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都市社会的兴起:近代上海的中产阶层与职业团体
0.00     定价 ¥ 8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649983
  • 作      者:
    江文君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挖掘和整理大量档案、报刊杂志、书籍资料,对近代上海的中产阶层与职业团体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估,加深了对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理解,对于深化、推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颇有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江文君,1981年生于上海。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代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上海史、城市史、社会史。著有《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等,并在《历史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史林》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两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部级项目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层,大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在20世纪的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大都市成为中产阶层萌生的适宜温床。以“白领”雇员形象出现的新型中产阶层,是一个处于市民群体的新的社会类别,是早期全球化作用于近代中国的体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已经成为一个逐渐茁壮成长的都市社会,中产阶层则是组成这个都市社会的主体之一。与之相伴,大部分由城市中产阶层组成的、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法人团体,即新型职业团体也开始在上海等近代都市逐步演化产生。近代上海的职业团体承担了一种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角色,以共同职业取向和利益为连接点,将从业的职业群体聚合成横向社会网络并参与公共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的洋行职员是一个具有双面人格的职员亚群体,这一群体身上有与生俱来的“西化”烙印。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的洋行进入中国后雇佣和培训了一批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工作的职员,他们享受较高的薪水,自然就是中国社会的白领阶层。这一群体的双面人格表现在:在洋人面前,他们是二等人,在国人面前,他们是二等洋人。

上海洋行职员的缘起,依照既往的研究认为,自外商企业进入上海以后,上海就有了买办和华籍职员,分布于外商经营的进出口贸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工厂管理部门及外国驻沪使领馆机关,租界行政管理机关。这批外商企业传统上大部分称“洋行”;受雇的华籍职员习惯称“洋行员”。这支职员队伍随着洋商企业的逐年增多而不断扩大,在上海外商企业极盛时期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人数曾达10万人,其中受雇于外贸系统的约占60%。个别英,美大型企业及颐中烟草公司、美孚火油公司、怡和洋行、卜内门洋行等,各雇有华籍职员都在2000一3000千人左右,至于雇用数千人的,算是小企业了。日企在上海很多,但多雇用其本国籍人当职员,因为日本在沪的侨民人数很多,占外国侨民第1位,所以华籍职员不多。 另一份资料也显示外商企业(包括外资工厂,银行,洋行,保险公司,航运,公共交通等行业)职员当在10万人左右(单洋行一业占6万人)。 人数高达10万人的群体规模,决定了洋行职员亚群体是上海中产阶层职员集团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上海的外商企业,以他们所属国别区分的话,可以分做英、美、德、法、日等几个国家,其中英商企业势力最大,美、日两国次之,法商企业限于法租界一隅,德商企业限于进出口贸易,工业投资极少。总的说起来,外商企业通行文字为英语、法语,日语次之,德国企业一般也通行英语,所以德语范围很狭隘。至于少数其他国籍的商行,势力很微,一般讲并不占重要地位。外商企业以营业性质来分,可以分做进出口商行、一般工业品制造(烟草、棉纺织等)、交通事业(轮船公司)、市政公用事业(如电车、公共汽车、电力、自来水、瓦斯等)、金融机关(银行、保险公司、地产公司)等等,范围广泛,其中范围大的外商企业,兼带做多种营业的很多。如英商怡和洋行,有各种进出口贸易、轮船业、纱厂、毛纺织厂等即是。而因为外商企业的资本非常雄厚,营业范围很广,每一企业雇佣的职员数量也很多。如上述怡和洋行全部职工,当在万人以上,除工人外,职员的数目至少也有一二千人。至于雇佣三四十个职员的进出口洋行,一般已经是小洋行了。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近代律师与上海律师公会 

第一节  律师:司法职业化的产物 

第二节 上海律师公会与律师职业化 

第三节 律师公会的民族主义与政治参与 

第二章  医者父母心:医师与上海医师公会 

第一节  新知识与新职业:医师职业在近代上海的诞生 

第二节  医师职业与政治:上海医师公会的公共参与 

第三节  落日余晖:194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医师公会 

第三章  无冕之王:近代上海的新闻记者与记者公会 

第一节  新闻记者在近代上海:无冕之王 

第二节  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捍卫言论自由与文章报国 

第三节  言者无疆:1945年后的上海新闻记者公会 

第四章  专家的诞生:近代上海的大学教授 

第一节  近代上海大学教授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文人议政:近代上海的大学教授职业团体之考察 

第三节 1940年代后期的上海教授社团与战后民主运动 

第五章  职员群体:写字间阶层与白领人生 

第一节  求职:谋取金饭碗 

第二节  金饭碗——银行职员的职业生活 

第三节  企业共同体构建与职业空间:以上海中国银行为例 

第四节  双面人格的洋行职员 

第五节  其他职员亚群体:中资企业职员及公务员、教员等 

第六章 职员社团:大众政治动员的产物 

第一节  “银联”与“华联”:以同乐相号召 

第二节  “保联”和“四行二局员工联谊会”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