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五代十国.一,风雨飘摇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9296586
  • 作      者:
    赵奎著
  • 出 版 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洋洋洒洒,再现晚唐五代百年风云;
  ★取材广泛,还原晚唐五代社会风貌;
  ★入木三分,复活晚唐五代众生百态;
  ★诙谐幽默,道尽晚唐五代前因后果。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奎先生,笔名奎文阁。现就职于某商业银行。曾长期在综合性国际能源集团公司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在资本运作、战略管理、并购重组、公司治理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
  赵奎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独到研究,潜心于文史哲领域的悟道与修行,坚持自主研究的立场,重视知心合一、知行合一、知性合一。
  赵奎先生主要著作有:以笔名“奎文阁”出版《唐宋间迷失的帝国》(安徽人民出版社),《杀人的历史评传——刘邦与韩信》(当代世界出版社),《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韩信》(麦田出版集团,海外版)。以本名出版《易经本义》(九州出版社)、《昆仑银行产融结合探索》(石油工业出版社)、《思.在》(中国市场出版社)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盛唐隆宋之间,帝国迷失了方向,社会已面目全非。
  从末唐时代,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历经五代割据十国,随机兴灭的区域政权不下百数。这种乱在格局上,是以中原地区的军阀争霸、边疆地区的部族整合、大系统的能量异化与分化为主要特征。这种乱在时空上,是以此起彼伏、更替变换、交错叠加为演变脉络。乱了几十年后,大宋王朝的确立与崛起,才使华夏文明再次焕发出灿烂的生机。
  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有太多改变历史的人物登场。农民起义反抗皇权,出现了欲做“青帝”再造世界的黄巢;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回光返照,出现了志大才疏的末日皇帝唐昭宗;帝国王朝崩塌,狡诈胜过曹操的朱全忠取而代之;纷乱之际,骄傲勇武的李克用盛极一时,傲视天下;偏据一方远交近攻的吴越国、蜀国展示了怎样的生存智慧。历经三百多年的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统一八部之后矍然兴起。割地卖国臭名昭著的石敬瑭、昙花一现的刘知远在历史夹缝中委曲求全;道德价值观崩塌后,如“不倒翁”“老油条”般的冯道等官场大佬的众生相;兴盛几百年的士族门第阶层沦落后,敬翔盖寓葛从周等落魄贵族傍依乱世枭雄施展才华;英明神武的柴荣如果不英年早逝,五代乱局或许会早一点结束;宏阔豪迈的赵匡胤出现,终于使天下定分止争。这些“大人物”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将若大帝国推向深渊,再掀向峰尖。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所谓“大人物”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做?过程怎样?后果如何?文中品味。

展开
精彩书评
  赵奎的文字,总是让人心很暖,艰难的日子也变得不那么难过了。
  ——爱书者联盟盟主吴霜

  喜欢赵奎从《易经本义》开始,这次得到机会提前阅读《五代十国》,倍感荣幸。这么美的文字,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
  ——网络红人杨帆

