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4
0.00     定价 ¥ 29.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63959877
  • 作      者:
    清渠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寻觅五千年中国历史真相、探索世界历史谜团、人类文明发展遗迹、寰宇世界气象万千四个章节,探索未知的领域是对科学的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寻找问题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清渠曾用笔名  王力    汪力 北史等   男  1969年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先后任河南省杂志社发行 及编辑 河南省文联发行公司经理 现任职于 清渠(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总策划  总编辑郑州新阅图书公司付总经理等 

 

主要作品有:

《在哈佛学不到的经商课 》《影响青少年一生的600个文化常识》  《生活百科小窍门》《民国十大藏家》 《老板的五项修炼》    《像军人一样去战斗》

 《 如何开一家赚钱的餐厅》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尽管数不清的谜团困扰了我们数千年之久,却也更加激发了我们揭开谜底的勇气。我们在本套书中收集了涵盖了中国历史之谜、世界历史之谜、人类文明之谜、自然之谜在内的近五百个人类未解的谜团。我们并不奢望通过本书一蔟而就地揭开这些谜团,但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个探索人类和自然奥秘的平台,为早日破解出一份力。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通过寻觅五千年中国历史真相、探索世界历史谜团、人类文明发展遗迹、寰宇世界气象万千四个章节,探索未知的领域是对科学的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寻找问题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寻觅五千年中国历史真相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之谜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古文化的一支,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命名,距今5 300~4 000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内,分布着以莫干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内涵丰富,面积广阔,遗址密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的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及莫干山大型建筑遗址的被发现,良渚遗址已成为印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就是玉文化,这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并且一开始就显现出不凡的艺术魅力。良渚文化为何在5 000年前就有如此出众的玉文化呢?先民们为何要雕琢那么多玉器,又是如何雕琢的呢?

 

良渚文化玉器

有一种说法是,良渚玉器的大量出现是因为装饰、美化生活的需要。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玉,一般晶莹剔透,即使有少量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因为其石料稀有,因此非常珍贵。玉石还不能称为“玉”,只有经过匠师的精心雕琢,才能成为具有各种内涵的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正因为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因此人们往往把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和玉联系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士大夫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行”的仁人君子,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所谓五德,首先指玉的五个特性,即晶润的光泽、致密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坚韧的质地和温和的内在;然后再用这五个特性来形容人的五种美德,即仁、义、智、勇、洁。

装饰生活、美化自己是人的天性。远在一万年前,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山顶洞人,在闲时也不忘磨制骨器、石头来制作项链等装饰品。7 000年前鱼米之乡的河姆渡的先民也是如此,他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捡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用来打扮自己,这就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种。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的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的玉项饰等。这些玉器都造型精致,刻有各式图案,有很强的装饰作用,特别是成串的玉项饰。所以说良渚文化出现如此众多优美的玉器是因为装饰生活的说法不无道理。

另一种说法是,良渚玉器大量出现,首先不是装饰的需要,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内涵,至于把玉作为装饰品反而是更晚些的事情了。

持此说法的人认为,良渚玉器以体大著称,显得深沉严谨,不属于适合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并且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需求还值得商榷。

良渚玉器最明显的特色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良渚玉琮系由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的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些物品充满神秘气息,现在看来其形状和图案也是令人惊异的,隐隐透出一股凉气。这些玉琮的用途应该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周礼》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象天,琮方象地”,都说明玉琮与对鬼神的崇拜有关。

因此,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良渚玉器是用来祭祀的神器,其更深的文化内涵是对鬼神的敬畏,“玉”由此被衍生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这一点从后来“玉”的地位可以得到反证。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玉”不仅仅只被作为装饰和美好品质的象征,它从一开始就更多被作为具有神圣地位的、能显示权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玉器

另外,长江中下游一直就充满浓厚的巫术气息,这可能就是从此地久远的人类文明——良渚文化继承而来的。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就是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的文化。据考证,良渚文化时期已有初步的政权存在,可以称为良渚古国。后来良渚古国被中原炎黄部落为首的青铜文化所打败,共同融入中华文明之中。从历史上看,良渚文化时代的玉文化不仅没有随良渚文化的衰亡而消失,反而被后来的夏、商、周三代全面继承下来,成为中华古文明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夏、商、周三代从良渚文化继承的玉文化,包括一些具体的礼器,如象征王权和军事统帅权的玉钺,祭祀天地的玉琮、玉璧、玉圭、玉璜等,甚至连玉琮上那个象征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系统的神人兽面纹都被夏、商、周全面继承下来,成为三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涵。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辉煌的,虽然对于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是用于装饰还是用于祭祀的问题,目前尚不能明确,但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着先民神秘的思维,则是确实无疑的。

