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你当优雅,也有力量
0.00     定价 ¥ 35.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4339710
  • 作      者:
    张笑萱著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笑萱,自由撰稿人,文笔优美、细腻,极具张力,擅长以具有美感的文字来讲述故事并精准剖析。她以清丽笔触书写民国女子的温婉与坚毅,以完美为邀约,与你相遇在人间四月天。代表作有《林徽因的完美法则》《气质柴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当中,民国,虽然只是一股涓涓细流,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变革*为剧烈的转型期。新旧思想的交错与冲撞,中西文化的矛盾与融合,使得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男权和家长制度产生了动摇,*终让一批勇于追求自我解放的女性从春闺当中成功地“破茧而出”。这些大胆的女性,带着来不及褪去的古典气质,挺直腰板,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努力接受西式教育,大胆追求婚恋自由,在大变革时代,她们风华尽显,以自己的绚丽人生,书写了一部又一部的传奇。
  本书告诉我们广大女性读者,虽时光荏苒,载走了那个时代曾经灿烂的芳华。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争取这些基本的女权而砥砺争斗的民国才女们。正是她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女性,顶起了半边天,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她们身上对爱情勇敢的追求,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和对幸福的渴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当代女性学习的宝贵财富。

展开
精彩书摘
  剩女: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
  当时有人赠“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以及“冰雪聪明芙蓉色”等诗句来评价她的美,可见吕碧城不仅是才女还是美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曾誉其为“美艳有如仙子”。北洋画报198期莼莓的《记吕碧城女士》一文这样描述吕碧城近知天命之年的风采:“夙以惊才绝艳,蜚声内外,往岁漫游新大陆,捻脂新韵,江山生色,而服饰游宴,盛为彼都人士称道,吕虽已跻盛年,而荣华焕发,犹堪绝代。”
  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对这个“我乡先辈作家”推崇备至,在她的一篇文章《女词人吕碧城与我》里写道,她曾“从某杂志剪下她一幅玉照,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支,美艳有如仙子”。然而,风华绝代的吕碧城却终身未婚。
  吕碧城经常活跃在各种聚会上,当时各界名人雅士纷纷追捧至极。其中不乏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用吕碧城自己的话说:“由是京津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
  那么,如此多的才子雅士,为何就没有能赢得她倾心之人呢?说到婚姻,就不能不提起一件让她刻骨铭心之事。
  早在吕碧城九岁那年,便由家人做主与同乡的一家姓汪的乡绅之子订下婚约,又因家庭变故最后被迫解除婚约,这成为她此生难以释怀的伤痛,也直接影响到她对婚姻的态度。
  后来,她曾这样陈述过自己的婚姻观,尽显悲观:“今日此种社会,尚是由父母主婚为佳,何以言之?父母主婚虽有错时,然而毕竟尚少;即使错配女子,到此尚有一命可以推诿。至今日自由结婚之人,往往皆少年无学问、无知识之男女。当其相亲相爱,切定婚嫁之时,虽旁人冷眼明明见其不对,然如此之事何人敢相参预,于是苟合,谓之自由结婚。转眼不出三年,情境毕见,此时无可委过,连命字亦不许言。至于此时,其悔恨烦恼,比之父兄主婚者尤深,并且无人为之怜悯,此时除自杀之外,几无路走。”
  严复曾劝诫吕碧城“不必用功,早觅佳对”。吕碧城反而有“不嫁以终其身之意”,严复只能感叹“此人年纪虽少,见解却高”。
  据说,吕碧城的追求者也众多,但是因为吕碧城的眼光非常高,一直没有合心意的。严复在给他外甥女何纫兰的一封信中写道:“碧城心高气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吾常劝其不必用功,早觅佳对,渠意深不谓然,大有立志不嫁以终其身之意,其可叹也。”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篇》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某次,叶遐庵约吕碧城、杨千里、杨云史诸人于其家“懿园”作茗叙,无意中提到碧城之婚姻问题,碧城云:“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岁较轻,汪容宝尚不错,亦已有偶。张啬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才固佳,乃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说起吕碧城的众多追求者,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英敛之是引领吕碧城走向独立自由并有知遇之恩的贵人。
