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a poet despite himself
0.00     定价 ¥ 6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1123134
  • 作      者:
    (美) 埃内斯汀·施兰特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是一部可与《尤利西斯》媲美或仅次于《芬尼根守灵夜》的不朽杰作。它是20世纪难以企及的小说之一,是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赫尔曼.布洛赫是谁?◆

他是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的朋友,一个被文学史忽略的作家,但他的名字一直出现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评论里,昆德拉的“媚俗”一词即来源于他,喜欢昆德拉的人必喜欢他。

他是一个“误入文学这条歧途的哲学家”,一个“不情愿的诗人”。他是“旧奥地利*后一位通才”,是“奥地利文学发展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他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复调叙事”杰出的代表,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称为“中欧伟大的四位小说家”。

 

◆精通哲学、科学、政治学及心理学的小说家◆

此外,他还是“一个极富盛名的文化批评家”,“一个极具洞察力和预见性的人权与法律思想家、民主理论家”,一个致力于“政治学”与“群众心理学”研究的行动家。总之,他是“一个在艺术、科学和政治三大领域都表现出极高才华,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的小说家。

 

◆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他就是赫尔曼.布洛赫,在思想上受康德、尼采、叔本华、魏宁格和卡尔.克劳斯影响,在创作上受乔伊斯、霍夫曼斯塔尔和里尔克的影响,其作品受到托马斯.曼、昆德拉和富恩特斯等人的高度推崇。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形成了研究布洛赫的热潮,至今经久不衰,而在中国,这个名字依然很陌生,甚至在汉语语境内几无踪迹。他的小说代表作《梦游人》《维吉尔之死》一次又一次被列入“期待中的译作”书单,成为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总是有不安一再地袭上我的心头,生怕所有文学的东西,所有诗意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再具有任何存在的理由。

——赫尔曼.布洛赫

 

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重要小说家的行列。希望通过本书,布洛赫的作品能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学者──,这将有助于布洛赫的成就获得它们应该拥有的显赫地位。

──埃内斯汀.施兰特


展开
作者简介

埃内斯汀.施兰特(Ernestine Schlant),1935年生于德国,1957年移居美国,赫尔曼.布洛赫研究专家,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德语文学教授,现已退休。著有《赫尔曼.布洛赫的哲学》《赫尔曼.布洛赫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小说家,1886年生于维也纳,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称为“中欧文学四杰”。45岁时出版长篇小说《梦游人》,1938年流亡美国,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主要从事群众心理学研究,195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65岁。主要代表作有小说《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随笔有《小说的世界图景》《对于音乐的认知问题的思考》《詹姆斯.乔伊斯和当代》,以及历史文化论著《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和他的时代》等。

 

赫尔曼.布洛赫曾说:“卡夫卡、穆齐尔和我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他的意思是说,对作家和思想家而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而非个人生活。秉持这一理念,施兰特教授的《布洛赫传》没有过多地着墨于这位大文豪的生活琐事,而是将侧重点落在布洛赫的创作历程上,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布洛赫这位“不情愿的诗人”在创作上的矛盾和成就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尚不熟悉赫尔曼.布洛赫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其生平创作的入门作品。


展开
精彩书评

....

展开
精彩书摘

1886年,赫尔曼.布洛赫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作为刚刚获得解放的奥地利犹太人的后代,他要追随父亲成功的事业,加入家族的纺织品制造业——他干了许多年,甚至还在研究这一专业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台混棉机,并且获得了专利。在世纪转折点上,他的出生地维也纳是能够与巴黎相提并论的欧洲文化中心。这里诞生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学说,诞生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恩斯特.马赫和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他们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布洛赫就曾在这样的氛围中旁听过大学的课程。在他所生活的环境当中,从“世纪末”维也纳的“新艺术”(Art Nouveau),到“维也纳工作室”(Wiener Werksaette)的作品,再到“装饰派艺术”(Art Deco),各种五花八门的艺术风格都有。在绘画方面,奥斯卡.考考斯卡、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埃贡.希勒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在建筑方面,阿道夫.洛斯以他的《装饰与罪恶》引领了一场对抗维多利亚装饰风格的“革命性”战役,他的设计成为“风格派”和包豪斯的先驱。布洛赫非常钦佩卡尔.克劳斯,甚至还为他写过东西;卡尔.克劳斯的文章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德语作品。这里还诞生了阿诺德.勋伯格、阿尔班.贝格和安东.冯.韦伯恩的音乐,诞生了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以及其他的一大批杰出作家,譬如阿图尔.施尼茨勒、胡戈.霍夫曼斯塔尔等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成长于“欢乐末日”的维也纳

“注定成为一名纺纱者、织布工和混棉人”

在盛行的哲学思潮中出发

兼容并蓄的训练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余波

“诗”——认知躁动的答案?

 

第三章 梦游的机制与形而上学

梦游——一种历史状态

浪漫主义并非总是浪漫的

抽象和犹太教

 

第四章 德奥合并之路

煽动者的统治

寻求可能的选择——国际联盟?

 

第五章 堕入地狱

维吉尔的探索

圆环和象征

一座矛盾的纪念碑:以否定来肯定

 

第六章 无罪者的罪

“浮华的媚俗启示录”

无罪:一种思想的几何学

 

第七章 伟大的反抗:尽管如此!

“完全的民主”

分散的精力

 

第八章 结语

 

缩写

注释和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