老子的真实姓名之谜

学术界历来都把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然而关于老子的姓氏、生活年代、生平事迹等记载却远不如孔子那么明确。首先,老子的姓名就是一个谜,数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有的学者根据对老子籍贯地乡音的研究提出,老子家乡一带至今还把老虎称为“狸儿”,因而猜测,老子可能是虎年生的,小名“狸儿”,后来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李耳”,这就是史籍中说老子姓李名耳的来历。

按这一说法,首先以讹传讹的是司马迁。《史记》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这个记载历来造成了许多争议。既然老子姓李名耳,那么“老子”一句何来?有一种解释:“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认为因其长寿而有“老子”之名。也有人说“老子”是自称。这些说法虽各有不同,但均不出老子之“老”是长寿之意。道教徒描绘的老子满头白发的外貌,便是根据这种说法附会而成的。

司马迁说老子名耳字聃,这个名与字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呢?古代辞书对“聃”字的解释是“耳长而大”,因而有学者认为,老子大概是因为生下来耳朵就很特别,故以“耳”为名,以“聃”为字。这种解释同古人起名取字的习惯是符合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本来就姓“老”,因为根据《左传》等记载,春秋时确有“老”姓。那么《史记》为什么又说老子姓李呢?由于司马迁没有解释,学者便为之找根据。有人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老子是随母姓。但这种说法有两个问题:其一,在父权制的时代,随母姓是很难想象的,老子为什么要随母姓呢?他的父亲又姓什么呢?这些都没有解释。其二,有人考证,李姓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春秋200多年中并无李姓,老子之母姓李又从何而来?道教中还传说,老子生下来便口中能言,指着院中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这显然是不足信的。

还有人认为,“老”与“李”乃一声之转,李是老的音变,因而姓老与姓李并不矛盾。此种说法尚未提出更多证据,可作为一家之言。

至于老子是否真有小名“狸儿”,这是否真的揭示了他的姓氏的千古之谜,还有待深入考证、研究。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所著吗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画像

这些经典的战略、战术、战法名言,想必读者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几千年来,它们都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引用和推崇。其实,它们都出自同一本书,那就是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然大放光芒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书,历来被称作“兵经”。这本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战争全局问题,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专门为本书作注,他的《孙子兵法》注颇为后人所称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阳明、内阁首辅张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

毛泽东1938年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也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赞书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是科学的真理。现在,《孙子兵法》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传到世界各国。除了军事领域外,它还被运用到外交事务、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然而,这样一本旷世奇书,在广泛流传的同时,它本身的许多疑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目光。

其中《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就是一个令史学家疑惑不解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一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武,一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孙膑,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记载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后世所能见的只有《孙子兵法》一部,据说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

于是,自宋代以来,就有许多人开始怀疑和猜测《孙子兵法》的作者。有人认为此书原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因为书中有大量关于战国时期的内容,在春秋时期的孙武是不可能预测到他死后之事的。还有一些人干脆主张孙武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孙子兵法》是孙膑所作。1200年,南宋的军事研究者叶适就下了这样的结论:孙武并无其人,“其事其书皆为纵横家作伪”。他是这样质疑的:如果孙武像世人传说的那样“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齐晋”,为什么没有被升为卿大夫?在举世公认的权威史书《左传》中,为什么没有关于孙武一字一句的记载?叶适的观点在当时掀起巨大的波澜。其影响巨大,直至近代。

另外还有几种孙武与他人“合一”的说法。一为“武伍一人”说。清朝中期的山东文人牟庭认为:《孙子兵法》是伍子胥的作品,“武”不是孙武的名字,而是《孙子兵法》原来的书名。一为“武膑合一”说,该观点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孙子名武,膑是他的绰号。由于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待过,司马迁没能分辨出来,就误以为是两个人,将二者记载于《史记》之中。

纷纭离奇的争论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见分晓。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一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 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列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正确的。

1972年4月在银雀山西汉一号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竹简、《孙膑兵法》十六篇和逸文五篇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对于我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孙膑兵法》的发现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主要有以下几大疑点:第一,《孙子兵法》的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如“形名”“霸王”等。第二,《孙子兵法》记载用兵数动辄十万,但是春秋时期即使是大国用兵也不过两三万人,只有到了战国中期,才有用兵十万至数十万的记载。第三,《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地调遣。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第四,《孙子兵法》言兵,由“将”独当一面,这一军事格局是战国时期的写照,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这些疑点不能正确解释的话,要断言《孙子兵法》系孙武所作,似乎有失偏颇。

苏州虎丘剑池下面有吴王阖闾的墓吗

阖闾是春秋晚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年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用计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其后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又相继战败越国与齐国,成为一方霸主。《吕氏春秋·简选》称他“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阖闾死后,葬于苏州市虎丘剑池。此墓营建时,征调十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载方成。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陵墓上方剑池为清泉一泓,深可二丈,峭壁如削,景色幽深。相传秦始皇和东吴的孙权都曾派人来此凿石求剑,但无所获,唯凿处成为深池,故称剑池。一说剑池为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寻觅五千年中国历史真相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之谜..........................................................3