  1904年5月8日,英敛之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二人的相遇:“接得吕兰清……晚,请吕移住馆中与方夫人同住,予宿楼上……碧城作《满江红》词一阕,极佳,附录于后:‘晦黯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世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闲,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不难看出,这位贵人正是因为太爱惜吕碧城的胆识和才华,渐渐地产生了倾慕之心。史学家梁元生先生也在英氏日记中发现了英敛之写给吕碧城的词:“稽首慈云,洗心法水,乞发慈悲一声。秋水伊人,春风香草,悱恻风情惯写,但无限悃款意,总托诗篇泻。”字字有真情。
  因为英敛之早已有家室,他对吕碧城非比寻常的照顾和关心已经到达了引起英夫人误会的地步,几次险些离家出走。其时外面已经有了两个人的流言蜚语,英敛之日记云:“内人连日作字、观书,颇欲发奋力学……内人犹未眠,因种种感情,颇悲痛,慰之良久始好。”显然他们夫妻的感情已因吕碧城而有了危机。
  不过,在性格上,吕碧城特立独行,行为服饰也都很张扬。这些在英敛之看来有些太“过”,二人言语冲突也愈加频繁。在思想上,二人存在差异。英敛之是满族正红旗,主张用温和的方式改良清政府,而不是吕碧城的激进派做法。加上英敛之与梁启超的关系密切,对袁世凯更是深恶痛绝。可是吕碧城因袁世凯曾帮助自己办女学,对袁的印象很好,最后还出任了袁的秘书。
  二人逐渐矛盾重重,英敛之在其报刊上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师表有亏》的文章,专门批评几位教师服饰不伦不类。吕碧城看到以后,认为英敛之是故意讥讽自己。后来,英敛之在日记中记载:“碧城因《大公报》白话,登有劝女教习不当妖艳招摇一段,疑为讥彼。旋于《津报》登有驳文,强词夺理,极为可笑。数日后,彼来信,洋洋千言分辩,予乃答书,亦千余言。此后遂永不来馆。”
  爱慕归爱慕,吕碧城和英敛之最终心生间隙,慢慢疏远。英敛之在日记中写道:“怨艾颠倒,心猿意马!”由此可见,他虽然被吕碧城所倾倒,但是他终究还是理性胜于感情。
  吕碧城的性格比较倔强,这还体现在她与二姐吕美荪的关系上,二人因为一些往事而产生矛盾,便不再往来。后来,皈依三宝的她在朋友的劝和下,仍然不能释怀,只言了一句:“不到黄泉毋相见也。”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记曰:“碧城倦游归来,诸戚友劝之毋乖骨肉,碧城不加可否。固劝之,她返身向观音礼拜,诵佛号南无观世音菩萨,戚友知无效,遂罢。”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吕碧城,身边怜香惜玉的护花使者自然不止英敛之。有着“天才少年”之称的美男子袁克文也是其中之一。袁克文六岁识字、七岁读史、十岁能文、十五岁作诗,是出了名的才子,更重要的是,他是袁世凯的次子。这样一个家世显贵风流不羁的公子哥,身边自然美女如云,不过他却心仪于年长自己七岁的才色双绝的吕碧城。
  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首的袁克文推崇新思想,反对父亲称帝,并且对吕碧城的诗文才艺赞不绝口。后来吕碧城主张办新学,更是让他暗暗对这位胆识过人的新女性心生敬佩。
  当初,吕碧城因与秋瑾是挚友,秋瑾就义后,她自然也受到了牵连。那天,官府搜查秋瑾住所的时候,找到了秋瑾和吕碧城的书信。加上吕碧城以前经常在秋瑾所办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官府便打算逮捕吕碧城。
  袁克文先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袁世凯当即说道:“若有书信来往就是同党,那我岂不是也成了乱党?”一句话,让吕碧城就此脱困,也让她与袁克文结下不解之缘。严复曾说吕碧城“自秋瑾被害后,亦为惊弓之鸟矣”,吕碧城也说自己“几同遇难竟获幸免”。
  吕碧城对袁克文的才华和重情重义很是欣赏。当年,吕碧城担任总统府女秘书一职也是由袁克文举荐。一个是思想开放的贵族子弟,一个是女权运动的新派女性,二人相见恨晚。同在总统府工作的二人交往更加紧密,常常结伴出游、唱和诗词。在后来的日子中,他们二人的关系也只限于诗词书信的频繁来往。当时有人向吕碧城提到袁克文,碧城笑而不答,稍倾曰,“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场中偎红依翠耳”,却并不适合托付终身。
  很多年之后,吕碧城为袁克文写过一首《齐天乐·寒庐茗画图为袁寒云题》:
  紫泉初启隋宫锁,人来五云深处。镜殿迷香,瀛台挹泪,何限当时情绪!兴亡无据。早玉玺埋尘,铜仙啼露。皕六韶华,夕阳无语送春去。鞓红谁续花谱?有平原胜侣,同写心素。银管缕春,牙籖校秘,蹀躞三千珠履。低口吊古,听怨人霓裳,水音能诉。花雨吹寒,题襟催秀句。
