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跨市场交易策略:典藏版
0.00     定价 ¥ 6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1610755
  • 作      者:
    (美) 约翰 J.墨菲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交易大师约翰·墨菲经典力作!利用跨市场价格波动获取超额收益!

跨市场分析旨在通过对两个及两个以上资产或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这些金融市场或资产间的相对强弱走势。除了对这些金融市场或资产进行个别分析,跨市场分析也考察某些联系密切的市场或资产——常见的资产有股票、债券、商品及外汇。跨市场分析现在已经是主流市场分析技术中的一部分。而本书则是跨市场分析的集大成者,是该领域经典的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约翰 J. 墨菲

(John J. Murphy)

约翰 J. 墨菲有着40年以上的市场交易经验,曾担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的技术分析师。他是StockCharts.com网站的资深编辑,这是一家专注于金融图表及技术分析教育的互联网公司。墨菲曾在彭博财经、CNN、Fox及Nightly Business Report上做过节目,并被其他媒体机构广泛报道。因其对全球市场技术分析的杰出贡献,1992年国际技术分析师协会授予其年度大奖。除了之前出版的两本跨市场分析著作,约翰·墨菲还是《图表炒家》(The Visual Investor)的作者。他还著有《期货市场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一书。墨菲拥有佛罕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还担任纽约布莱尔伍德资本管理公司(Briarwood Capital Management Inc.)的研究部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约翰·墨菲既是一名交易专家,也是一名金融教育家,凭借其在这两个领域的丰富经验,约翰·墨菲为我们介绍了跨市场分析中的“新格局”。通过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与形象的图表相结合,约翰·墨菲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市场间关系“新格局”的内涵,并详细介绍了这一新格局的具体应用。此外,墨菲还向我们展示了跨市场分析在资产配置及行业板块轮动策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二者均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交易所交易基金为应用跨市场分析策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此,墨菲也做了详细说明。

展开
精彩书评

约翰 J. 墨菲清楚地说明,所有市场都是相互联系的。交易股票却不留意利率、汇率及黄金走势的变化,这种行为将是十分愚蠢的。在这本有价值的新书中,技术分析大师教给我们所有人如何监控市场间关系并从中获益。

—— 亚历山大·埃尔德博士《以交易为生》的作者

墨菲的基本假设在于:交易者的分析需要超*市场本身,将其与其他市场之间的联系也纳入进来——拥有宽广的视野,不但有利于把握全局,还可以通过领先-滞后关系提前传递有价值的警讯。《跨市场交易策略》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作者用150多张图表生动描绘出这些关键的市场互动关系,无论是图表分析师还是基本面分析师都将从中受益良多,理解市场间关系对所有交易者都至关重要。在与那些金融怪杰的访谈中,我学到这样一条经验:市场间的价格走势提供了关键的交易线索。就此而言,本书为交易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 杰克·施瓦格 《金融怪杰》及《对冲基金奇才》的作者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紧密联系的全球市场中,聪明的交易者会利用价格的跨市场运行牟利。墨菲的新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学会分析图表,理解市场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学会如何利用ETFs从这些关键的市场动力中获利。作为TraderPlanet.com公司的老朋友,墨菲再一次与我们分享其新的热销书。