老子的真实姓名之谜................................................................6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所著吗......................................................7

苏州虎丘剑池下面有吴王阖闾的墓吗.................................................10

孔子墓为何叫“孔林”而不叫“孔陵”...............................................12

中国的智慧宝藏《易经》之谜.......................................................15

秦始皇的“碣石宫”修在什么地方...................................................17

兵马俑为何一律不戴头盔...........................................................20

秦始皇陵文官俑之谜...............................................................21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过...............................................................25

阿房宫真的是项羽烧的吗...........................................................28

项羽究竟死于哪个东城.............................................................31

马王堆汉墓女尸千年不腐之谜.......................................................33

塞外雄关玉门关之谜...............................................................35

泰山无字碑究竟为何时何人所立.....................................................36

王昭君出塞之谜...................................................................38

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之谜...........................................................40

杏花村今在何处...................................................................44

秦桧是否是金人的奸细.............................................................47

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哥死因之谜.................................................48

郑和真正葬于何处.................................................................50

明朝的“三大案”未解之谜.........................................................52

皇太极继位之谜...................................................................56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埋骨何处.........................................................58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巡幸江南.........................................................61

雍正皇帝为何不葬入清东陵.........................................................63

郑板桥“难得糊涂”由来之谜.......................................................64

天京事变中韦昌辉杀杨秀清是奉诏还是擅杀...........................................66

光绪皇帝爱妃珍妃坠井之谜.........................................................68


第二章 探索世界历史谜团

多利亚人何时来到希腊之谜.........................................................75

苏格拉底死亡之谜.................................................................77

亚历山大为何突然从印度撤军.......................................................81

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在哪里.........................................................83

阿基米德用镜子打败过罗马军队吗...................................................85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为何选择隐居生活.................................................88

查理大帝加冕之谜.................................................................90

哥伦布究竟是哪国人...............................................................94

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画作之谜...........................................97

克里姆林宫地下藏书之谜...........................................................99

莎士比亚死因之谜................................................................101

塞万提斯埋骨何处................................................................104

谁打响了列克星敦第一枪..........................................................106

美国买入阿拉斯加的原因何在......................................................108

谁最先发现了澳大利亚............................................................111

美国战舰“缅因号”爆炸之谜......................................................113

墨索里尼策划的“向罗马进军”之谜................................................116

女环球飞行家埃尔哈特失踪之谜....................................................119

考文垂被炸之谜..................................................................122

是谁烧了“诺曼底号”............................................................123

丘吉尔遇刺之谜..................................................................125

墨索里尼为什么要将女婿齐亚诺送上断头台..........................................129

日本“阿波丸号”沉没海底之谜....................................................132

巴顿将军车祸身亡之谜............................................................134

“死亡天使”门格尔是溺水而亡的吗................................................138

列侬为何遇刺身亡................................................................139

扶桑究竟指的是日本还是墨西哥....................................................142


第三章 人类文明发展遗迹

“欧洲”名字的来历..............................................................147

古埃及人种之谜..................................................................148

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哪里去了........................................................150

古罗马人为何喜欢角斗士表演......................................................153

真的有史前大洪水吗..............................................................157

谁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160

印度尼西亚“千佛坛”之谜........................................................162

我国酿酒始于何时................................................................163

马里国王和他的探险团队到达了美洲吗..............................................165

美洲金字塔与非洲金字塔有亲缘关系吗..............................................167

奇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169

北美阿那萨基大房子之谜..........................................................171

塔克拉玛干古城消失之谜..........................................................174

真的有巨人族存在吗..............................................................175

马耳他岛神秘古文明之谜..........................................................176

爱琴海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之谜......................................................178

法洛斯岛亚历山大灯塔之谜........................................................179

非洲国王的藏宝之谜..............................................................180

土耳其地下城之谜................................................................181

古罗马的高超医术之谜............................................................182

千佛碑的脚印是谁的..............................................................183

美洲大土墩的神秘建造者..........................................................184


第四章 寰宇世界气象万千

地球生命起源新说................................................................189

恐龙为何在自贡“集体死亡”......................................................192

地震云真的存在吗................................................................193

动物真的能够预测地震和海啸等灾难吗..............................................196

壶口瀑布之谜....................................................................200

金沙江因何拐弯..................................................................202

鸟类能够飞翔之谜................................................................204

海底中的淡水从何而来............................................................206

湖泊突然消失之谜................................................................207

鱼的性变之谜....................................................................209

植物认亲之谜....................................................................21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