  尽管两个人一生惺惺相惜,却无缘更进一步。
  在总统府时任外交肃政史、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的连襟费树蔚也是吕碧城的仰慕者,他是吕碧城在精神上的终身伴侣。
  费树蔚在《信芳集序》中云:“予识吕碧城垂二十年,爱之重之,非徒以其文采票姚也。其人自守洁,见地超与人,忠恕绝去拘阏,而不为诞曼。”
  二人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愤然离职,有此共同经历的费树蔚对吕碧城有惺惺相惜之感。与袁克文对吕浓烈的爱相比,费树蔚的爱更像是夜里默默绽放的夜丁香,不张扬却有弥香。他为了帮助吕碧城出版文集,在病中仍然坚持校对、刊印《吕碧城文集》,后来怕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完成吕碧城的愿望,又嘱托自己的子女代为完成。不用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
  1935年,费树蔚离世。从海外回来的吕碧城闻此消息后,便作《惜秋华》,以“横海锦书绝,袅山阳怨笛,旧情能说”的词句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悲痛。
  被称为“一代传奇”的吕碧城,虽然没有爱情做伴,但是她非常喜爱小动物。她曾养有一对漂亮的芙蓉鸟,芙蓉鸟的起居饮食全都由她亲自打理。在她心中,人与动物都是平等的。为此,她还曾经因为一条被洋人汽车碾伤的小狗,专门聘请律师为其“讨回公道”。
  在她的众多称号下,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她是20世纪在欧美提出禁止杀害动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就连《美国蔬食杂志》也曾经这样介绍她:“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
  在她旅居国外期间,她说,自己在代表二万万中国女同胞,她要让世人领略中国女性的风采。当时竟然成了最出色的动物保护宣传员。
  有一天,她偶然在英国《泰晤士报》上看到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公开信,颇有共鸣,她认为这是“天良上一线之明”。于是,便写下书函陈述自己对此信的看法和见解,并打算创办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同年12月25日起,她在日内瓦开始断荤吃素。
  第二年5月,她还亲自去维也纳参加万国保护动物大会。衣着时尚的吕碧城在大会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自己的演说,以佛家慈悲的精神,宣扬保护动物不能仅限于禁止虐待动物上,理应戒杀护生。她还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佛学方面的小册子分发给到场的人。会后,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吕碧城成为焦点人物。此后,吕碧城还先后捐款两次,专门用来保护动物。
  吕碧城在《予之宗教观》中说:“世人多斥神道为迷信,然不信者何尝不迷?何谓之‘迷’?湮没理想是也,舍理想而专务实利,知物质而不知何以成为物质之理,致社会偏枯无情,世道日趋于衰乱,皆自称不迷信者武断愚顽之咎也。予习闻中西人言及神道,辄曰必有所征而后能信,此固当然之理,然可征信之处却在吾人日常接触之事物,不必求诸高渺圣经灵迹。种种诡异之说徒以炫惑庸流,唯自然物理方足启迪哲士。”
  吕碧城曾经回忆,她在小的时候,有一次偶然读了老子“人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虽不甚解,已叹为至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一直觉得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力量在掌控着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在《予之宗教观》中,她说:“自然天地之有文章,时令之有次序,动植物体之有组织,尽善尽美,孰主之者?是曰真宰。”
  1920年,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谛闲法师在北京讲经,她谒见谛闲法师请求开示,谛闲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既知道还债辛苦,以后切不可再欠了。”她似有所悟,开始信佛食素。据她自己回忆,在1929年前后,她正在英国伦敦,她的朋友孙夫人无意间在街上“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学小册”,孙夫人对此不屑一顾:“当这时代,谁还要信这东西!”吕碧城不假思索地说:“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每晨持诵弥尊圣号十声,即所谓十念法。此为学佛之始。”
  信佛后的吕碧城开始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3年1月4日,吕碧城在睡梦之中偶然得到一首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这竟然成了她的辞世吟唱。那年她六十一岁,在香港九龙去世,她一个人走完了一生,并且遗命不留尸骨,将火化后的骨灰“和面粉混合送清水滨,与水族众生结缘”投于中国南海。
