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起落落演绎不尽 民居建筑
安徽黟县民居以“ 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称脱颖而出。千百年来人们寻找陶渊明的人间仙境,可谓“ 踏破铁鞋无觅处”,费尽周折,才突然发现一个活生生的桃花源—黟县,竟是我们理想中要寻找的,此刻出现在我们眼前,真是“ 得来全不费工夫”。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黟县隐藏在黄山余脉的一个盆地之中,虽历经了多年的风雨岁月,却依然没有改变它的美丽风貌。看到它,仿佛千年的历史展现在眼前。
黟县原本就是一个山洞里的盆地,面积很小,人口不足十万。只有一个小小的洞口与旧徽州府所在地歙县相通,似有几民居建筑分像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后来炸开了山洞,辟开了一条平坦的大道,但现今仍能感受到桃源气息,因为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景因民居美,民居因景而有情。黟县的民居虽然比不上王府建筑的华丽雄伟,但它真实地展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居所。黟县的民居是聚族而居的村落。聚族而居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可以保护家族繁衍生存。小小的村落掩映在绿树安徽黟县南屏民居丛中,粉墙黛瓦,和谐宁静。庭院的布局和设计表现了追求自然生活的审美情趣。风霜雨雪的侵蚀,使一些老房子的墙面斑驳脱落,显示了沉重深厚的历史感。远远望去,一片片的村落整齐排列着,给人一种庄严宁静又平和舒展的亲切感。
今日的人们也许更多的是欣赏民居实体的优美。漫步皖南民居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城市的发自肺腑的感慨和惊喜。村落中,幢幢墙瓦,浓郁的文化意蕴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石桥,横卧在幽静的河面上,见证了无数人的踪迹。标志性的牌坊威严地矗立,倾诉着历史的更替回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民居世界,平和、古雅,弥漫着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尽情地去领悟体会。
传统的民居呈现出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画面。在中国众多的优秀民居类型中,皖南的民居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最精美细致的民居之一。皖南山水秀美,峰峦叠嶂,绿树环抱,青山相依,这里清淡幽静,但绝不冷傲孤寂。民居整体错综排列,疏密有致。
皖南一带的民居都很讲究风水,如黟县东源乡西递村,据说当年的胡氏家族看到这里的水是从东向西流,而一般的水流都是向东流,就觉得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建造的整座村落取其寓意:乘水西行,取得真经,兴获神力,从而大吉大利。风水民居建筑的神奇,风水的韵味,风水的无稽,远古的人们也许是因无知而迷信风水,而后世的人们则带有更多的利欲色彩来看风水。风水中的水是自然环境的要素,水与龙脉息息相关。“ 龙非水送,则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则无以观其止。”“ 有山无水休寻地”“ 寻龙点穴须仔细”。时至今日,风水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某些地区仍继续流传,这种带有神奇色彩、又包含朴素思想但又十分迷信的说法仍占有市场。不过风水理论与乡民多年的实践结合后形成了一种风水习俗。在黟县的南屏村水口有一片古树,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
