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同治 一位盲人医师的感悟心语(大字版)》: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人生。身心健康是残健结合、融人社会的基本保障;实现温饱、保证健康、追求精神享受乃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我(下文均指谢玉秋大夫)自幼受一位启蒙老师影响,立志再苦再累也要走出一条有知识、有专业、有作为的人生之路。
我年轻时想成为一名良医,于是四处求学,勤学苦练,勇于创新,本着对医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攀登。常人走此路尚且艰难,更何况半路失明的我,我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障碍,始终自律、自强、持之以恒地做人做事,明白了许多道理,经历了许多故事,终于走出了一条做良医、广亲和、勇攀登的人生之路。
勤中自有黄金屋
我自幼酷爱学习,承先人古训,不重金钱,重情义。我曾放弃单位福利分房,独自前往北京参加国家级医师进修,每天8节课,晚间到北京按摩医院开夜诊,经常与来自22个省市的按摩专家进行交流。有一天的交流题目是每人讲一个印象深刻的失误案例:甲介绍强力扳颈,当时险些酿成大患;乙介绍肘按腰部,应患者要求不断加力导致其横突骨折;丙介绍用肘挤压腰部,将患者脂肪瘤挤破并加剧其疼痛;丁介绍由于用力过大、过猛导致患处进一步损伤等。通过这次临床失误经验教训的交流,我间接获得了诸多课堂上无法了解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名盲人医生,打破世俗偏见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各种逆境中上下求索,我深知做良医难、做视障良医更难。困难主要来自进取奋斗过程中各种有形无形的辛酸苦辣。例如,运用所学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取得疗效;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参加媒体讲座、海外讲学。
1999年的夏天,一位心理医生带着一位女青年前来咨询。心理医生提出旁听学习,经女青年同意后,我满足了其要求。我为女青年答疑解惑,女青年心悦诚服,积极配合,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旁听的医生惊讶地问道:“谢大夫所讲和我也差不多,你为什么不与他对抗呢?”女青年说:“谢大夫站在我的角度为我想问题,为我解决问题,我感激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对抗呢?相反,您总是教训我,指责我,这样我心里就更烦,更没有主张了,这怎么能说是差不多呢?”
我平时喜爱收藏玉石,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不敢相信。大多数人认为,明眼人尚且很难做到,一个盲人怎么可能做到呢?我的诊治费偏低,其实是想用最优的治疗、最低的收费,为患者解除病痛。我不打广告,不租用豪华公寓,将钱省下来让给患者,道理如此简单,可总有人会不理解。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和认知的欠缺有关。一首《减字木兰花·云崖路》是这样总结的:
群书览阅,汲取精华临跨越。
记问勤学,字字扬声传圣日。
艰辛创业,挺进云崖情更切。
勿滥宁缺,正统祛疴从未斜。
广泛交往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意思是要多交朋友,少树敌。我曾经读过一首七律诗,诗文如下:
走遍天涯游遍州,人心怎比水长流。
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
庭前背后言长短,恩来无义反结仇。
只见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