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凡人小事八十年
0.00     定价 ¥ 5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164660
  • 作      者:
    资耀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生似鸟终飞散,月光如水永流连。”
  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
  时代潮流中银行业的起落观照
  ★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中国货币史研究的大家
展开
作者简介
  资耀华(1900—1996),中国金融界耆宿,被列入近代天津九大银行家之一,金融理论建树者。
  1900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县,1917—1926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归国后在大学短期任教,1928年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人陈光甫招聘,入该行工作,其间曾派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管理学院进修,并考察欧美金融。1935年在天津开办上海银行分行,历任分行经理、华北管辖行总负责人,1950年上海银行公私合营后先后任总经理、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主任。
  资耀华担任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表,并参加《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历任第二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还曾经担任民建中央常委、咨议委员会副主任等。
  为中国金融学会创始人之一,并长期担任副会长、顾问。
  自留学归国后,资耀华实践与研究并重,在金融杂志发表大量文章。著作有:《货币论》、《国外汇兑之理论与实务》、《英美银行制度论》、《信托及信托公司论》(专著);《清代货币史资料》、《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清代外债史资料》(主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物传记·随笔。《凡人小事八十年》是20世纪中国银行界和金融学界的泰斗资耀华先生的自述及其家人和朋友的追忆文章,包含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金融史的材料和独到的见解,是中国现代金融发展史一个极重要的侧面,足资后人借鉴。
  资耀华与20世纪同龄,从湖南一个山坳中走来,东渡扶桑,又以日本京都帝大毕业生的资历回国,在内忧外患的岁月中创业和守业,可算20世纪上半页华资银行中的杰出人物。解放初期曾有重大建言,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同时又在金融学方面多所建树。
展开
精彩书评
  我父亲的定位是银行家、金融学家,但他的处世为人、性格作风与一般人心目中的这类人的形象大相径庭。在他那一代人中即使不算很特别,也已经算不普通,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可能就更难理解了。
  ——资中筠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
  近些年来,所属单位都要我撰写回忆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还把我列为“抢救史料对象”之一,这真使我受宠若惊,同时也感到非常惭愧。
  撰写回忆录,应当是那些老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革命家等的事。他们过去都有光辉的成就、卓越的功勋,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济世安民,雄才大略;有的折冲樽俎,不辱使命;有的经天纬地,改造山河。他们一生的经历,确有尚未为人所知的宝贵经验,撰写出来,传之后代,功莫大焉。
  我则只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当然比一般普通的老百姓,还是生活相当优裕,且忝列高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中。但留学回国后,只被聘任当过很短暂一个时期的大学教授,因当时(1926年)教育经费被军费侵吞,教职员普遍欠薪,每月连生活费都成问题,不得不设法投入当时号称“金饭碗”的银行职业。不料一入“豪门”,就成为终身职业,从练习生做起,认认真真地做事,规规矩矩地做人,按部就班,年复一年,蹉跎岁月,深负毕业时导师临别赠言的期望,总是过着有危机感的紧张生活。凡人小事,经历虽多,实无可以撰写的价值。但几十年经历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如走马灯一样,一幕一幕地涌向心头,吹之不散,挥之又来,则又有不能已于言者在焉。
  我出生于十九世纪最末的一年,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经历几个朝代,遭遇过无数次的风云变化。十年留日,两次留美,走过三江五湖、东西南北,到过东欧、西欧,尝过酸甜苦辣,受过横暴欺侮,“心事浩茫连广宇”,几十年的生活琐事,从表面看都是私人起居个人行动,无足轻重。但深一层看,又可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风土民情、民族特点、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治变化。所以这些凡人小事,日常生活,或可列入稗官野史,借作历史旁证或参考,亦可补正史之不足也乎。
