌对我三角地区的封锁
5.彻底战胜美军在停战前的疯狂
6.珍惜鲜血换来的技术经验

第5篇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1952-1957)
一、负伤回国接受新的使命
1.从太平间回到病房
2.一个更重要的任务等着你
3孩子不认识爸爸了
二、肩负起领导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重任
1.历史的选择
2.最先考虑的几件事
3.推举大桥局的总工程师
4.草拟武汉长江大桥整体任务的报告和决议
5.要求重新勘探地质水文情况
三、筹建大桥局的艰难
1.从零起步建设大桥局
2.扛起枕木就走
3.给大桥局的干部职工不能滥竽充数
4.筹备建桥同时迅速建设住房
5.摄影师、照相机和《工地生活》报
四、汉水铁桥的风风雨雨
1.汉水铁桥的大练兵
2.中苏技术人员发生分歧
3.奥尼斯阅夫顾问告状
4.给彭敏的警告处分
五、改变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方案
1.大自然出了难题
2.西林提出了新的创意
3.西林主动提出平等合作
4.中国人接受了西林的新想法
5.彭敏的勇气
6.重新确定桥渡线
7.钢料和钢梁制造成为控制因素
8.这是一个富有战斗性的计划
六、武汉长江大桥从试验成功到全面建设
1.机械加工制造的难题
2.机械经租站承担重任创造奇迹
3.西林发火了
4.温恩梅去哪里啦?
5.中国承担了最大风险
6.彭敏的诗人情怀
7.在世界桥梁工程上的新创造
8.彭敏向毛主席汇报大桥建设情况
七、建设中的长江大桥
1.铸就坚如磐石的桥墩和钢梁
2.正桥钢梁的制造和钢梁架设的进步
3.构建了大桥局的优良传统
4.最喜欢看长江大桥的建设景象
5.珍爱并保护黄鹤楼古迹
6.桥头建筑艺术处理广受好评
八、培养一支优秀的建桥队伍
1.他酷爱学习又珍惜人才
2.技术干部也要提高技术水平
3.我需要的是大批技术工人队伍
4.管理干部要能独立领导施工
5.彭敏和汪菊潜的君子之交
6.成立中国
第一所桥梁学院
7.不动声色保护了他们
8.善意的批评终生难忘
九、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
1.长江大桥建成震动了苏联政府
2.试通火车时答记者问
3.桥梁专家茅以升谈彭敏
4.为试验墩题写碑文
5.得到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重视,参观敬仰
6.彭敏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书

第6篇 南京长江大桥技木进步(1958-1960)
一、南京大桥是建桥者的理想目标
1.在过去从没有人敢于设想和尝试的地方修桥
2.完善管柱钻孔法的大练兵
3.一个老工程技术人员的记述
二、南京长江大桥战前的准备工作
1.不请苏联专家行不行
2.彭敏办事雷厉风行
3.动用全国的技术力量献计献策
4.桥梁首先要满足运输要求
5.赴苏联考察学习先进技术
6.稿费带来的快乐
7.购买了一台电影摄影机
8.勇于承担责任
三、南京大桥正式开工
1.向中央委员们汇报了设计方案
2.取得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大力支持
3.国家投资锐减了怎么办
4.艰难推进南京大桥的建设
5.时间再紧也要建试验墩
6.探索新技术也须脱掉几层皮
7.全身心投入南京修桥工作
四、调离大桥局前后
1.一声调令起波澜
2.急促写出经验总结留给后人
3.给建桥队伍留下一份关爱
4.在梅旸春同志的追悼会上致悼词
5.时刻挂念南京长江大桥建设
6.再次争取大桥工程继续施工