交织,是村落里重要的风水树,村民们无论婚丧嫁娶等,凡是重大的事情都要经过这片古树林,他们宁愿到几百里外去砍柴,都不愿动这里的一枝一叶,可见这片风水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当我们站在远处观看民居时,仅是以一种观光游览的态度去体会,会被一种古朴天然的美所吸引,因为它散发着不同于现代建筑的迷人魅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而当我们走入民居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心地体会,民居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番风味。心中的美感也许会荡然无存,但却会更加深我们对民居的体会和历史的领悟。去过黟县观光的人也许会觉得遗憾,因为匆匆的浮光掠影般的观赏,看到的只是表面,并没有更多去体会它的内涵。但民居是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和精华的。遥想当年,徽州人多地促,没有多少土地可供人耕、住。为了生存,男人只好外出经商,家里只有妻儿老小,相依相靠,凭着男人们赚来的钱度日。特别是女人,被封闭在高墙围合的院落之中,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少,也不能联系外部的人,因为女人若是不安分就会被全族的人羞辱、折磨、耻笑,所以她们只能坐在家里,从天井中民居建筑望着头上的蓝天白云,无可奈何地虚度华年。当我们了解了当时高墙内女人的悲哀时,再游览这里一幢幢或精美漂亮或朴实典雅的民居时,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旧时女人们同情的感慨。这是在欣赏这处桃花源时,所产生的历史感慨,我们既可以将它看做是对黟县民居另一个角度的阅读,也可以将它看做是黟县民居另一种独特的魅力所在。
传统的礼仪制度在老房子中处处体现,背负着一代代人们的苦辣酸甜。皖南民居的布局是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使民居中礼教的空间秩序和伦理道德得以形象充分地体现。为了维护所谓的礼仪制度,人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留祖先遗留下来的规矩礼仪和道德规范。经商的钱要寄回家装修房屋,以光宗耀祖,因此黟县的房屋装饰得脱俗幽雅,但这种美的背后却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代价。黟县宏村的承志堂是一幢建于清代的民居,为三进院落。楼下宽敞明亮,祖堂、客厅等重要的场所都设在这里。楼上是辅助性的房间,如闺房、库房等。女子住在楼上,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楼下的正厅迎接宾客,在楼上设有一圈回廊环绕的天井,天井装有眺望窗的栏杆,女子可以从这里窥视楼下,尤其在相亲的时候这个窗口格外重要,女子有机会亲自看一看将来的夫婿。
黟县的民居确实很美,但美得让人心酸。在一个个华丽的大院中,女人们的身心都被囚禁,华丽的大院掩盖着女人们无法倾诉的隐秘内心。这可能就是民居所展现的历史的另一面吧。提到皖南民居就不能不提到徽州的牌坊。徽州被誉为“ 牌坊之乡”。尽管在“ 文革”中,牌坊已经被摧毁不少。但今天仍然保留着不少好的牌坊。牌坊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物,可分为三类: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牌坊上的雕刻装饰等体现了民间建筑的设计与艺术。每一个牌坊几乎都是一部沧桑中夹着荣耀的历史。它们讲述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体现着旧时的历史文化。
在皖南,不仅牌坊多,而且呈现的单体形式和组合形式也很多。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有七座牌坊依次排列在一条弯曲的道路上。但是要说单体形式的特殊,我们还是去看位于歙县县城民居建筑城门内的许国牌坊。这是一座被人俗称为“ 八脚牌楼”的石坊。说到八脚,可能人们会想象牌楼一字排开七开间八根柱子,那就误会了。许国牌坊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是一个“ 口”字形,四面都可以看到牌坊,目前看来全国也就这一处是这样的造型。牌坊的表彰者许国,在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因而坊上刻有“ 上台元老”几个字,假如不知“ 上台”是啥意思。那么“ 太子太保”“ 礼部尚书”“ 大学士”这些头衔就帮助
我们认识这位在明代既担任皇帝顾问、又担任太子老师的显赫人物。劳苦功高自然要在这里炫耀、显摆。但并不是所有的牌坊都像功德坊、人瑞坊那样看了让人钦羡,妇女的贞节牌坊往往让人心酸落泪,每一个牌坊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妇女的血泪史。
