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养生堂教你四季不生病
0.00     定价 ¥ 39.8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53776026
  • 作      者: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组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组

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广播电视节目奖, 第24 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

作为中国电视健康养生di一品牌,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开播8 年来,收视率始终位列全国同时段di一, 是全国品牌美誉度、观众影响力zui高的wang牌栏目之一,深受观众喜爱。8 年来,《养生堂》汇集1000 多位国内医学专家,开播院士系列、中华医学会主委系列、院长系列、国医大师系列、家级名老中医等系列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健康养生知识,改变了全国数亿观众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


展开
内容介绍

春季提高免疫力,这种水果却要少吃?

盛夏火旺,怎么还有人会阳虚?

秋季晨起一杯凉水,能否改善体质?

冬季皮肤瘙痒,竟是糖尿病惹的祸?

……

日常养生要点、难点一一囊括,《养生堂》专家教你四季养生不生病!

常见病慢性病自疗+专家现场解说+千金难买实用良方=老百姓必备的健康养生指南!


本书以《黄帝内经》经典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广大读者如何做好“顺时养生”。全书按四季分类,详细介绍了每个季节的养生策略,包括不同季节的脏腑养生重点、需要注意的典型疾病、作息规律、饮食原则,以及对症治病的经典养生良方等。每节内容均通过悦悦等主持人和专家充满趣味性的场景对话引出案例;同时,专家现场“会诊”,以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讲述四季养生的要义、原则和策略等,并给出对症养生、且容易制作的经典实用药方,让读者都能真正“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切实提升自己的养生理念和健康水平。


展开
精彩书评

★数载视频话养生,喜闻乐见受欢迎。有益健康长知识,传承中医建伟功。——家级名老中医 冯兴华                

★《养生堂》栏目是一个沙龙,一个论坛,一座养生科学的宝库,一座防病治病的长城。专家、媒体、观众活跃在养生堂,为全民健康而努力奋斗。《养生堂》栏目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愿她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糖尿病专家 向红丁               

★养生之道“简而不繁”。养生是人终生追求之求,无病当养,养人之正气也,有病亦当养,养正除邪,健康身体,祛病康复也。然养生之法,众说纷纭,中西皆言。乱象,让民众无所适从,正本清源,养生之道,首推北京卫视《养生堂》,要简不繁,切中养生之精髓,名家荟萃,中西合璧,引导民众以良好生活方式成为核心,食疗为本,正所谓“大道至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北京卫视《养生堂》——老百姓的健康课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 余仁欢    

★养身调体,生生不息,堂堂正正,好运千里。——北京东城中医院肝胆脾胃科特聘专家 王庆国

★《养生堂》——健康教育的神圣殿堂,把健康的金钥匙交给大众,功德无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张海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春养生:调理脏腑,巩固生命源动力


春季阳气生发,小心旧患跟着复发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植物开始发芽,动物四处奔走,我们人类的户外活动也逐渐增多,身体里的气血,尤其是阳气也越来越旺盛。不过要注意的是,阳气是一点一点缓慢增加的,如果你疏忽大意,不小心受了风邪或者吃了动风的发物,身体里的阳气克制不了风邪,那就可能出现过敏、旧病复发等现象。

健康候诊室

健康候诊室

万物萌生时,这种水果要少吃

    悦悦:“有这样一种很流行的水果,爱吃的人爱得要命,但是不喜欢的人又一点也接受不了,而且在中医看来,它浑身是宝。”

    悦悦:“如果合理地吃,这种水果对身体是有帮助的;但如果吃得不合理,就有可能因此进医院!”

