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觉得在为父母学习?
前些天,一个学生的母亲和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详细地叙述了这名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这名学生叫小蒙,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是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前阵子参加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拿了奖。
小蒙的母亲这次和我打电话主要讲了两件事情。
第yi件事,小蒙一直想要一个智能手机。从家庭硬件条件来说,小蒙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公务员,家庭条件算是相当不错的,买一台智能手机不会对家庭经济造成负担。但是,小蒙的父母一直担心,过早地买智能手机给他,可能会让他沉迷于玩手机而荒废学业。
第二件事,小蒙对学习的认识出现了一些问题。事情的导火索同样还是智能手机引起的,由于小蒙再三要求必须要买智能手机,z后小蒙的父亲做出了让步:期末考试能考入年级前十名就买,但价格要控制在两千块以内。结果,小蒙不同意,和父母开始大吵大闹,非要买苹果z新出的智能手机,甚至还威胁父母,要是不给买,考试就交白卷,以后也不好好学习。听到这话,小蒙的母亲怒不可遏,给了小蒙一巴掌,冲他吼道:“你读书是为了谁?你难道是为了我们读的吗?自己好好想想去!”z终,谈话不欢而散。
据我的了解,小蒙的父母是属于那种比较开明的父母,平时很多事情也都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比如小蒙参加的一些兴趣班,包括钢琴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等等,都是小蒙自己主动提出想要学习的。包括寒暑假期间的安排,小蒙父母也都会征求小蒙的意见。但这一次的冲突却让小蒙的母亲感到很担忧,她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小蒙明白,他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他成绩的好坏也不该是用来和父母谈条件的筹码。
小蒙的问题其实很多孩子都存在。大部分的孩子估计都对父母说过类似“只要我考到多少分你就给我买什么”或者“只要我能进多少名你就答应我什么条件”之类的话。而大部分的父母估计也都对孩子说过诸如“进步多少名就给你买什么”或者“考到多少分就带你去哪里玩”之类的话。就像小蒙,从他父亲做出让步,提出只要考到年级前十名就给买智能手机这件事情就能看出,为了激励小蒙学习,父母没少用“物质奖励”这一措施。
坦白来说,对于物质奖励这件事情我是没有异议的,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理论应用到教育上确实有着极大价值。但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过分强调物质奖励,则往往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让他们把学习成绩当作满足自己要求的条件和与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
很多孩子大概都从父母或老师口中听到过这样的话:“你读书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你自己。”但很多孩子实际上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否则“班主任从后门露出的脸”也就不会成为众多人津津乐道的“校园恐怖故事”了。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寄予了厚望,孩子考试考得好,父母比孩子还高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比孩子还着急。结果,成绩的好坏无形之中变成了父母脸上的晴雨表,这让孩子怎么去相信“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这件事呢?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过分地将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学习这件事也就变得不再单纯和快乐了,要么学习会成为孩子向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要么学习会成为孩子痛恨的对象,这两种结局显然都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我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明确,在生活中哪些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事情,哪些是父母应该承担的事情,作为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想要包办孩子一切事情的愿望和冲动,而作为孩子,则应该要学会如何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做好,无论是按时起床睡觉,还是上学、写作业、整理房间等等。
在课余时间,我和小蒙进行了一番谈话,重点讲了三件事情。第yi,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必须要承担的事情。比如警察要承担的事情,就是保护市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老师要承担的事情,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而学生要承担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既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必须承担的义务。
第二,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往小了说,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都和你的学习成绩是息息相关的。你学习到的知识越多,你的成绩越好,将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就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宽广的前程。往大了说,你想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知识的积累也是你的必由之路。
第三,关于智能手机的问题。首先,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在诱惑面前,人的自制力都是有限的;其次,手机是一个工具,不是与人攀比的筹码;z后,你可以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但要懂得尊重他们的意见。
家长越催,孩子学习越不给力
上个星期,几位老师接连向我反映了班上一位同学的家庭作业问题,这个出状况的同学叫杨晓洁,是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中等,但很听话,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学生偶尔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并不奇怪,但杨晓洁却在一个星期内有三次没有交作业,而且完成作业的情况也非常不理想,这就比较奇怪了。我马上联系了杨晓洁的母亲,把情况告知了她,并询问她是否有什么原因导致杨晓洁出现这种情况。
杨晓洁的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z近他们刚搬了家,还没给杨晓洁找到合适的补习班,之前的补习班也因为路程不方便而没有继续去上了。杨晓洁的母亲说,杨晓洁其实一直有个毛病,就是做作业特别磨蹭,得一直有人在旁边盯着、催着,以前送她去补习班,有补习班的老师可以盯着、催着她把作业完成,现在不去补习班了,家长上班又忙,根本没时间来盯着她,结果杨晓洁磨磨蹭蹭,经常到半夜了作业也完不成。
做作业拖拉磨蹭,这个问题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而面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几乎都是一个字——“催”。但实行过这一策略的家长其实都知道,“催”字诀显然对改进孩子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没有任何帮助,而且通常都会以家长的怒吼和孩子的眼泪作为结束。
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补习班、托管班可谓帮了不少家长的大忙,不少家长把孩子往补习班、托管班一送,令他们头疼不已的作业问题就解决了。客观来说,补习班和托管班的出现的确为家长分担了不少管理教育孩子的难题,同时也能为孩子提供一部分家长没有能力做到的课外辅导。但需要注意的是,补习班和托管班虽然能代替家长监督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却不一定能帮助孩子纠正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杨晓洁做作业拖拉磨蹭的习惯,显然就并未得到纠正,使得她一旦脱离了监督和催促就会出现问题。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就得找到造成问题的根源。孩子拖拉磨蹭通常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yi,缺乏专注力,容易走神;