在歙县岩寺乡,有一座“ 胡门双节坊”,它的建立是为了纪念一对年轻的妯娌在双双守寡后一起自杀的贞烈事迹。就在岩寺乡,另有一位姓氏不详的妇女,因丈夫外出不幸死亡,自己又没有孩子,深感没有尽到照顾家庭繁衍后代的义务,打算投河而亡,被人救起,之后仍觉愧疚,打算上吊而死,也被人发现解救,最后用剪刀割腕后从楼上跳下,终于归天。当地的人为之感叹,为纪念她的节烈,决定建一座牌坊。但当时正逢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乡民们没有钱,于是为这位妇女建了一个仅仅两米高的牌坊。在众多高大房屋的陪衬中,在茂密树木的掩映下,这个牌坊尤显得寒怆凄惨、孤苦伶仃。
皖南的民居,徽州的牌坊,交替上演着历史的一幕幕画面,皖南民居的秀美精致,徽州牌坊的深远韵味,共同演绎着古老萧瑟的故事。
历史上的古徽州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歙县是过去徽州的州治所在地,戏剧家汤显祖因未能到歙县而遗憾万分:“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汤显祖的感叹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徽州是多么的富有,难怪有“ 东南邹鲁”的美誉。
歙县的民居较有特点,在屋檐的下面、门窗的上面,还加设有一个短檐。相传当年宋太祖到徽州,在山中一户人家屋檐下避雨,因屋檐短而浑身湿透,太祖问之为何屋檐短,山民说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太祖回答,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可以再建造另外一个短檐,方便行人避雨。山民事后知道是皇帝亲言,故又建造了短檐,百家效仿,渐渐流传下来。
徽州民居还有其他的特色,如高墙都为封火墙的形式,而院落都为天井院的形式等。徽州的男人们大多经商,都怕财源外流,故建造天井防止财源外流,还可使屋面上的雨水不会流向屋外,而流入天井,谓之“四水归堂”。徽州有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男孩长到十几岁时,便出外去经商。经商是徽州人不变的永恒追求,代代如此。留在家里的妻子,日夜思念丈夫归来,孤独难眠,只有无尽的等待,等待意味着希望,但妻子们一生的等待,有的终于等回了丈夫成功的喜悦,有的盼回了心灰意冷的丈夫,更多的是盼回了丈夫死亡的噩耗。女人们只有无声地哭泣。那无声的控诉,是对无休止的
惨淡生活的抗议,谁又能知道她们的心声呢?
离开徽州,离开皖南民居,如果我们不去想这些历史的悲凉与沧桑,心情会放松很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传统民居散发着清新与令人愉悦的美,在淡淡的外观下透露着古朴雅致的风情,让人从内到外感受到清新自然。民居含蓄,但不装腔作势,自然又不失艺术风格,独立但不孤独,平易近人但不矫揉造作,细腻委婉地展现了风土人情。民居犹如一幅幅动人的生活图画,自然会触动人们的情感,在宁静朴实中不知不觉就被感染,其深远质朴雅静的感觉挥之不去。萦绕在心中的不仅仅是它的外表,还有那传达出来的微妙感觉,仿佛天籁一般。
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伴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每一种民居都有一个深远的文化背景。民居是华夏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传统的伦理思想、当地的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等笼罩着民居,就像一层层烟雾锁住了人们的心、牵动着人们的情。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华夏民族的民居就是现代桃源的再现。民居是建筑的一种艺术,是一幅动人的国画,素雅、高洁,民居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心魂荡漾。山西的乔家大院就会让你感慨颇多。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和前面讲到的徽州一样,山西的晋中地区在中国也是一个因当地居民外出经商而发达的地区,相当多的山西商人在清初至清中叶致富。祁县的商人主要以经营茶叶和钱庄而知名,经营规模大,服务范围宽,涉及地域广,富商处处皆是。祁县曾经显赫的富商很多,乔家大院的主人实力并非最雄厚的,但为何只有乔家大院屹立不倒而其他民居早已销声匿迹了?究竟乔家大院有何魔力?