  一告别山村故土
  1916年我从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就一心一意想去北京报考所谓“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回家同父亲一谈,他听说每年路费、学费等要花费近300元,坚决不答应。我从秋到冬,从冬到春,说来说去,最后父亲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许过洞庭湖;第二,只能在长沙考取公费学堂;第三,考不取公费就回家,不再给旅费。我只好又向母亲(当时已有肺病)要求帮忙。母亲含泪告诉我:“父亲不欢喜你这个儿子,父亲说你是一个不懂事、没有出息的孩子,绝不会允许你去北京,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想来想去,只好转变策略,先满口答应这三个条件,想先飞出这个笼子再想办法。父亲也感觉到我心里不服。不过,他认为他有“杀手锏”,不给你钱,你就飞不到哪儿去。于是给了我40元现大洋,请了一个堂房哥哥替我挑了书籍和铺盖卷。我自己背了个小包袱,拿了把雨伞,就含泪告别了我最亲爱的有肺病的母亲。我们步行二十多里,走到淝江镇,再搭小船上耒阳县城。
  说也怪!天天想离开这个小山村,可是一旦真要离开这个出生之地,尤其想到此一去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又有些依依不舍了。它有什么可值得留恋呢?这个小山村,在一个深山老林的半山腰上,只有羊肠小道可通到冲里(当地把山下平原叫做冲里)。据传说,我们祖先本姓朱,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同族有人犯了诛九族的大罪,乃带了一部分族人从河南逃到这个山中隐藏起来,并改为资姓。传到我已是第九代。祖先定下的规矩,每代有个排号,即:一、中、元、孔、孟、卫、国、辅、朝、庭。祖父是国字辈,叫资国高。父亲是辅字辈,叫资昌辅。我是朝字辈,叫资朝琮,正是第九代。据说,从排行字句里,似有反满复明的意思,但也难以为凭。不过这样的深山老林,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避难安身之所。交通很困难,信息很闭塞,小山村连个名字都没有,村里住有近百户人家,都是同族,没有别姓。冲里人就把它称作“资家坳上”。从山上到冲里,下山号称两三里,上山号称四五里,实际距离本是一样,说明下山容易上山难。村里人过的差不多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男的开荒造梯田,种稻谷,种棉、麻,种蔬菜。女的纺纱织布,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土纺车。但也做不到万事不求人,油、盐、酱、醋要到冲里小卖店去购买,生病吃药,要到冲里小药铺去抓。买肉、买鱼、买杂货还要到十几里的盐沙铺去赶墟。所以每天总是有人下山上山,川流不息。我从小就跟着大人山里山外跑下跑上,后来就一个人奔上奔下。母亲生病抓药,当然是我的分内事,我也乐于下山去买油盐,打酱醋。尤其我上学以后,常有朋友写信来。这里附近不但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冲里只有一个邮政代办所,系由一个小杂货店代管。这个小店隔一两天要到淝江镇去购货,顺便把淝江镇邮局信件带回。取来信件后,就放在一个挂在墙上的布袋里,无人看管,若不早去取信,就可能丢失。因此,我常下山去看看有没有信件。有时一天要下山好几次。日久天长,我就锻炼出了走山路如履平地的本领。我现在年已九十多还能健步不用拐杖,这可能与从小走山路有关系。
  这个村子四面环山,有时坐在大门口,可以看见对面山上小野兽跑来跑去。村中鸡、鸭、小猪,常被野兽偷吃,所以家家户户都养狗。我家就有大小三只狗。有时半夜稍有响动,一犬吠影,百犬齐鸣,环山回声,四周响应,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好在村里人听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但不管怎样说,我总以为我这个出生之地,还是一块宝地。它有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森林,有茶树林、桐树林、楠竹林,有松杉、桧柏,村前村后,有几个人合围不拢的古枫树和古樟树,冬暖夏凉,大气清新。一到春末夏初,茶花、桐花盛开,蝴蝶纷飞,蜻蜓乱舞,鸟语花香,蜜蜂成群。尤其是杜鹃花,一旦怒放,满山遍野红似火,蔚为奇观。我走过国内外好多地方,从未看到有这样多而茂盛的杜鹃花。山上绿草平铺,野花种类繁多,我也曾在山上放过牛群,睡卧温软草地,仰望蓝天,清风徐来,阵阵花香,其乐无穷。还有野生草莓,又多又大,又红又甜,任意采吃,至今似乎仍有回味。山前山后,地下蕴藏一种无烟煤,村中有人就以开小煤矿为生。这里的煤质特别好,烧时无烟、无臭,烧完只留下一点白灰,村民取暖做饭,花钱不多,非常方便。还可以把煤挑到山后三十多里外的一个水陆码头桃洲镇去卖高价。我父亲年轻时就是挑煤到桃洲镇去卖,积了钱在桃洲镇开了一个小杂货店兼卖油盐、棉花等,由此起家,又做了小地主。但这个宝地,在我国地图上即使是几千万分之一的详细地图,也没有它的位置。可我后来在日本留学时,在日本图书馆看到同文书院对中国各省调查记录中却看到记载有耒阳田心铺某山上有无烟煤矿的报告。当时一方面对日本人很钦佩,一方面则又触目惊心,深知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是根深蒂固的。
  “黄鹂住久混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山上路旁,一草一木好像都在向我点头,留恋惜别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送我的堂房哥哥,已走出了很远,他大声呼喊:“你今天怎么啦?走不动了?平常风一样走得快,今天怎么走不动啦?”他哪里知道我的心事:我只得一步一回头,跟随他下山去。我们经过田心铺、盐沙铺,再翻一座小山坡就下到了淝江镇。
