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陈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
0.00     定价 ¥ 35.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47311424
  • 作      者:
    陈光兴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时候,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而这个人,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这个人,就是陈映真。

  ——著名作家、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教授王安忆

  为什么在大陆文学界、学术界这里,陈映真不大受关注,那是因为大家觉得他是“一个过时的人”……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笔又是那么的好,他的人又是那么的正直、和善。所以,你再不喜欢他,你不能不尊敬他,你不能够不认为这的确就像很多人讲的这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为了理想坐牢,坐完牢出来之后,初衷不改地继续走下去。

  ——著名评论家、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梁文道

  陈映真的历史经验较我们提前了20年,台湾70年代已经开始反省工业化,中国大陆直至80年代才开始改革开放,所以阿城等人不能理解陈映真。不过,如果仅仅是因为时代落差的话,在我看来,则并不算什么大的问题。重要的是,陈映真给我们提供了晚清以来中国一直*为匮乏的批判殖民性的视角,这才是陈映真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一点我们至今还不能真正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

  在我看来,陈映真就属于后面这一种人,他的几乎全部小说和评论,都是在苦苦地找寻方向,一尺一寸地开拓道路。在今天这样萎靡粗浅的文化背景下,它们的尖锐和强韧显得格外鲜明。我因此能够理解,为什么近十年间,台湾的多位本来并不治文学的优秀学者,纷纷写出精彩的长文,持续地讨论他。陈光兴先生的八万字的《陈映真的第三世界》,就是其中极具分量的一篇。作者对小说细节的体察,笔端情感的饱满,论述上大开大合的气概,都令人很难相信,这是他首次写小说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

  1.该书是研究评论陈映真左翼文学创作的必读作品。书中追溯的主要是台籍作家陈映真文学创作生涯中直接以左翼分子为主体的写作,即早期的《乡村的教师》(1960),80年代的《铃铛花》(1983)、《山路》(1983)、《赵南栋》(1987),90年代的《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1993),将读者带入一个戒严令下的文学世界。

  2.该书是理解台湾左翼运动及其精神史的重要读物。作者审视了战后台湾面对的清算殖民统治、统一与分离之争等问题,从心与情的角度切入,把握陈映真小说人物(牺牲的或坐牢的党人及其家属,或者是革命退潮后自首的党人)在变动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的遭遇,对50年代左翼分子的行为选择和历史遭遇背后的情感脉动作了相当细腻的分析。

  3.该书是作者思考当代思想状况与出路的新著作。作者梳理了陈映真的作品及人生,主张继承前辈的理想与信念,直面当代社会的思想状况,追问知识分子应有的姿态;通过重访战后台湾左翼运动的历史,提出应使这种思想资源与大历史时空中的思想运动重新相连,以此来抗拒消费主义的侵蚀和腐化,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光兴(Kuan-Hsing CHEN),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担任交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国际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主编、《人间思想》(中文繁体版)期刊主编。著有Asia as Method: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2010)、《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台湾行人出版社2006年)。


展开
内容介绍

  《陈映真的第三世界》是著名学者陈光兴回溯台湾在地的左翼分子历史的力作。本书通过对作家陈映真的小说作品的分析,审视了台湾光复后在国共对立、冷战格局下面对的清理殖民统治、本省人与外省人之争、统一与分离之争等问题,从心与情的角度切入,把握小说人物在变动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的遭遇,对50年代左翼分子的行为选择和历史遭遇背后的情感脉动作了相当细腻的分析。

  作者对陈映真身上体现出的左翼精神予以同情的理解,并试着发掘和继承作家本人及其小说的思想内涵,从而使新左派与左统派有可能建立有机的联系,并寻找与第三世界知识界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时候,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而这个人,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这个人,就是陈映真。

  ——著名作家、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教授王安忆


  为什么在大陆文学界、学术界这里,陈映真不大受关注,那是因为大家觉得他是“一个过时的人”……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笔又是那么的好,他的人又是那么的正直、和善。所以,你再不喜欢他,你不能不尊敬他,你不能够不认为这的确就像很多人讲的这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为了理想坐牢,坐完牢出来之后,初衷不改地继续走下去。

  ——著名评论家、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梁文道


  陈映真的历史经验较我们提前了20年,台湾70年代已经开始反省工业化,中国大陆直至80年代才开始改革开放,所以阿城等人不能理解陈映真。不过,如果仅仅是因为时代落差的话,在我看来,则并不算什么大的问题。重要的是,陈映真给我们提供了晚清以来中国一直*为匮乏的批判殖民性的视角,这才是陈映真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一点我们至今还不能真正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


  在我看来,陈映真就属于后面这一种人,他的几乎全部小说和评论,都是在苦苦地找寻方向,一尺一寸地开拓道路。在今天这样萎靡粗浅的文化背景下,它们的尖锐和强韧显得格外鲜明。我因此能够理解,为什么近十年间,台湾的多位本来并不治文学的优秀学者,纷纷写出精彩的长文,持续地讨论他。陈光兴先生的八万字的《陈映真的第三世界》,就是其中极具分量的一篇。作者对小说细节的体察,笔端情感的饱满,论述上大开大合的气概,都令人很难相信,这是他首次写小说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


展开
精彩书摘

  陈映真简介:1937年生,台湾当代重要作家与思想者,195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60年代中期挥别现代主义思路转向以文艺改造社会的思想运动。1968年因政治、思想问题入狱七年,出狱后积极投入关注社会现实、民族命运的社会实践。1985年创办《人间》杂志,以文字及影像报道关注现实生活中处于边缘及弱势的民众。1987年台湾解严后,致力于两岸和解的统一运动。至2005年中风前,写作从未中断,中风后在北京疗病养护,于2016年11月病逝。


展开
目录

作者小引(陈光兴)

一、“多少复杂的历史云烟,留待后人清理、总结、评说和继承”

二、“是一个大的理想大的志愿崩坏后的遗迹……”

三、“他会见了被暴力和谣言所欲湮灭的历史……”

四、“高东茂老师的那一双仓皇的、忧愁的眼睛”

五、“风声松了,我会回来拿,你大哥说……”

六、“在她的故乡中,成了异国之人……”

七、“没有人相害。这条路是我自己走的……”

八、“解放自己,解放台湾,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

参考书目

跋《陈映真的第三世界》读后(王晓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