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 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人生传奇》:
1.江南风烟里的海宁查家
提到浙江海宁,我们总是会想起“人杰地灵”这四个字。这是一个盛产名人的地方,其自然环境也是美不胜收。其中,作为海宁三大中心镇之一的袁花镇则是全国首批绿化造林“百佳”乡镇,同时被评为海宁市首家省级卫生城镇。而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活跃着一个历经几朝几代却风韵犹存的传奇家族——江南查氏。
被称为“海宁第一望族”的查家,其命运的跌宕起伏在战火当中被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由朱元璋带领的队伍与元军形成了对峙局面,百姓陷于颠沛流离之中。查氏祖籍在徽州六县中的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传至第17代孙查士睿,同样是饱受战乱之苦,母亲病故,查士睿竞无钱安葬。就在家人愁云惨淡之际,一位风水先生指点查士睿,村口的河边便是一块风水宝地,若是他母亲葬在那里,能保后世兴旺。
“鱼归大海,岂能困于山中?”徽州战乱四起,查家已经贫困交加,查士睿思虑再三,决定携妇将雏,举家迁往富庶江浙。走出这个徽州,或许能够求个安稳;走出这座大山,或许可以求个温饱。经过几番辗转,查士睿带领家人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查家兴盛的源地——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
或许真的应了光泽后世的预言,自明清以来,查家金榜题名中进士者有20人,具有人仕资格的举人76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宦家族。清康熙年间,查氏家族进人鼎盛时期,门中子弟考取进士,人职翰林的大有人在,一时之间查家便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美誉。而成为名门望族的查家也颇受皇恩隆宠,康熙皇帝曾亲笔御赐“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楹联,一应御赐匾额更是充斥着整个查家。海宁查家的尊荣名望,于当时的天下竟是独步一时。
雍正年间,查家三兄弟——查慎行、查嗣臻、查嗣庭都充任翰林,查家又是一片大好前途。然而物极必反,荣盛如查家似乎也难逃盛极转衰的规律,不过话说回来,“时势造英雄”,或许正是接下来的遭遇,使得查家在数次惊魂甫定之后,逐渐打消了对于官场仕途的渴望,进而弃政从文,这才有了查家泽被后世的影响。
查家兴衰的转折始于两起朝政案件,其中一起便是震惊全国的“江西科场案”。这起案件的背景是雍正皇帝自登基以来开设的第三次科举考试,查嗣庭以内阁身份被派去江西做乡试正主考。当时一共出了四道考题,分别为取自《论语》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取自《易经》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取自《易经》的“其旨远,其辞文”;取自《诗经》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原本并无不妥之处,然而一些“有心”之人却偏偏借此大做文章,称此四题前有“正”,后有“止”,分明是影射“雍正”的“正”被砍了头。时雍正皇帝刚“篡位”不久,正是大力铲除异己,稳固皇权的阶段,听到这样的说法,自然起了疑心。再加上《历代年号论》的作者汪景祺曾言“正”字有一止之象。意思是说凡带有“正”字的年号“皆非吉兆”。同时还列举出了历史上“正隆”“正大”“至正”“正统”“正德”等没有得享延祚的皇帝所用的年号。这在雍正看来,实属近乎诅咒的“悖逆之言”,而汪景祺自然免不了获罪而死。此时查嗣庭的考题竞与“一止之象”用意相同,雍正盛怒之下判处查嗣庭大逆之罪,致其后来病死狱中,查家上下多受牵连,斩首流放者不计其数,荣盛之门顿时堕入低谷。
查慎行因年事已高被释放出狱,然而遭此变故,门中子弟早已所剩无几,查慎行面对如此惨状,最终忧惧而死,时年78岁。这一年是雍正五年(1727年),“江西科场案”不仅使得海宁查家遭遇重创,整个江西地区都被敕令停止乡试、会试三年。
白驹过隙,转眼又过了百余年,时至光绪年间,查家传承到了查文清的手中。查文清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进士,也是查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时任丹阳知县,其为官公正廉明,颇受百姓爱戴。查文清原本以为,查家可以重拾祖上遗业,进入官场,仕途顺利,然而一次与朝廷义愤填膺的对抗,使海宁查家再也没有涉足政坛。这便是影响查家命运的第二次案件——“丹阳惨案”。
19世纪40年代,中国进入“五口通商”时期,一些宗教教义在沿海地区逐渐传入中国,传教士大多打着传播教义的幌子,实则是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华的急先锋。60年代,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法国传教士得以在华租买田地,建造教堂。由此,教会势力便如同洪水猛兽般侵入了中国内地。大小教堂在长江流域星罗棋布,有些传教士大肆收纳信徒,并鼓动他们欺压民众,拐骗残害妇女儿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