  每个人都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喜欢赵奎,喜欢你为我们煲的这一本暖心鸡汤。
  ——网络红人王琪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彩语段:
  ○曾经傲视东方、繁华冠绝天下、历时三百年的大唐帝国,此时正饱受内忧外患的侵袭,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皇室集团、文官集团、宦官集团、藩镇集团的争斗博弈,直接把大唐王朝折腾散了架,送上了穷途末路。
  ○威势的皇权衰落,统一的天朝消失,割据的群雄并起,扯掉最后的虚伪面纱,把皇家甩在一边无人问津,纷纷投入了梦想做大的争霸。到底鹿死谁手?输赢充满变数,成败或许就在一瞬间,兴亡只差半步遥。
  ○通过巧取与豪夺,姓朱的梁代替了姓李的唐。皇朝换了主人,从此天下无李唐。江山易主,天下难坐。谁都梦想千秋万代,可谁都没有把屁股坐热。短短五十年,汴梁换了五代异姓皇帝,做皇帝成了风险最大的职业。
  ○有人忙着争正统,有人忙着立山头,一时间万里江山鱼鳖称王。有的拥兵自固,有的据险偏安,有的远离漩涡,有的韬光养晦,有的投机取巧。山河破碎,王旗飘荡,人人称雄长。
  ○时来天地皆相助,英雄乘势而起,顺天应人,宣示最大的理想,整合最大的利益,汇集最大的能量,终结乱世,重塑辉煌。盛唐之后,历经丧乱,饱受劫难。华夏文明终于走出昏天暗地,迎来光明的曙光,一个繁华兴隆的大宋王朝徐徐开启了大门。、
  唐僖宗乾符六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二月,京师长安剧烈地震,蓝田山断裂,地下水奔涌四溢,估计这次地震不亚于汶川地震的规模与级别。不仅如此,已经连续两三年天下大旱,整个夏天不下一滴雨,土地干旱的冒出烟来,仅有的一点点庄稼粮食,还遇到了铺天盖地的蝗虫灾害。这种气候异常令举国上下一片哀愁,国力虚耗,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老百姓流离失所。这更加重了老百姓的苦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急剧积累。
  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大唐境内各地农民造反力量已经由暗潮涌动变成了波浪滔天的海啸,自北向南、从东往西冲刷扫荡着李唐天下的州城府县。各路义军中以黄巢王仙芝率领的义军最为强大,兵力达数万人,在江淮、荆楚、浙广一代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对这股巨大的农民力量,皇帝和群臣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感到灭顶之灾似乎近在眼前。
  黄巢是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
  黄巢不仅将大唐王朝搅了个天翻地覆,还有别人不具有的一些特点,他读过书,有些文学功底,既有壮怀激烈的传奇征战,也有饱含情感的情怀抒发,比起陈胜吴广、王匡王凤、樊崇、方腊、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等人多了些神秘与传奇色彩,后来的宋江尽管也吼出了几句豪情万丈的诗句,但由于晚节不保,形象上大打了折扣。
  黄巢的名头已经令整个李唐朝廷坐卧不宁,令天下劳苦百姓翘首期盼。
  黄巢何许人也?
  关于黄巢的身世在几本正史中都只有大同小异的寥寥数语,说他是个私盐贩子,性格开阔喜好结交,爱行侠仗义,经常施舍钱财帮助别人,在他身边聚集了很多逞凶斗狠的亡命徒。此时的黄巢属于许多混混儿的头儿,算作是大混混儿。后来黄巢参加朝廷开科取士的考试,但是命运不济,黄巢考了几次都没能考中。屡试不第的黄巢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奶奶的,老子不考这半生不熟的鸟试了。放弃仕途的黄巢选择了另一个极端出路,他愤然揭竿起义。
  正史自然是偏向皇室正统的态度,对黄巢不免诋毁之词。其实是黄巢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被迫走上了反抗朝廷的起义道路。贩私盐说起来似乎是商人,似乎是有钱阶级,非也。谁不知道盐铁属于朝廷专营?私人贩卖是一份刀头舔血的黑道生意,黑道是一条不归路。黑道只能走到黑,洗白是很困难的。
  黄巢也想走正道,不想在黑道上继续混下去,于是立志参加科举考试。可偏偏黄巢不是读书的料,或者说不擅长读皇家指定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课外书,更不习惯于通过什么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加强训练与学习,因此,连续考了很多次,都以失败收场。这件事极大地挫伤了黄巢的感情和自尊心,继续走黑道吧,一天到晚担惊受怕,永无出路,没前途。决心立志改邪归正吧,投身正道,可皇朝大门紧紧关闭,黄巢愣是挤不进去。
  此时的大形势是,天灾人祸,基层政权混乱不堪,民不聊生,连年饥荒困苦,各地频繁发生民众抗捐抗税的事件,民情讻讻如同干柴,只需要一丁点火星,就可能引发熊熊烈火。而就在黄巢彷徨苦恼的时候,河南人王仙芝起义造反,率领义军打到了黄巢老家山东曹县。受到王仙芝起义讯号的鼓励,黄巢觉得自己也不比王仙芝差,完全可以搞出点名堂来。因此,黄巢一怒之下带领身边聚集的各种亡命困苦人员响应王仙芝,拉了几千人揭竿起义,走上了反抗朝廷推翻李唐的道路。
  如果黄巢继续贩私盐,那就是众多黑道自生自灭的各种走私贩中普通的一员,不知道何年何月发迹了或者命丧凶灾。如果黄巢偶然考中了科举——不过以他的出身门第和受教育背景,考中的概率极小,即便弄个镇长亭长村长等最底层的官当一当,衣食无忧,他可能也就此终老一生。即便黄巢胸怀大志,他最大的可能不外乎将无限的热情与干劲儿投身到一级一级的晋升与忧国忧民中去,不会对朝廷产生那么大的怨恨,不会因此铤而走险揭竿起义,更不一定会成为天下义军领袖赶跑了皇帝,成为大齐皇帝。
  ……

展开
目录
一、残唐末路..................................1
1.山河破碎谁做主? ?1
2.劳模将军 ?10
3.农民的力量  19
4.满城尽带黄金甲  31
5.我要投降 ?46
6.李克用想为人所用 ?65
7.战京师  81
8.刺史的约会  88
9.朱全忠要为自己拼搏 ?109
10.末路 ?120
二、天下烽烟............................. 129
1.要命的宴会 ?129
2.瘦皇帝与肥太监 ?140
3.此去故国已成空 ?147
4.门前雪不得不扫 ?157
5.吞并河阳  167
6.闹市之中得子房 ?171
7.门前雪不扫不宁 ?176
8.决战秦宗权 ?187
9.河阳的确好地方 ?1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