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帝国的归宿.两宋卷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1372420
  • 作      者:
    于之伟, 李鹏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一线中青年学者撰写,百家讲坛特邀讲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作序推荐——

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展开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于之伟  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地方党史研究所副所长、当代辽宁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社会科学院“青年专才”计划。在《社会科学辑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李鹏 男,北京人。北京市历史教育学会理事,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中国史话》大型系列片撰稿人,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历史学科主讲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生专业指导教师,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继教网主讲教师(首席),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特约研究员。参与编写历史教育教学书籍多部。


作者简介:


袁启凡,北京市一级教师,历史系本科毕业,长期致力于两宋历史的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学术期刊。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学*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知兴替、明得失。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产生过诸多王朝,其兴衰过程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引发了无数讨论与思考,是历史学爱好者永恒的话题。帝国的归宿系列丛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组织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一线中青年学者撰稿,以正确的史观、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衰展开分析与阐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本书为丛书的两宋卷,围绕宋朝的灭亡过程展开,讲述帝国迟暮之全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杯酒之间释兵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帝国旋即陷入一个困境,那就是:如何防止“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

军人掌握足够的兵权,就能发动政变、改朝换代。这个规律在五代十国以来不断上演。赵匡胤由兵变当了皇帝,某一天,在他的部将身上会不会也发生“黄袍加身”的事情呢?起初,赵匡胤并没有太担心这回事。不是他不懂得统兵大将权力过大的危害,而是他比较信赖自己的部下。

文臣赵普却不这么认为。

赵普读书不多,为人忠厚。其家世算不上显赫,但自曾祖父以来,数代为官。陈桥兵变前,赵普即为赵匡胤亲信幕僚。当时赵普颇受当朝宰相范质的器重,被举荐为“军事判官”。这是一个主管军队军纪执法的官员,说明赵普应该善于辨别是非、能断案。在其之后的为人处世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赵匡胤与赵普的交往,应该主要是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开始的,而且是赵匡胤的父亲与其交往在先。这一年,赵匡胤攻下滁州后,他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则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分来对待他。这种“宗族之情”后来成为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

据说,赵匡胤曾经与赵普交谈,也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100多人,按律当斩;但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于是展开询问,结果很多人经过排查、弄清真相后存活下来。赵普的司法才干于是进一步得到认可,后来还调任到渭州继续担任军事判官。但此后赵普的人生际遇,基本上都随赵匡胤的发展而变化。赵匡胤升迁,赵普也会跟着被推荐、调动升迁。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始终是牢固的。“陈桥兵变”之发生,赵普是主谋,于赵匡胤有奇功。宋朝新定,赵普更是很多事都想在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前面,未雨绸缪、积极谋划。

史书记载,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赵匡胤跟赵普有过一番对话,这番对话主要是太祖赵匡胤向赵普问询对策。大致内容是:

 

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

赵普听后马上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在这番对话中,赵普从“权、钱、兵”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直指要害。其意要把政权、财权、兵权从方镇手中夺回来;换言之,用“夺、制、收”的办法使方镇与政权、钱财、精兵三者分离。核心是财政,但当务之急却是兵权!

不过,赵普的建议起初并不为太祖赵匡胤所采纳。因为太祖赵匡胤对当时的部下非常信任。谁叛、谁不叛,他心中有数,而且是相当自信的。其实,太祖赵匡胤对此所持的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因为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从禁军士兵一步一步起家的,他在禁军中有很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除了有赵普为代表的文臣辅佐之外,赵匡胤在军中亦广结善缘,和许多军官感情都很好,“义社十兄弟”就是突出的代表。(“义社十兄弟”是赵匡胤在军中的结义兄弟,共10个人,大多是级别较低的军官。按文献的不完全记载,这十人大致应该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些人也正是发动“陈桥兵变”的重要力量之一)此外,后周禁军一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诸如慕容延钊、韩令坤、赵彦徽、高怀德等,也都是与赵匡胤相交多年的密友,在“陈桥兵变”中大多扮演了主谋的角色。这些人,对太祖赵匡胤来讲,应该都是信得过的人。所以,当赵普劝说太祖赵匡胤削夺统兵大将权力的时候,赵匡胤是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过虑”的。但在赵普不断地劝说中,有些话还是触动了太祖赵匡胤,使其态度渐渐转变,倾向于尽快削夺统兵大将的权力,因为这些人对皇权的威胁最直接。

根据史书记载,赵普之所以能触动太祖赵匡胤,推测是源于下面的一段对话:

 

赵普:“但虑(石守信、王审琦)不能制伏于下,既不能制伏于下,其间军伍忽有作孽者,临时不自由耳。”

太祖赵匡胤:“此二人受国家如此擢用,岂负得朕?”

赵普:“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太祖方悟而从之。

赵普是担心石守信、王审琦都是不能节制部下的人,万一他们的部下在军中作乱,届时石、王二人恐怕会身不由己;而太祖赵匡胤却认为,国家如此重用他们,他们怎会辜负我?对此,赵普只给了轻轻一问:就像你当初不应该辜负周世宗一样吗?

赵普这“轻轻一问”应该是触动太祖赵匡胤并使其接受自己主张的关键点。因为“陈桥兵变”这件事,恰恰是深受后周皇帝重用与信任的赵匡胤“负”了后周的皇帝。由此及彼,那么石、王二人为什么不可能辜负大宋呢?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终于使赵匡胤“方悟而从之”。

于是,历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夺权”行动随即展开,此即为:杯酒释兵权。

事件发生在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某个时间。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国史》《实录》等记载,这天,太祖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高级将领举行了一次宴会。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祖宗家法

第一节 杯酒之间释兵权  ...  003

第二节 军制建设控军权  ...  013

第三节 中央官制削相权  ...  021

第四节 重文轻武留后患  ...  028


第二章 宋辽和战

第一节 图谋幽云十六州  ...  051

第二节 雍熙北伐终失意  ...  067

第三节 澶渊之盟开太平  ...  076

第四节 忘战去兵武备废  ...  087


第三章 宋夏和战

第一节 宋夏和议三足立  ...  097

第二节 冗兵冗费贫弱生  ...  107


第四章 改革时代

第一节 庆历新政除弊政  ...  121

第二节 熙丰变法挽狂澜  ...  140

第三节 哲宗亲政护新法  ...  159


第五章 帝国末途

第一节 轻佻君王临天下  ...  169

第二节 助金灭辽酿大错  ...  186

第三节 靖康之变耻千秋  ...  195


第六章 南宋偏安

第一节 建炎南渡寻偏安  ...  213

第二节 壮志难酬河山旧  ...  219

第三节 军政制度有变革  ...  235

第四节 帝国衰颓难回转  ...  243

第五节 联蒙灭金蹈覆辙  ...  259


第七章 南宋亡国

第一节 无可奈何衰落去  ...  267

第二节 蒙元入侵帝国崩  ...  271


后记  ...  27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