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所以,“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章。那么,“礼”究竟是什么呢?
遍翻中国古籍,谈到“礼”时其含义千姿百态,其内容包罗万象,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礼”是人与兽类相区别的标志
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与动物有共性,也有很大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夫子聚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古人认为,人与兽类的区别不是能不能说话,而在于是否懂得“礼”。动物没有“礼”,所以会父子合用一个性配偶。人不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礼仪,所以,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远离了兽类。
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赵简子与子太叔的对话,其中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些都说明了“礼”是仿照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所以是“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礼是治国的方法与根本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一般指礼貌、礼节,但在我国却用于治国,可以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左传·隐公十五年》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晋语》中也有“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礼”在安邦定国的问题上起到的是纲领性作用。
“礼”是“法度之通名”
清代文人纪晓岚说:“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统称为“礼”。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上,都是用“礼”的形式来体现的。
“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在先秦时期,学者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德”的要求,即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等的要求,为此,学者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侍奉、对老师应该如何尊敬……这些行为规范也被称为“礼”,“礼”便成了衡量人的社会活动的标尺。
“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不同的人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方式,以及聚会时的言谈举止该如何表现,在不见面的状态下,如何表达相互的情感、态度……这些都属于“礼”所规定的范围,如果行为合于规定,就会给人留下有教养的印象,反之,人可能就会嗤之以鼻。这是“礼”在今天仍旧体现得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
“礼”的含义如此丰富、广泛,似乎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着“礼”。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名史学大师钱穆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惊讶赞叹且羡慕的便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回本国,加以仿效。可以说,中国的礼乐文明对改变一些陋俗,加速他国文明化的进程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礼”是从何处走来的呢?它的起源在哪里呢?
礼产生于物质文明的发展
关于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苟子·礼论》中提出的“先王制礼”。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获得食物、求得生存的欲望。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整天为果腹而奔忙。他们群居在一起,没有君臣上下之分,没有亲戚、兄弟、夫妻、长幼之别,也就是说,远古人类没有礼仪。后来,随着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种族、部落之间以及内部都有了一些不平等。为了平定这种不平等导致的混乱,“先王”就制定了礼仪并沿袭下来。由此可见,“礼”产生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易·序卦传》也说“物畜然后有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