乔家大院集合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艺术特点,设计和工艺都很精致细巧,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外观上高大威严,内部则华丽精美,是罕见的封建大家庭住宅布局的体现。让人赞不绝口的是大院的彩绘工艺和雕刻艺术,几乎每一件雕刻品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每一座院落的建造都体现了一段民俗。大院呈方形的城堡式,屋顶形式多样而特别。在屋顶上设立单独的更夫楼,可俯瞰全院或观看外面的景色。高高低低的院落各有特色,从乔家大院的建筑布局及装饰上,可看出乔家大院曾经的辉煌。
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的民居中乔家大院还承载着悠久的传闻轶事。如在大院门口上方挂的横匾“ 福种琅嬛”。“ 琅嬛福地”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福种”一般是皇帝赐匾时所用,赐予乔家此匾含有把福祉播种给乔家之意。据说八国联军进京,发生庚子事变时,慈禧逃到西安,途经山西祁县,乔家盛情款待,并捐赠白银10 万两,巡抚又在慈禧面前大赞乔家,慈禧非常高兴,所以特别赐匾给乔家。大院中堂还有李鸿章题写的匾额“ 仁周义溥”,另有村民联名为乔映奎题赠的匾额“ 身备六行”等。当时乔家的显赫由此可见一斑。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人感动万分的是乔家的义气。内蒙古包头的杨财东经商失败,欠下乔财东6.5 万两白银,杨财东上门哭诉,乔财东看其可怜,竟然将欠款免去,杨财东感动万分,跪地磕了一头。此事让包头一时震动,乔家的义气、大方广为流传。至此我们会不由得对乔家的成功经营策略暗自佩服,认为他们做人有道,处世有方,集智慧和人格于一体,成就了当日的辉煌。实际上还不止这些,乔家还有严格正统的家规、家教所带来的益处。古人言“ 人无三代富”。每一个苦苦经营的家族最后都不免要衰落,而且大多不超过三代。豪门贵族的财产通常不是被外人掏空,而是被自家人吃掉,“ 吃老本”是不可扭转的局面和
结果。“ 坐吃山空”,只有到了“ 山空”,人们才会意识到“ 坐吃”。建立一座宅院容易,维持家族的繁荣却不容易。乔家却绝不是富不过三代,也绝没有子弟坐吃山空之事。乔家家教甚严,约束子孙不许贪图享乐,禁止声色犬马,同时也注重对子孙的教育。而子孙也都能遵家规而行,乔家大院的故事四方传,美名扬。到此,也许你心中已经有了眉目,乔家的财富和美名不是偶然幸运而得,而是几代人苦心经营维系的结果。正如乔家民居建筑主人室内对联:“ 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时间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在江水中激起的无数浪花,如一朵朵精美的图案,镶嵌在历史的长河
中,成为永恒。品味民居,不仅要品味它的外在,更要感受它的内涵,一个乔家大院,就足以让人看透事理。
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 里五外三穿心楼”也让人回味,它代表着当地民居的普遍形式。在我国各地众多类型的民居中,无论在其历史地位,还是在建筑本身的形象上,能与皖南民居和乔家大院之类的晋中民居相比的,首先要数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为单位,分别向左右或前后延伸。院落
的布局十分适合华夏民族传统的礼教制度,体现着家族成员的等级。比如后罩房,它是院落的最后一幢房屋,通常为家中的女儿居住,这里距离大门最远,空间又最为封闭,真正体现了女性的“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北京很多四合院的大门上都有两个或四个门簪,而门簪往往是官阶制度的体现。门簪越多,官阶越高,但去过四合院的人们都会觉得奇怪,既然官阶很高,为什么院落都低而平,还比较窄小?这是因为北京作为历代的都城,皇帝的居住环境当然要突出威严和权力,因此只要是皇家建筑需要体现的某种权威象征,就不允许一般居民使用,所以一般居民院落的装饰要尽量和皇家建筑区别开来,如皇家建筑常用金漆作装饰,而民居只能靠雕刻来取胜。皇家建筑高大雄伟,而民居的布局只能小巧而精致,这样才不会和皇家建筑冲突。
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将府邸、文人等建筑的特点集合于一体,形成构件要素齐全的院落民居。经过了几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四合院透露出古都的风韵,散发着悠远沧桑的魅力。当年的四合院演绎过一幕幕动人的曲目,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四合院留下踪迹。今日的四合院可能显得暮年苍老,但却又有一种温厚慈祥的亲和力。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中华民居也种类多样,多姿多彩。在皖南民居、晋商民居、北京四合院之外,还有诸如江南水乡民居、新疆维吾尔族的和田民居、藏族碉房民居以及福建土楼、福建泉州红砖民居、赣南围子、广东碉楼、高原窑洞民居、蒙古包、云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民居和汉风坊屋等各色民居类型。
华夏的民居似一首流淌的小河,缓缓地流向每个人的心田,让我们去感受它久违的亲切。民居的艺术成就最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的环境上。穿过时间,跨越空间,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民居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灵魂,似一曲优美的旋律回荡在你我心间。朴实淡雅,虚实相生,老村古镇,深墙高院,仿佛回到古老的昨日。观看民居只需要一时,感受民居却需要永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