    王莒生:“确实如此,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值得警惕的真实案例。”

    有位糖尿病患者,他平时很少吃水果,但是过春节的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跟家人一起吃了这种“美味的水果”。吃完后,他觉得皮肤开始瘙痒,身体也不太舒服,但是因为水果还剩下一些,他舍不得扔,所以又接着吃完。没想到的是,就因为在春节期间多吃了几天这种水果,结果他的小腿皮肤发生溃烂,糖尿病足也加重了,最后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原来,这种水果在给你带来味觉享受的同时,也容易让你的旧病复发。

    悦悦:“听了王老师的介绍,大家肯定很好奇这种神秘的水果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应该已经闻到它的味道了。”

    王莒生:“是的,这就是以味道出名的榴莲。中医认为,榴莲属于发物的一种,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要慎吃。发物的那个‘发’是诱发、生发、萌发的意思。榴莲的‘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新疾,或让旧病复发。另外,如果你的病快好了,被它一激发,也可能会加重病情。”

    悦悦:“也就是说,榴莲可以把我们身体里的病“勾”出来?”

    王莒生:“没错!所以,我们在春季要注意这些有‘发物’性质的水果,尤其是像榴莲这样的热带水果。”


名医会诊

王莒生 ▏国家级名老中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

认清发物蔬果,别让旧患有机可乘

发物会令旧病复发,新病加重

    民间自古就有春季吃发物易诱发老毛病的说法。那到底什么是发物呢?其实“发物”更像是“病引子”。我们都知道“药引子”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将发物戏称为“病引子”,意思是说发物可以引发、诱发原有或新发疾病。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激发、复发之义。

    平时一提到发物,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海鲜、羊肉等。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身上有伤口或者有过敏的人,要少吃海鲜、羊肉或辛辣刺激的食物。这类食物在中医里确实属于发热动火的发物,多具有辛热燥烈的性质,能够助热动火,伤津劫液。

    除了动火的发物,还有一些食物属于动风发物。什么叫动风呢?简单来说,就是它容易引起风邪,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过敏反应。

    另外,发物所诱发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是皮肤上的症状,比如吃了草莓后诱发荨麻疹或湿疹;有的人可能是呼吸道上的症状,比如出现鼻子、嗓子发痒;还有的人可能会出现肠胃上的症状,比如肚子胀气、腹泻、便秘,等等。

    特别是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人身体里萌动的阳气越来越多,但过程却是和缓的,如果这个时候吃了一些发物,就可能让原来的一些旧病复发,并损害阳气的积累过程。所以,为了健康的体魄,春季一定要谨慎食用发物。

认识春天常见的发物蔬果

    每到初春时节,大量瓜果蔬菜开始上市。这些林林总总的美味果蔬中,就有不少是发物。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些发物!

    1. 草莓。以前很少有人对草莓过敏,但是现在有些种植草莓的人,一心追求经济利益,经常使用带有激素的化肥,让本来对身体无害的草莓,变成了潜在的发物。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他不知道自己对草莓过敏,结果吃了以后就出现了皮肤瘙痒的症状,加上洗热水澡、饮食上又不忌口,最后引发了荨麻疹。

    大家可能会发现,现在的很多草莓,个头比原来大了,颜色也很鲜亮,但是吃起来味道却很淡。这样的草莓,大家应该谨慎食用;皮肤病、糖尿病患者等,都应该把它当做一种发物,尽量不要食用。

    2. 葡萄或提子。在大家的印象里,很难把葡萄或提子跟发物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有些患者因为过敏来看病,问了半天,他总感觉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最后想起来昨天晚上吃了葡萄或者提子。再继续问,发现患者可不是吃了几颗,而是吃了整整一盆,结果导致了过敏症状。所以,葡萄或提子对于某些人而言,也属于发物的范畴。

    3. 春笋。春笋有一个特点,它积蓄了整个冬天的营养和水分,到了春天阳光充足的时候,就憋足了劲来生长,所以春笋的生发之力很足,能鼓舞肝胆。不过,因为春笋里含有难溶性草酸,食用过多容易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另外,肾功能不全者,肾结石、肾炎患者等也不宜食用春笋。

    4. 蘑菇。蘑菇是一种动风的发物。吃蘑菇的时候有讲究,那就是不能一顿饭光吃蘑菇,否则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不过,对很多人来讲,蘑菇只是一种菜肴上的点缀,很少有人拿蘑菇当饭吃。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蘑菇的过敏反应不太明显。

