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趣读(图文典藏版)》:
1
黄帝究竟是个人还是个神
我们常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这个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算起的。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黄帝只能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人物。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但《国语》上说黄帝姓姬。与周朝的王室同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和了这两种说法,说是黄帝本姓公孙,因为长于姬水,改姓了姬。
在战国以前的典籍中,没有黄帝的记录,只是到了战国以后,有关黄帝的记载才多了起来。但那些记载充满神话色彩。在各种古籍中,关于黄帝的神话很多,下面我们就举出一些。
黄帝爱惜人民,而周围四帝不安分,纷纷独立,并且合兵进攻黄帝。黄帝因为“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不得不出兵消灭了四帝。
黄帝住在昆仑山上。这山方圆八百里,高万仞(八尺为仞),每一面有九眼井、九道门,门由开明兽把守。开明兽像虎一般大,长着九个脑袋,面孔和人一样。西边还有凤凰和鸾鸟(一种五色的神鸟),它们头上顶着蛇,脚下踩着蛇,胸前还挂着红蛇。北边有不死之树,花果可以制成不死之药。(《山海经·海内西经》)
类似这样的神话还有很多,总之,有关黄帝的历史还是个不解之谜!其实,黄帝也未必是指某一个人,或许人们在口口相传之下,把很多人的事迹放到了一个人的身上,是古代的劳苦大众共同创造出“黄帝”这么个人物也未可知!具体历史到底有没有这个人,还需要学者来研究和探秘。
2
尧帝和舜帝是真心“禅让”吗
《史记》上说: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由此看来,这个尧帝还是个百岁以上的老寿星啊!
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能力不行,品格也不好,就试着让舜治理天下。假如让丹朱来管理天下,天下人或许就会遭殃,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最后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假设一下,要是尧帝自己的儿子表现还不错,是不是他就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他是想“家天下”的,只是舆论或者各方面的制约吧,他理智战胜了情感,从这点说,尧帝也是个明智的部落领袖!
尧逝世后,舜为了表示谦让,还是把帝位让给丹朱,但是诸侯都前来朝觐他而不去丹朱那里。舜在众人推举下,谦让一番,登上领导之位。后来,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骜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聚众淫乱,名声不好,无法继承天下。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不知道丹朱就是这个样子,还是舜故意诋毁丹朱的形象?
舜六十一岁时接替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也不成材,他就事先把禹作为帝位的候选。舜逝世后,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跟舜让位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但是诸侯归服禹,这样,禹就当上了部落领袖。
后来,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来奉祀祖先。这也算是对尧、舜帝的慰藉吧!
3
“禅让”没有真心实行的
舜逝世后,禹继承了部落领袖之位。过了十年,禹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禹把天下传给益。益也学着前人,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他还幻想着学习舜和禹,等待人们推举他继承领袖位置,但是他或许没想到的是,大概是禹根本没把益当作继承人,或者开始就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继承人的缘故吧,因为益辅佐禹时间不长,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威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天下并不顺服他。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领袖禹的儿子啊。”结果,众望所归,启继承了领袖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或许是启的即位没有符合传统吧,等到启继承部落领袖后,有扈氏不来归从,启就派兵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战一场,消灭了有扈氏,这一下,天下其他诸侯在武力下屈服,都来朝拜他。
夏后帝启逝世后,他的儿子帝太康继位。历史从“禅让”到了“家天下”时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