—— 莱恩·门德尔松 TraderPlanet公司的创始人


展开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旧格局
第1章 跨市场分析:相关性的研究 / 2
所有市场都是相关的 / 3
资产配置策略 / 5
交易所交易基金对跨市场交易的深刻变革 / 7
行业板块轮动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 8
股票市场先于总体经济见顶或见底 / 9
石油价格的作用 / 9
使用图表分析的好处 / 11
重在掌握全局 / 12
跨市场分析对技术分析的启示 / 13
一种技术分析的新模式 / 14
跨市场分析是一种进步 / 14
市场间关系缘何变化 / 15
跨市场分析原则 / 16
回顾旧格局 / 18
第2章 对旧格局的回顾 / 19
1980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 20
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期的终结 / 23
1987年股市震荡强化了这一市场间关系 / 24
两次伊拉克战争 / 26
在1994年的隐形熊市中,市场间关系同样得到了印证 / 28
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回响 / 29
通货紧缩情境 / 31
日本股市泡沫于1990年破灭 / 32
第3章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 34
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 35
债券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不复存在 / 37
1997年与1998年的市场反应只是一次预演 / 39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跨市场分析带来的启示 / 40
亚洲金融危机让美联储的调控策略失效 / 41
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两起通货紧缩事件 / 41
通货紧缩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 43
日本通货紧缩与美国利率的关系 / 44
总结 / 45
第二部分
2000年与2007年的市场见顶
第4章 与2000年市场见顶有关的跨市场事件 / 48
2000年市场见顶之前的市场事件 / 49
原油价格暴涨两倍 / 50
短期利率导致反向的收益率曲线 / 50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得益于股票的下跌 / 53
日用消费品类股票开始走强 / 54
2000年市场给我们的启示 / 56
债券、股票以及商品按照正确的顺序依次见顶 / 57
市场在2002年与2003年的见底次序颠覆了既有模式 / 60
美联储在2003年察觉到了通货紧缩 / 61
商品价格在2002年转头向上 / 62
第5章 美元在2002年的贬值推高了商品价格 / 63
商品价格高涨 / 64
商品价格从抗通缩中获益 / 67
美元贬值使黄金市场进入新一轮牛市 / 68
股票价格下跌同样利好黄金 / 68
投资选择太少 / 69
黄金与美元的走势发生重大变化 / 70
从纸面资产转向硬资产 / 72
股票见顶与黄金见底同时出现 / 73
黄金突破了15年来的阻力位 / 74
股票长期上升的趋势已然终结 / 74
20年来,黄金的表现首次超过股票 / 76
2003年,股票见底与石油价格见顶同时发生 / 78
第6章 资产配置轮动导致2007年市场见顶 / 81
各资产类别走势的相对强度 / 82
资产配置 / 83
相对强度比率 / 84
2002年,资金从纸面资产流向硬资产 / 85
商品/债券的比率也开始转头向上 / 86
债券/股票的比率也发生了变化 / 87
2007年,债券/股票的比率重新向债券倾斜 / 90
随着股票在2007年下跌,债券开始上涨 / 92
美国利率的下跌伤及美元 / 94
美元贬值将黄金价格推至历史新高 / 95
这3个市场按照正常顺序依次见顶 / 96
全球脱钩并不存在 / 97
第7章 2007年市场见顶的可视化分析 / 100
将传统的图表分析方法与跨市场警示信号结合 / 101
标普500指数图表2007年走势一瞥 / 102
市场宽度警示信号 / 103
NYSE腾落指数显示出顶背离 / 104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顶背离 / 105
石油价格的上涨伤及交通运输类股票 / 106
道氏理论 / 108
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消费者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 110
零售业与住宅建筑业相互联系 / 111
早在2007年之前,零售股就已经开始走弱 / 112
住宅建筑业在2005年见顶,提前发出了预警信号 / 115
在2007年里的另一熊市警讯 / 118
市场宽度指标为何有效 / 120
总结 / 121
第三部分
经济周期与交易所交易基金
第8章 跨市场分析与经济周期 / 124
4年的经济周期 / 125
总统周期 / 126
用经济周期解读市场间转换 / 128
来自2000年与2007年的经验教训 / 129
石油:2004~2006年高利率的成因 / 130
美联储在2001年的宽松政策未实现效果 / 131
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20世纪30年代  / 132
几十年来的资产转换 / 133
长周期的启示 / 134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 134
将一个长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 / 136
房地产业对利率十分敏感 / 137
房地产类股票并不总随利率变动 / 138
房地产类股票并不总随通货膨胀变动 / 138
18年的房地产周期 / 139
房地产周期的波峰姗姗来迟 / 141
经济周期确立了跨市场活动的分析框架 / 143
第9章 经济周期对行业板块的影响 / 144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板块轮动 / 145
2000年的行业板块轮动发出了经济收缩的信号 / 146
2003年的行业板块轮动预示着经济扩张期的到来 / 146
科技股领涨是另一个好兆头 / 147
小盘股率先见底回升 / 147
交通运输类股票领涨 / 147
2007年的行业板块轮动预示着经济将要走弱 / 148
行业板块轮动有两个方面 / 150
股市也是一个由行业组成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