5.香椿芽。香椿芽也是一种动风发物。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上就说它:“多食壅气动风,有宿疾者勿食。”也就是说,有宿疾的人,就不要食用香椿芽了,它可能诱发你的旧病。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香椿芽中含有挥发油、芳香族等有机物,食用后容易过敏。

另外,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现在吃香椿芽的季节提前了,不少大棚里栽种的小香椿很早就上市了,可以提前满足一些爱吃香椿饼的人。但是,这样的香椿里可能含有类激素物质,能够诱发身体出现过敏反应,大家应谨慎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发物的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家庭里并不是谁吃了发物都会诱发旧疾或引起过敏。发物还因地而异,比如前面提到的榴莲,它在泰国非常普遍,但并没有见到当地有多少人因此过敏,所以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平时很少吃榴莲,突然一下子吃了很多,可能身体上就会出现过敏反应。

   中医自修堂

“风邪致病”是怎么回事

    风是春天的主气,中医将风邪称为“百病之长”,意思是说风邪会引领其他邪气,如寒、热、湿等侵袭体内,产生各种疾病。还有一句话叫“无风不作痒”,瘙痒都跟风有一定的关系,而风邪属于阳邪,容易搏于肌表,所以瘙痒容易在头面部出现,甚至延及全身。

    春季养生要特别注意预防风邪,如果体内已有风邪,更要慎用动风的发物。体内是否有风邪,具体该如何判断呢?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望诊”来自测一下体内是否有风邪作祟。

    1. 看看头发、头皮。如果头发比较干枯,肩膀处总是出现掉落的头皮屑,说明头皮比较干燥,可能存在风邪。

    2. 观察胳膊、腿上的皮肤。有的人胳膊上、腿上皮肤非常干燥,总往下掉皮屑。这也是受了风邪的表现,肌表因为得不到水湿的濡养,所以看起来不够滋润。

    3. 通过手部、甲沟部的皮肤情况来判断。看手部是否容易出现裂口,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一会儿洗碗,一会儿又要洗衣服,手上容易干裂。还可以看甲沟有没有倒刺。甲沟就是指甲与皮肤交接的地方,这里如果出现了倒刺,甲沟发炎了,说明皮肤比较干燥,可能存在风邪。

    有以上三种情况的朋友,很容易中风邪,也很容易在春天出现过敏性症

状,所以更要注意谨慎食用动风的食物,如香椿、蘑菇等。如果特别想吃,

一定不能多吃,还要注意食用前用水焯一下。

千金良方

桑菊蚕茧饮,缓解春季干燥

寻常桑树,竟一身是宝

    桑树,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叶子是蚕的主要食物,它的果实又是大家都很喜欢的美味水果。从中医上讲,桑树浑身都是宝:叶、枝、根皮、果均能入药。

    桑叶是桑树的叶子,在日本它还被当做长寿茶的原材料。中医认为,桑叶味甘苦、性微寒,能清热也能补虚。桑叶归于肺经,所以能够治疗一些肺系疾病,比如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口干、咽痒等。

    用桑叶制作的桑菊饮,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经典名方,用于治疗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的症状。桑叶也入肝经,所以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高血压患者平时可以饮用点桑叶茶,能辅助降血压。

    桑树根的皮被称为桑白皮。桑白皮归肺经,能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所以常用来治疗咳嗽痰多之症。不仅如此,它还是皮肤科常用的一味中药。用桑白皮煮水洗头,对由湿热引起的油性脱发有一定疗效。

    桑树的果实叫桑葚,紫红的桑葚既是中药,也是一种可口的水果。作为中药来讲,桑葚入肾经,可滋补肾阴。当人到了一定年龄,肾气就不像年轻时那样充足了,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年老体弱者,他们的药方中常会加入桑葚。桑葚作为补药而言,是非常安全的,而且还不上火。平时,桑葚也很适合作为中老年人的日常保健食品。


