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随笔》:
鲁迅是在1902年赴日本留学的,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了两年日语,而后到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大约在仙台待了一年半后,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到东京从事文学活动,而后于1909年回国。没想到一百年后,2003年的岁末。我有幸应邀赴日讲学,在仙台的东北学院大学作学术讲座,有机会可以寻访鲁迅当年在仙台的故址遗迹,这实在是一种幸运。
不过,时间已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我不知仙台是否还会保存着鲁迅当年的故址遗迹?因为毕竟当年的鲁迅,只是个极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仙台人会留心他所居住、生活、读书过的地方,而予以有意识保护?
我希望寻访鲁迅故址遗迹的要求,得到了同行的秋田大学石川教授和东北学院大学的谷口教授的充分理解与大力支持,在我讲座结束的第二天一早,谷口教授亲自驾车,既作司机又做向导,开始了仙台的寻访鲁迅之行。
第一站是仙台文学馆。这是一座建在山坳中的十分雅致的展览馆,馆内陈设全部与仙台的文学家有关——凡出生于仙台或在仙台求学、工作过的文学家,他们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均以照片和实物予以展示。我们在·‘学都.仙台的青春群像”标牌旁,找到了鲁迅。就在这个标牌下,陈放着鲁迅当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后抵仙台的活动年表,按月记录,具体翔实。标牌的左上方显著位置,是鲁迅的四张照片:当年读书时的学生照,仙台医专旧校舍照,鲁迅与许广平怀抱周海婴的全家合影,以及鲁迅晚年与青年文学工作者围坐一起交谈的留影——四张照片旁边的标题是:“中国近代文学之父”,文字是:“本名,周树人,中国绍兴出生。小说家、思想家。明治三十七年九月始,大约一年半时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籍。之后,决意由医学转换为文学。归国后问世《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从此确立作家的地位。”照片下面是中、日两种文字版本的鲁迅作品陈列。从整个馆内的陈设布置看,介绍鲁迅的照片实物,其所占位置及面积,显然要高于一般的仙台文学家,看来,仙台人是将鲁迅作为仙台杰出文学人物看待的。
其实,岂止是杰出文学人物,鲁迅还被奉为仙台杰出历史人物了。当我们驱车来到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大楼外东侧,一眼便瞥见了赫然树立的“鲁迅之碑”和鲁迅头像雕塑。“鲁迅之碑”是一方青灰色的巨大碑石,上端呈尖状,正面是鲁迅持烟待吸的侧面像,下书“鲁迅之碑”四字,碑石一旁专列了中日两国文字写的纪念碑文。鲁迅头像雕塑,是由中国绍兴市人民政府所赠,立体的基座上一尊鲁迅凝视前方的塑像,目光炯然,形态逼真。碑石和塑像的背后,是一片青翠的松树林,它们的正前方,栽着江泽民夫妇访日时亲手种下的红梅树和许广平生前植下的松树。博物馆大楼外东侧,显然成了鲁迅纪念园,一系列历史性的纪念物,既是中国人民纪念鲁迅的精神象征,也是仙台人民怀念鲁迅的感情寄托。
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当谷口教授将车停在东北大学校园外的小马路边时,我一下子惊住了——在我们驱车仙台市区时,没有看到过一幢破旧的木屋,然而眼前出现的,分明是极为破旧而黑灰色的木屋,孤零零的两幢,与相邻的其他房屋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一百年前鲁迅居住过的地方,一块“鲁迅故居址”石碑清楚告诉了我们。我们都很感慨,包括石川教授,我赶紧叫同行的翻译王海远,给我拍下纪念照,我要带回中国,告诉我的研究生们,这就是仙台人对鲁迅的感情——可以肯定,这两幢破木屋还会保存下去,不管仙台全市的城市建筑将如何现代化。
还能说什么呢?当车返抵下榻的宾馆时,似乎感谢的话不止冲着谷口教授一个人了——谷口教授是仙台人,他的热情自然已代表了仙台人的友好;还有石川教授,是他理解我渴望寻访鲁迅故址遗迹的心情,并向谷口教授转达了要求;而文学馆、博物馆、故址旧屋,以及我们没能进入参观的旧仙台医专教室(已归东北大学,在东北大学校园内,可惜星期天不开放,但我们看到了“鲁迅当年读书求学时的教室”纪念标牌),不都清楚表明了仙台人的真情实感吗?不都应该深情地道一声:“谢谢!”
我再一次感到,鲁迅没有死,他还活着——不仅活在中国,还活在日本,活在仙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