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浪潮
为什么东南亚是我们地球上最具文化多样性的地区?
答案很简单,可能是因为东南亚是唯一一个受到四种不同文化浪潮影响的地区。东南亚一直与这四种伟大的普世文化和文明密切相关,并深涉其中。这四种文化(文明)分别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也许将这些文明的影响视为“浪潮”还有些保守。鉴于它们的长期影响,应将其称为“海啸”。然而,除了西方文明,其他外来文明与东南亚的“相遇”大多是和平的,所以我们用“浪潮”这个词可能更合适。重要的是在这里应该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一如杨荣文所言,“东盟只是东南亚在历史意义上的延续”。
我们在本章起始还应该强调的一点是,“浪潮”一词是一种比喻说法。这四种不同文明的到来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太过迥异。然而,使东南亚真正独特的正是它对不同文明的吸纳度。“四次浪潮”的表述是为了突出东南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东南亚成为历史研究的天然的人类实验室。本章的目的就是探究该地区在历史上如此迷人的原因。
然而,在一开始,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四次文明到来之前东南亚有哪些历史?20世纪初,历史学家通常会回答“不是很多”。1941年,印度民族主义历史学家马宗达宣称:“印度殖民者将他们的整个文化和文明移植到了一个尚未摆脱原始野蛮状态的地区。”法国学者乔治·克代斯在同一时期做出过相似的判断。
但是相对近期的历史学家完全颠覆了马宗达和克代斯的论断。另外,新的研究也表明,在亚洲长距离的海运贸易中,东南亚国家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印度教和梵语语言在东南亚开始流行的约500年前,东南亚船只就已经在印度洋上进行贸易活动了。
近年来,历史学家们突出强调了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共性,通过这些共性可以解释外来的宗教、宫廷礼乐等大的思想潮流对该地区的影响。著名的历史学家安东尼·里德这么认为:东南亚地区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语言、文化和宗教,以及该地区对外来水运贸易的历史开放性,乍一看很难让人对这一地区一语概括。然而,如果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宫廷政治和宗教的那些“伟大传统”,而是东南亚普通人民的民间信仰和社会实践,那么东南亚的共性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东南亚的深层文化多样性反映在其语言网图上: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具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之一。然而,数百种东南亚语言和方言可以归入若干语系,每种语系又包括由同根语种构成的诸多语族。东南亚的语言分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大多数语种,以及夏威夷和新西兰使用的波利尼西亚语族的几种语种)、南亚语系(包括高棉语和越南语)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泰语和老挝语,以及藏缅语族的缅语)。地理和文化上的一致性强化了该地区的基本分区:东南亚大陆上的主要语言是南亚语系以及汉藏语系中的泰语和缅语,诸群岛则以南岛语系为主。受到四种文化浪潮的影响,比如通过借鉴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阿拉伯语、汉语、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等,东南亚地区的语言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和调整。
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统治海岸和海洋的人都属于南岛语系,其文化以水为本。他们是第一批在东亚、印度洋甚至太平洋开拓海上贸易、探险以及定居的。他们的开拓史要远胜于传说中的地中海盆地的腓尼基人。南岛语系的航海员技术娴熟,从非洲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到位于太平洋深海地区的新西兰和夏威夷,他们对于公海中的危险无所畏惧。
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一群生活在马六甲海峡和爪哇海岸的南岛语系的人充分发挥了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即被中国游人称为季风结束的地方。早期的印度尼西亚人就得益于这一大范围海上商业的战略地位。位于东北和西南季风交汇处的马六甲海峡是人员、思想和贸易货物流通的十字路口。得益于南海和印度洋的盛行风类型,从中国出发向西南行驶以及从印度或波斯出发向东南行驶的船只得以在马六甲海峡和马来半岛交汇,并在那里进行货物交易。当风向逆转时,它们就开始返航。由于其占据马六甲海峡这一战略要塞,早期马来—印尼航海人员在中国贸易和印度洋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印度尼西亚人“在公元前500年与印度交易,在公元前400年与中国交易,在公元纪年开始之际,他们在中印之间运送商品”。公元3世纪,那时50多米长、能够乘载600—700人和600吨货物的大型多桅船让当时的一位中国观察家印象深刻。.
随着中国和印度重回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阵营,东南亚与中印之间被几个世纪的西方殖民统治阻断了的密切联系自然会得以恢复。这就是现代东南亚应该更多地了解该地区与欧洲、南亚、中东和东亚深刻历史联系的另一个原因。即使我们试图去理解这些文化浪潮对东南亚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牢记,东南亚人不只是外来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他们也在探索外部世界,利用外来的思想为自己服务。这可能解释了1927年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访问东南亚时所作的比较隐晦的评论。他说,他看到印度在东南亚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是东南亚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印度文化已经被他们消化吸收并融入本土文化中了。
展开
——劳伦斯·萨默斯,美国前财政部长
这本书对于全球的政策决策者来说是必读之物。
——帕斯卡尔·拉米,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