  淝江镇,是一个水陆码头,是来往耒阳县城水陆必经之地。镇上商贾、小贩云集,河中帆桅林立。淝江镇就坐落在淝江流入耒水河口的南端,耒水的东岸。河口对面耒水的中央,冲积出一个沙滩,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小岛,岛上林木茂盛。清朝时,岛上盖了一个花园式的淝江书院,是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或秀才学习进修之所。由所谓“名士”主持,另设学长、副学长,并聘请主讲。每年除开设官方规定的必修课之外,还定期请学者讲学,内容主要是作八股文,临摹法帖,讲授经书义理。每逢朔望之日,命题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发现出众人才,则上疏推荐,是谓举贤。书院盖得非常讲究,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环楼四周,都是走廊,内有小花厅,外有大花园,这种排场,充分表现了“唯有读书高”的气概。这样的书院,湖南到处都有,耒阳县城的杜林书院,衡州府的石鼓书院、船山书院,长沙市的岳麓书院等,都是盖在风景宜人便于读书之所。我五岁时,曾进一个私塾开蒙。老师是一个老秀才,入学时先向大成至圣先师之牌位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再向老师行一跪三叩首礼。然后老师即严肃地对大家训示要好好念书,读好了可以考秀才,然后才可以去大书院读书,考举人,考进士。当时,我们在私塾这一群小孩,都是对准考秀才、进书院、考进士这个目标前进的。我从《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起,到《诗经》《书经》《左传》《易经》。开始是硬记死背,每天点一篇新书,要高声朗诵,读得滚瓜烂熟,第二天清早就站在老师面前背书,背完再点新书,书读多了,就把它分成几段,每天早上先背老书,再背新书。这样死读一年多,到了读诗经后,进行讲解,即学做八股文,又加读闱墨(清代历届科举考取举人进士的八股文选集)。八股文格局极严谨拘束,从破题起,承题、起讲、前比、中比、大比、后比、结尾,我是依样画葫芦。最后也就能成篇了。能够成篇就可以考秀才了。可是,正当我们这些小孩天天都在做考秀才梦的时候,突然听到消息说,朝廷要废科举,不考秀才了,要上洋学堂。说是由于甲午之役、庚子之役,国力大衰,列强侵入,朝中有识之士主张维新,开海禁、废科举、兴学校,要用坚甲利兵来对坚甲利兵,因此我们这些学子也就不再做八股而改做论文,不读闱墨而改读《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这个淝江书院,很自然地变成了小学。我就是这个小学的第一期毕业生。这里初改为小学时,校长、教职员、办事人员都安排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县里教育委员急忙责成四乡士绅分头分户去各家“劝学”。并宣称这个小学一切都是公费,不但不收学杂费,学生吃饭也不要花钱,纸张、笔、墨由学校供给,还给每个学生发一套操衣、操帽及蚊帐一副。这真是诱人的优越条件,因此又引起我姐姐上学的要求。姐姐在我们上私塾读书时,就要求读书。父亲根本不理会她,姐姐就要我教她认字。我就把学到的东西,现买现卖地教她。姐姐比我聪明得多,不但一读就记住,到了讲解的时候,老师的讲解她都能理会,还能讲出我不能理解的深义。这次听到进这个小学不要学生花一分钱,她天真地想这次父亲一定可以让她也去上学。可是她想错了,不但父亲不答应,劝学的士绅也申明本校不招女生。她失望之余,大声疾呼“只准男生上学,不准女生上学,这个章程不好,我反对”。在那个时代,姐姐能够并且敢于这样呼吁,确是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这种胆识是了不起的!可是落后的封建礼教这座泰山,她是搬不动的,只有望学兴叹了。
  ……
展开
目录
第四版前言(资中筠)1
三联版前言(资中筠)3
再版前言(资中筠)8
初版序言(尚明)12
凡人小事八十年
引言3
一告别山村故土5
二东渡扶桑14
三救命恩人23
四良师益友29
五从三高到帝大33
六古都北京的见面礼44
七跨入银行之门50
八进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60
九走南闯北筹设分行75
十上海中国征信所80
十一废两改元的是非功过83
十二农业贷款部87
十三赴美深造90
十四重游天津98
十五法币改革的前因后果100
十六邂逅程砚秋106
十七难产的不动产抵押银行108
十八山雨欲来风满楼112
十九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讹诈116
二十硝烟笼罩下的货币斗争120
二十一屋漏偏逢连夜雨126
二十二忍气吞声难耐五更寒129
二十三劫后插曲135
二十四混乱的山城138
二十五狼狈而归141
二十六物以稀为贵144
二十七上海述职148
二十八三闯关东150
二十九天外飞来的稀客153
三十选举中的暗斗157
三十一虎口拔牙161
三十二避难路上165
三十三第二次留美见闻168
三十四归心似箭173
三十五贤妻良母177
三十六拨开云雾见青天183
三十七最高的荣誉190
三十八生意人也关心政治195
三十九盛世修志199
四十十年浩劫从今始204
四十一历经磨难的货币史资料208
四十二忆南汉宸216
四十三九十述怀221
后记227
附录一残缺的追忆
残缺的追忆(资中筠)231
写在父亲的回忆录再版之前(资华筠)280
点滴回忆(资民筠)290
附录二金融文化的启示
天津金融文化浅谈(摘录)(冯承柏)297
“月光如水永流连”(沈建中)300
他从海光中走来(沈建中)319
资耀华:一个金融学家的遗憾(傅国涌)334
振远的足音(陈彩虹)34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