不少孩子做作业之所以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注意力不集中,“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下,一会儿喝口水上个厕所,一会儿看着窗外发会呆,一会儿吃几口零食玩几下橡皮……这样一来,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了,而作业却没能做多少。
孩子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也正因为如此,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适当时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到作业上。
第二,任务意识不强;
惰性深植于每个人身体里,不时就会跳出来干扰一下我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成年人往往比孩子更能克服惰性,究其根本,是因为成年人比孩子更清楚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后果和影响,因此成年人的任务意识通常要比孩子强得多。
想要加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就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无法完成任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去承担的责任。
第三,没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很多孩子做事磨蹭往往是因为对时间的概念比较模糊,比起长远的考虑,他们更容易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起时间管理的观念,而不是只一味催促,让孩子把手上的事情做完。
第四,手眼协调力差,容易疲劳;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神经肌肉发育得不充分,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使得他们在做作业时总是频繁地抬头低头,尤其是在进行生字词抄写时,常常需要看一笔写一笔,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疲劳感,作业速度自然也会非常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催促声只会让孩子越发紧张,也越发容易犯错。
第五,被逼无奈,故意磨蹭。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造成磨蹭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通常会给孩子安排一些额外的“作业”,但这样一来,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反正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也不能玩,还得接着做爸爸妈妈布置的作业,还不如慢点写呢,把时间拖过去,就能少写点额外的作业了……
磨蹭是种坏习惯,但“催”字诀绝不是应对良方。想要让孩子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我们就得先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源。
要学会学习,才不会事倍功半
一位学生通过班级的“交流箱”给我写了一封信,倾诉他在学习方面的苦恼,信上写道:
老师,我是个非常珍惜时间,也非常勤奋的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课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成绩却始终都不理想。人们常常说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可为什么我觉得我的付出却换不来任何回报呢?看着那些每天有时间打篮球,看动画片的同学,考试分数却总能比我高,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或许我天生就不适合学习吧……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类似这样情况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十分刻苦用功,甚至连课余时间都排得满满的,别人在做游戏,他在学习;别人在打闹玩乐,他在学习;甚至每天晚上别人都已经进入梦乡了,他还在灯下看书做题——可成绩偏偏就是上不去。
按理说,都已经这样勤奋了,学习成绩应该非常优异才对,可为什么付出却没有回报呢?难道真像这位苦恼的学生所说的,他们“不适合学习”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当然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不适合”学习的。那么,这些付出与回报永远不成正比的学生们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学习效率。
学习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找对了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把学习效率提高。比如学弹钢琴,你得先读懂琴谱,知道每个琴键所对应的音符,搞懂这个规律之后再遵循规律勤加练习,这样才能算是“学会”弹钢琴。如果你不去看琴谱,不去研究每个琴键的音阶,只是一味地埋着头去弹,那可能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到底在练习什么。
那些在学习上投注了大量时间却无法获得相应回报的学生正是如此,他们的问题就出在以为只要肯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就叫做“勤奋”,以为只要一味地埋着头看书、做题,就能获得好成绩。但实际上,从学习的效果来说,这样的学生恰恰是z“懒惰”的。他们的懒惰在于不肯动脑子去思考,去探索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如果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在任何一个班级里,学习z好的学生绝对不会是看上去z刻苦,z忙碌的学生。人的精力和脑力就像是一条橡皮筋,长久处于紧绷状态的话,结果只会有两个:要么断掉,要么失去弹性。想要让这条橡皮筋保持弹力,就必须懂得在拉紧与放松之间交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逸结合。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大脑也同样如此。据生理学家研究显示:在一天中,早晨通常是大脑记忆的黄金时间,在这个阶段,大脑的记忆效率是z高的;而起床之后的3~4个小时,也就是大约上午10点到11点之间,通常是人一天之中头脑z清醒的时候,在这个时段里,人的思维能力、体力和精力都达到一个至高点;下午1点到2点左右则是脑力与体力都较低的时段,需要放松和休息;到下午3点到6点之间,大脑的活动又会开始趋于兴奋;晚上8点到9点之间,大脑的记忆力再次达到一个高峰。
当然,每个人的生物节律都会有一定的差别,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不是说每个人都得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学习安排,而是要告诉大家,大脑的活动是呈波浪线型发展的,有高峰也有低谷,我们要懂得帮助孩子摸清自己的状况,找到高峰期和低谷期。在低谷期就进行适当的放松,养精蓄锐,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和脑力在大脑活动的高峰期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用z短的时间达成z优的学习效果。
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对方法,总结规律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学生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只会一味地埋头做题,而不去进行思考、总结,让知识进入大脑,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做再多的题也是毫无用处的。
所以,家长们应该请记住一句话:真正优秀的学生不需要每一分钟都去学习,但必须保证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效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