第7篇 西南三线铁路大会战(1960-1970)
一、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1.服从安排当基建总局局长
2.调国家科委工作
3.
第一件事干什么
4.摸清我国铁路当前的技术水平
二、路桥情缘不断——重返铁路前线
1.那个修武汉长江大桥的人呢?
2.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
3.一件小事引起他的深思
4.李本深走马上任当秘书
三、掀起铁路勘测设计革命的浪潮
1.设计革命势在必行
2.紧急编写《铁路勘测设计工作条例》
3.讲解勘测设计工作条例累得病倒
4.亲身体验成昆线的勘测设计之苦
5.用辩证法解放设计人员思想
6.在国家的科研人员里放了一炮
7.华罗庚到西南铁路工地推广“优选法”
8.不能照顾做手术的温恩梅
四、成昆线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搏斗
1.安宁河现场审查鉴定方案
2.把奇异景观总结为“成昆十景”
3.成昆线的艰难大大激励了他
4.放开眼界向前闯
5.战斗组是个了不起的创意
五、川黔线和贵昆线的战斗
1.工作中的挚友
2.为保农田决定修改原定方案
3.决定成立战斗组解决“软土基”难题
六、铁路信号的设计革命
1.我早就听说过彭敏
2.站场处的设计革命
3.没钱谁都能给我砍了
4.实实在在帮助解决了资金困难
5.铁路信号系统的攻关战斗组
6.“为山九仞”终须有一拼
七、铁路桥隧的技术革命
1.为什么组织隧道快速施工
2.组织16个隧道方面的新技术战斗组
3.桥梁要考虑结构形式多样化
八、川汉线上长隧和短隧之争
1.毛主席提出修川汉线
2.为什么提出襄渝线取代川汉线
3.大巴山20公里长隧的设想
4.天有不测风云
5.襄渝线长隧改短隧的遗憾
九、奋力推进桥梁钢的进步
1.秀才挂帅当战斗组组长
2.关心山海关桥梁厂的发展
十、“文革”中的遭遇
1.辩证法讲出了麻烦
2.彭敏行踪“大事记”
3.钱放在我这里更安全
4.我会做一桌筵席
5.在工棚里教技术
6.过关卡犹如电影情节
7.连温恩梅也不认识他了
8.一封复信和一本手册
9.一句道歉刻骨铭心

第8篇 解决坦赞铁路的难题(1970-1973)
一、暂时的平静
1.从“五七”干校到二七机车车辆厂
2.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助你们
3.预感有艰巨的任务等着他
二、情急之中想到彭敏
1.快速修通“502”
2.抖擞精神厉兵秣马
3.到现场一个一个解决施工难题
4.建议就地解决“轨距挡板”和“石碴沙石”
5.仲曦东大使不放彭敏走
6.在瓜塔举办“502”通车典礼
三、再次赴坦赞解决铁路受阻难题
1.最困难的地方哪能没有他
2.大战“姆马段”
3.彭敏是怎样鼓舞士气的
4.全线反复视察蹲点“姆马段”
5.想想牺牲的同志你就平静了

第9篇 改变港口面貌及其他(1973-1985)
一、参与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次大规模港口建设
1.转战港口建设
2.三年改变港口面貌不是空话
3.黄埔港要建成三万吨级的深水码头
4.唐山大地震引起思考
5.从来没忘大桥局
6.让山海关桥梁厂承担重任
7.忙里偷闲去游泳
二、港口、铁路和桥梁要一并考虑
1.德方全体人员起立鼓起掌来
2.坚持长隧道的最后胜利
3.巧妙支持九江桥采用栓焊钢桥方案
4.他心痛屡屡被撞的大桥
5.贫困山区的枝柳线和渝怀线
6.考察青藏铁路,决定暂缓修建二期工程
7.兖石铁路上喜相逢
8.京秦和大秦铁路是解决晋煤外运的通道
三、一桥一路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含泪写下的序言
2.南京长江大桥评奖后面的故事
3.成昆铁路建设也获得此殊荣

第10篇 路桥情缘未了(1985-2000)
一、情感的回顾
1.请老局长写一幅字留念
2.路桥的情深谊长
3.三碗“魁元面”
4.专程回南京看老战友
5.和彭伯伯对弈
6.对温恩梅的深刻遗憾
7.做梦经常梦见彭敏
8.再回武汉看看老战友
9.参加铁二院院庆的欣喜
10.西南铁路建设留下的绵绵深情
11.彭敏的俄罗斯朋友西林
二、人生的总结
1.沉甸甸的著作里满载着他的足迹
2.他的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的
3.战友的祭文和大桥局的铜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