桑菊蚕茧饮,清咽润喉

    这道茶做起来很简单:取干桑叶尖一小撮,蚕茧1~2 个,菊花3~5 朵,一起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即可。桑菊蚕茧饮虽然只有桑叶尖、蚕茧、菊花三种原料,但效果卓著。

    首先是桑叶尖。桑叶的功效前面已经提过,它味甘苦寒,入肺、肝二经,能够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止渴。桑叶尖可以在中药店购买,记住一定要购买桑叶尖,而不是普通的大桑叶。家里种有桑树的,也可以自己采集。春天的时候,桑树长出了嫩芽,这时候就可以像采茶叶一样,将嫩尖摘下来,晒干后收藏备用。桑叶尖冲泡的茶水,喝起来口感好,味道也比较清香,没有异味。

    其次是蚕茧,蚕茧就是“蚕宝宝的房子”,它不仅可以用来制作丝绸,还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就曾记载它:“煮汁饮,止消渴反胃。”蚕茧能泻膀胱的相火,清肺热,饮用蚕茧泡的水有止渴的作用,所以它在古时候还被用作治疗糖尿病。另外,蚕茧具有助眠作用,它还含有丝胶蛋白等有益物质,可以滋养皮肤、美容祛斑。

    需要注意的是,蚕茧不容易泡开,为了将其泡得更彻底,有人会提前拿剪刀将其剪成小块后再冲泡。

    最后是菊花。菊花的种类不限,杭菊、贡菊、雪菊皆可,都有清肝明目、降血压的作用。

    这道茶对付春天干燥很有效果,非常适合教师、主持人等需要多说话的人士饮用,可以清咽润喉。饮用时,可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适当加减用量。如果有咽喉不适等症,可增加1~2 朵菊花或多放点桑叶;如果有大便稀溏症状,就减少1~2 朵菊花;老年人饮用时,可加 10~20 粒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增加保健功效。

    另外,饮用后的茶叶也不要扔掉。桑叶和菊花等晾干后可收集在一起,

最后装成一个桑菊枕,能够清心明目。而蚕茧则可套在手指上,涂抹身上有

疖子或有瘙痒的地方;也可将蚕茧蘸水按摩脸部,起到润滑、滋润的作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顺时养生,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录

14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之道

国医经典:《黄帝内经》 / 14

《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 / 15

18 人体内部的春夏秋冬——中庸养生观

四季平衡,过犹不及 / 18

收支平衡,运动有节 / 19

饮食里的中庸之道 / 20

23 时辰养生,过好每天的十二个“节气”

什么是十二时辰养生 / 23

时辰养生的原则与策略 / 24

第二章 春养生:调理脏腑,巩固生命源动力

36 春季阳气生发,小心旧患跟着复发

万物萌生时,这种水果却要少吃 / 36

认清发物蔬果,别让旧患有机可乘 / 38

“风邪致病”是怎么回事 / 40

桑菊蚕茧饮,缓解春季干燥 / 41

44 养肝时节:省酸增甘,静心少怒

春养肝,多吃酸?因人而异! / 44

小心肝气过盛,谨慎过春天 / 45

喜怒哀乐也是致病因素 / 47

五行生克,情志相胜 / 48

一甘一辛,养肝护肝的“左膀右臂” / 50

53 小心倒春寒,预防心血管疾病

别大意,感冒也可能引起心脏病 / 53

肺受伤了,心也会跟着难受 / 54

“春捂”有道:先减下,再减上 / 56

家常茭白,护心佑肺 / 58

60 春养脾胃:一果一药一方

春养理念太多?择优从之 / 60

一果一药一方,脾胃不再愁 / 62

中草药的“四性五味” / 65

佛手:左手佳茗,右手香囊 / 67

美味葱花饼,解表又养胃 /67

70 骤雨荷花香,小心“心火旺”

