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大帝 隋文帝杨坚》:
第一章 莺迁
隋开皇三年(583)三月十八日,雨,皇帝杨坚着常服,与独孤皇后一起迁入大兴宫。
这大兴宫连同整个大兴城,系去年六月开建。是时隋朝开国仅仅一年,时事草创,百废待兴,本不应大兴土木,杨坚个人也没急于考虑,想暂缓一下再说,怎奈群臣聒噪,不时奏请,连一向处事严谨、崇尚俭朴的太子少保兼纳言、民部尚书的苏威也都上言,请求营建新都。杨坚只好拿出时间,跟尚书左仆射高颎和苏威等人一起商议。君臣议了大半个晚上,也没议出个所以然来。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一上朝,通直散骑常侍庾季才就出班来奏,说他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非要迁都不可。况自从汉朝建立这座长安城,到现在已有八百年了,水亦遭污,皆咸卤,不再适合饮用。因此,祈望陛下协天人之心,尽早制订迁都的计划。
这使杨坚甚为惊奇,感叹事情竟如此巧合,神乎其神。本来他就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术业优博、半人半仙的庾季才很是激赏,通过这事儿,就对他更为赏识、信服,也促使他更加认真地考虑、筹划迁都。
随后,秘书省掌管天文的太史也来奏报,云“当有移都之事”。太师李穆又上《请移都表》,说是“帝王所居,随时兴废,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两汉,有一世而屡徙,无革命而不迁”。接下来,在将当今皇上大夸一通后,他又说帝室天居,“未尝谋龟问筮,瞻星定鼎,何以副圣主之规,表大隋之德”?因而希望皇上“远顺天人,取决卜筮,时改都邑,光宅区夏”,以“任子来之民,垂无穷之业,应神宫于辰极,顺和气于天壤,理康物阜,永隆长世”。
这李穆器宇弘深,风猷遐旷,素为杨坚所重,如今上了这么一篇言辞恳切的表文,杨坚甚为感动,遂决意迁都,说是:“天道聪明,已有征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则可矣。”
开皇二年(582)六月十八日,杨坚正式下诏,立即营建新都,日:
朕祗奉上玄,君临万国,属生人之敝,处前代之宫。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改创之事,心未遑也。而王公大臣陈谋献策,成云羲、农以降,至于姬、刘,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曹、马之后,时见因循,乃末代之晏安,非往圣之宏义。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论变通之数,具幽显之情同心固请,词情深切。然则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苟利于物,其可违乎!且殷之五迁,恐人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虽暂劬劳,其究安宅。今区宇宁一,阴阳顺序,安安以迁,勿怀胥怨。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
新都选在龙首山一带,乃此前堪舆之士并工部推定。龙首山“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次沣水”,不仅名字起得漂亮,地方也确实是好。在营建新都的诏书下完后,杨坚又命左仆射高颊、内史监虞庆则、尚书右丞张煚、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人主持营建。因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多技艺,有巧思,还特地诏命他为营新都副监。——这些人中,高颎领新都大监,总大纲,虞庆则领营新都总监,不久即与贺娄子干一起出任军帅,张煲领营新都监丞没几天,就丁父忧去职,刘龙、高龙叉等人只充任检校,具体事务实际上主要落在了宇文恺头上。
宇文恺便会同相关人等,马上进行实地查勘,细细规划,并且很快动起工来。大凡都城,不外乎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但此前规制不一,显得杂乱,现在的皇宫就偏处旧都长安城西南,“自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杨坚以为不便于民。由是,宇文恺自北而南,将宫城、皇城、外郭城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为天中,以皇城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使得帝居高高在上,“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皇城之内,只安置衙署,惟列府寺,不使杂居,“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再向外面,才是里坊,供百姓居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