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美国将战争视为外交的替代选择,将军事战略视为关于如何取胜的科学。然而,在核武器时代,军事力量更多的是用作威胁而非实际应用。托马斯?谢林提出,讨价还价的力量及利用这种力量维护和平或者威胁发动战争,属于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暴力外交。在本书他集中论述了军事能力——实际的或想象的——如何被用作讨价还价的力量,不论是巧妙地还是笨拙地。他认为美国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中所采取的措施不仅仅是为交战所作的准备,还是向敌方发出的信号,因为敌对双方各自军事情报部门的报告成为了双方之间较为重要的外交沟通方式。谢林还指出,甚至对越南的轰炸,都既属于强制外交也属于军事战术,目的既在于影响决策,也在于摧毁桥梁。他的这一卓越分析对关于现代战争和外交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在1966年出版的关于军备竞赛的一部著作。作者从经济学学者的视角,审视了当时正愈演愈烈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在本书中,谢林认为,外交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权力以及利用这种权力来维持和平或者威胁发动战争,他将这种外交称为“暴力的外交”。他在书中重点关注的是军事能力是如何被作为讨价还价的权力来使用的。在将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作为主要案例进行分析后,谢林认为在这两起危机中美国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干涉作准备,更主要的是为了给敌人某些信号来表明美国的态度,是一种外交的手段。
丛书总序:纵谙古今韬略横务天下经纶……王缉思
前言
第一章暴力外交
第二章承诺的艺术
第三章风险管控
第四章军事行动的规范
第五章终极生存外交
第六章相互畏惧的动力
第七章军备竞赛的对话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尤其是对于那些新近踏入这一领域的人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同谢林所有的研究成果一样,该书有着非常新颖和原创的思想。
——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 Brodie)
这是一本非常杰出的、理性的著作。它将会使那些更愿意不去思考不可思议之事的人感到害怕,使那些安心于陈词滥调和在道义上装腔作势的人感到愤怒。
——戈登?克雷格(Gordon A. Craig),《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