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帝国的归宿.明朝卷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1372451
  • 作      者:
    于之伟, 李鹏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一线中青年学者撰写,百家讲坛特邀讲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作序推荐——

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展开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于之伟  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地方党史研究所副所长、当代辽宁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社会科学院“青年专才”计划。在《社会科学辑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李鹏 男,北京人。北京市历史教育学会理事,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中国史话》大型系列片撰稿人,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历史学科主讲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生专业指导教师,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继教网主讲教师(首席),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特约研究员。参与编写历史教育教学书籍多部。


作者简介:


赵爽 北京市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章。参与编写有《二战名将传记系列——邓尼茨》《小学图书馆百科文库》和校本教材《简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学*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知兴替、明得失。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产生过诸多王朝,其兴衰过程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引发了无数讨论与思考,是历史学爱好者永恒的话题。帝国的归宿系列丛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组织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一线中青年学者撰稿,以正确的史观、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衰展开分析与阐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本书为丛书的明朝卷,围绕明朝的灭亡过程展开,讲述帝国迟暮之全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辛勤成患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这样的一份诏书出现在了当时明朝的首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份遗诏。就在这一天,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代雄主撒手归西, 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后世记述明代历史的历史学家则用以下简练的文字记载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大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至此,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走完了自己七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多数都倾向于认为朱元璋走得很安详很踏实。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因为朱元璋从进闰五月身体就开始不好了,作为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而且又是久经沙场、看惯了生死的政治家,对于这种情况应是早有思想准备。从其遗诏看也不像是仓促草就,从自述寒微的出身到立国后的昼夜辛劳,再到身后继承人的问题,甚至于连自己的丧葬仪式都一一安排妥当。这就是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喜欢事必躬亲,严谨细致,井然有序。在遗诏中人们看到的不像是一位高高在上、威严冷酷的皇帝,倒更像是一位邻家慈祥的祖父,在辛苦操劳一生后,正在尽自己最后的心力,给儿孙们把偌大的家业安顿完,自己再安心地告别这个世界。人们仿佛看到,就在这一刻,皇帝和农民的形象渐渐重合了,而且显得是那么和谐。其实事实也就是如此,在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农业国家里,农民们已经这样度过了千年的岁月,这种生活已经深深地浸润在了他们的骨子里。地主不过是发迹后的农民而已,皇帝也就是最大的地主而已,两者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群体,他们的状态也将影响和左右着社会的总体状态。喜欢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殚精竭虑、辛苦劳作在留给子孙和臣民一座蒸蒸日上、一统江山的同时,也亲手给他们挖下了一个个在未来将会置大明江山于死地的隐患,至于能否躲过和填平这些隐患,就要看他朱家子孙的聪明才智和人品运气了。


这第一个隐患的责任其实是不应该由朱元璋来担的,因为它的名字叫作“土地兼并”。而且它也不是一项政策,而是一项政策的衍生物,而这项政策有个鼎鼎大名──土地私有制,它的版权所有者是同样鼎鼎大名的商鞅。自商鞅变法开始,土地私有制开始推行,到朱元璋告别这个世界,这个制度已经运行了一千多年,而它的衍生物“土地兼并”也差不多伴生了同样长的时间,其间的每次发作,都埋葬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明朝既不是它的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牺牲品。从商鞅定制,历朝沿用,就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土地私有的合理合法性,土地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与转让,继承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就使地主追求土地数量的行为具有了来自于法理层面的支持,而如果这种行为具有了巧取豪夺的色彩,最多也不过是违背了道德准则而已,事实上能够起到制约因素的只有地主的财力程度。从理论上分析,商鞅所制定的制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上,这种制度存在的隐患非常严重:它可以直接引发土地兼并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直接颠覆一个王朝。


在承天太后、圣宗统治下的近半个世纪里,是辽朝发展到极盛的时期,统治集团也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在大福河之北行帐病死。长子耶律宗真继位,辽兴宗统治时期是辽朝历史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王朝内部统治阶级的权力斗争愈发残酷,对西夏的军事征讨遭到惨败,对西北鞑靼的长期镇戍,造成人民的生活困窘不堪,辽王朝的颓势明显显露。


展开
目录

开篇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万象新——大明定鼎隐患生

辛勤成患  ...  013

继往开来  ...  064

中兴隐忧  ...  092


中篇 天过午——盛世之名蕴危机

平地风波  ...  111

山雨欲来  ...  147


下篇 大厦倾——大罗金仙难救世

危机已显  ...  177

回光返照  ...  231

无力回天  ...  251

参考文献  ...  2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