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 / 70

夏清心火,讲究多多 / 72

五味入五脏怎么理解 / 74

一汤一粥,心火不再愁 / 76

79 夏养三伏:天气越热,越要调心血

心血管狭窄到什么程度预示着危险 / 79

气滞血淤,冠心病不请自来 / 80

“冠心Ⅱ号方”里的“君臣佐使” / 83

补血养心,用好阿胶就够了 / 85

87 夏日也要温阳,巧用鲜姜来帮忙

夏季火盛,怎么会阳虚 / 87

阳虚的典型症状和食疗原则 / 89

第三章 夏养长:清心温阳,过一段安稳的时光

颜色养生:五色入五脏 / 91

巧吃鲜姜,温振夏日心阳 / 93

95 睡得稳心才安,夏日睡姿有讲究

夏季养生,先从矫正睡姿开始 / 95

睡眠不足的原因和危害 / 97

《黄帝内经》里的睡眠之道 / 100

卧龙式睡姿,固肾且益心 / 102

白天休憩妙招:闭目养神法 / 103

第四章 秋养收:理肺顺气,领受自然的祝福

106 理肺疏气有绝招,祛除秋燥靠三宝

秋季养生,烦恼多多 / 106

娇气的肺脏,一不小心就会受伤 / 107

“秋冻”有节:不畏惧,不盲目 / 109

“三宝”加“五白”,让秋燥不再 / 110

114 温凉有别,切勿滥用秋梨膏

秋梨膏适合所有人吗 / 114

先分温凉,再择良药 / 115

古方秋梨蜜膏 / 117

自制秋梨饮,润肺益身心 / 118

121 秋补脾和胃,肿瘤康复事半功倍

秋养,一碗面就够了吗 / 121

秋养脾胃,既是养生也是养病 / 122

胃以喜为补,会吃才健康 / 125

可口又营养的特制麻酱 / 126

128 秋季调神,给每天一个好心情

《弟子规》里的秋养原则 / 128

好心情是健康的基石 / 130

养“生”先养“神” / 132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133

排压三招,清心安神 / 136

140 冬季气虚?试试冬补第一药

冬季滋补,来年打虎 / 140

补气,是冬补的核心要义 / 142

冬养之“冬令进补” / 146

冬季补气首选:健脾益气粥 / 147

149 冬季皮肤瘙痒,都是它俩惹的祸

冬天瘙痒,奇招频出 / 149

认清冬痒的背后“黑手” / 151

第五章 冬养藏:补益有道,为健康储蓄资本

巧治冬痒的容颜不老方 / 156

158 养气补虚:六字调息大法

百岁药王的冬季呼吸秘诀 / 158

详解“呼吸六字诀” / 160

肺气虚、肺阴虚和肺肾两虚 / 165

经典良方,对治肺肾虚 / 167

第六章 四季治病,找准时机消除身体顽疾

172 冬去春来,谨防哮喘发作

和感冒差不多?哮喘哪有这么简单 / 172

谨防哮喘的三大致病因素 / 175

疏通肺经,制服哮喘 / 176

不可不知的人体十二经络 / 177

经络养生的基础方法 / 179

风温犯肺?佳茗拒之 / 180

肺气阴虚?补膏养之 / 181

183 平衡寒与热,告别怪病缠身

晨起一杯凉水,到底好不好 / 183

既要“做对”,也要“避错” / 185

春夏养阳,谨防空调伤阳 / 186

当心“真寒假热” / 188

爽口酸梅汤:清热不伤阳 / 190

肉苁蓉:暖而不燥,滑而不泄 / 191

192 冬病夏治,夏贴三伏养正气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别盲目跟风 / 192

炎夏阳气旺盛,穴位贴敷正当时 / 193

“治未病”与“治已病” / 197

药食同源,均衡膳食治未病 / 198

黄芪乌鸡汤,贴敷好帮手 / 199

附 录

201 附录1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10 附录2 古今医学常用单位对照表

212 附录3 如何鉴别真假中药材

215 附录4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精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