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夏文明的五千年难解之谜
中国的文明史浩瀚五千年,而构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则充斥着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
每个历史之谜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震动古今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涉及中华民族的气运与历史走向。
汉高祖刘邦是私生子吗?曹操败走赤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隐居南阳?秦桧真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吗?数百年前,发生在京城的一次来历不明的大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雍正即位和暴死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左右?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秦桧真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吗
几百年来,人们总要唾骂奸臣秦桧,认为岳飞为秦桧所害,这似乎已成为不容置疑的铁案。
时至今日,在杭州城里还有两处最著名的岳飞遗迹,一处是风波亭,另一处便是四大岳飞庙之一的杭州岳飞庙了。
这座岳飞庙始建于南宋,位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下。殿内是身披戎装、高4.5米的岳飞像,上面挂着岳飞手迹“还我河山”匾额。岳庙西是岳飞墓,墓道两旁有三对石翁仲和石马、石羊、石虎。墓道石阶下跪着4个反剪双手的铁像,分别是秦桧、秦妻王氏、张俊和万俟卨。
但是,今天看来,杀害岳飞的元凶也许并不是秦桧,秦桧只不过是这个元凶手下的一个鹰犬罢了!这个元凶可能就是当时的宋高宗赵构。秦桧成了执行赵构意图和命令的替罪羊。而且,就秦桧当时的丞相的地位而言,如果没有当时皇帝赵构的支持,他也是没有能力杀害岳飞的。
北宋末年,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即位的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根本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
宋高宗赵构是个非常狡猾的皇帝。他一面任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
12世纪20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的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并且置个人荣辱安危于不顾,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猛烈攻击。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为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了,因此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要想与金人议和,岳飞就成了拦路虎,只有除掉岳飞,才能顺利达到与金人议和的目的。
杭州岳飞庙
这一切都可以作为赵构杀害岳飞的动机。
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并不仅仅是“迎二圣”,也就是金人放回两个皇帝导致岳飞被杀那么简单。赵构杀岳飞,还可能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危及自己的统治。
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早在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对武将保有极深的戒备,只要武将功大,位高而权重,就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
岳飞个性刚强、忠愤激烈,不容易与人合作,这一点也让他树敌颇多。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上书奏请高宗立储:“乞皇子出阁,以定臣心。”意思是说要高宗赵构早让太子上朝议政,以安抚民心。你想想,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盯着他的位子,一个臣子如果整天忙着为皇帝找继承人,岂不犯了高宗的忌讳。
同年,岳飞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兵权是皇帝的命根子,当皇帝的都怕武将携兵自重,岳飞擅自移交兵权,更是令高宗不满。
这两件事都犯了高宗的大忌。
再加上高宗曾在金营作人质,又有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对战争前景,他既怕全胜,又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当个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密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议和最强烈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当然,在杀害岳飞的过程中,秦桧无疑起了不小的作用,至少没有他的煽风点火、从中挑拨,岳飞可能也不会死得那么惨。
秦桧到底是不是金人的卧底?或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抑或是完全按照赵构的旨意行事一定要杀害岳飞,以及赵构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些都成了可能永远也无法揭开的历史秘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