  ……
展开
目录
吕碧城:翰林后裔,女权先驱
一、《大公报》主笔.......................... 002
二、剩女: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      009
三、吕碧城与秋瑾: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017
张幼仪:在婚变中涅槃
一、秉持旧道德的新女性...................... 022
二、放手,也是一种爱........................ 029
三、华丽苍凉的优雅转身...................... 042
赵一荻:一场错爱到白首
一、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050
二、许你一个今生............................ 055
三、半世幽居一生情.......................... 061
四、白首不相离............................. 066
张充和:民国最后的闺秀
一、合肥四姐妹............................. 072
二、她和姐姐们不一样........................ 076
三、读诗、习字、吹笛、唱曲.................. 079
四、痴迷的诗人卞之琳........................ 087
五、“汉朝的汉,思想的思”.................. 094
六、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098
潘素:两情一命永相怜
一、一见钟情,缘定今生...................... 104
二、琴瑟和鸣,只羡鸳鸯不羡仙                 108
三、收藏与捐赠............................. 115
四、患难与共,恩爱到白头.................... 118
庐隐:一朵永不低头的野蔷薇
一、悲情的人生总是隐藏着童年的影子            126
二、爱情,只有经历才能成熟.................. 132
三、为爱飞蛾扑火,嫁给有妇之夫                138
四、悄然凋零,爱恨都已倾城.................. 143
秋瑾:一身豪气的女侠
一、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              148
二、弃夫求学,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153
三、投身革命,祖国陆沉人有责                 157
四、取义成仁,热血犹能化碧涛                 162
陆小曼: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一、从校园皇后到社会名媛.................... 168
二、恨不相逢未嫁时.......................... 172
三、轻轻的我走了............................ 176
四、难舍瑞午............................... 181
林徽因: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 188
二、相依相伴,人生伴侣...................... 193
三、逐“林”而居的金岳霖 ................... 199
四、一代才女的心灵诗歌:建筑                 202
凌叔华:文画俱佳的古韵才女
一、生于名门,受惠书香...................... 210
二、画里清芬............................... 215
三、文中安宁............................... 220
四、与志摩:道是无情却有情.................. 225
五、亦夫亦友陈西滢.......................... 231
萧红:一曲凄婉缠绵的悲歌
一、逃出家的樊笼............................ 238
二、离合总关情——萧红与萧军                 243
三、“师”“父”鲁迅........................ 249
盛爱颐:一辈子的优雅
一、飘飞的“金叶子”........................ 256
二、第一个妇女维权者........................ 264
三、繁华落尽,优雅依旧...................... 269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亦父亦友的父亲.......................... 274
二、珠联璧合的文坛伉俪...................... 279
三、相濡以沫的旷世情缘...................... 285
四、万人如海一身藏        2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