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水之阳》:
日照兴孝亭
日照之中,兴孝亭孑然伫立于雷阳城南的县步河畔,犹如一位孤独的长者独立河湄,默默注视着这条悄然流淌的孤寂的河流以及随着这河流一同流逝的雷池人的生活。
看上去,那不过是个普通的亭子,不宏伟也欠别致。传统的尖顶飞檐造型,规矩的正六边形底基,修长对称的红色立柱,等等,一切外在特征都没有超出人们对一个中国亭阁的想象。而它周边的景致,也朴素得如同这里普通的路人。看不到像样一点的建筑,也看不到像样一点的可作为衬托的景点,只有一条宽阔的大堤和一条狭窄的碎石公路从它的两侧顺着小河蜿蜒东去。然而,因它毕竟站立在一个不同寻常、传颂久远的故事之上,它的身姿却每每吸引着行人的脚步和目光。兴孝亭所立之处,名日“卧冰池”,传说是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鱼之处!
王祥卧冰——一个古代孝子的动人故事!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晋代山东I临沂人王祥,因避战乱来雷阳城南一村庄隐居。王祥早年丧母,继母虽不慈但他仍尽心侍奉。一个数九寒天,继母患病,想吃鲜鱼,王祥四处购而不得,遂不顾天寒地冻于村庄附近之池塘上解衣卧冰。此举感动了上苍,当厚冰化开一个窟窿之时,一双鲤鱼跃出水面。自此,王祥孝名益著,人们称他卧冰处为“卧冰池”,所居村庄为“王祥村”,并为其吟诗撰文、立碑建亭。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县杨廷荐曾立“王祥卧冰碑”,碑上刻有“真念格天,万古王祥”八个大字及赞文。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郡同知王经方建卧冰池兴孝亭,相传亭边还配有庙宇、小桥等古建筑,后成为一处游览凭吊的景点。至于文人游客的诗词名句亦多有留存,如清代诗人李正藻在过卧冰池时曾题诗日:“孤芳零落不须愁,独有清芬伴素秋。争似大梁梁孝苑,万年台榭付东流。”清代望江知县刘天维题诗日:“谁争跃鲤在临沂,皖上犹传避地时。总是人情思孝子,不妨多记卧冰池。”遗憾的是,亭、庙等古建筑后均被毁。
兴孝亭的重新立起,是在1997年。王祥村人在历经数百年苦苦追求之后,终于通过集资等方法,重新建起了这座他们心目中引以为豪的亭子。他们虽没有赋予这座新建之亭以恢宏的气势和独特的色彩,却也有其独到的安排——将两块厚重的石碑埋在了亭子基座的中央,并在其周边匀称地安排了四排固定的铁椅。他们似乎知道,你只要来到了亭子里,自然就会坐上铁椅;而坐上椅子,便能清晰地看到近在咫尺的古今两块石碑上所刻内容。那确乎是两块吸引人的石碑,就像古今的两位沧桑老人穿过漫长的时间隧道来到这里靠背而坐。朝西靠东的那块就是明万历十四年所立的“王祥卧冰碑”,此碑虽历经四百年风雨,但字迹均清晰可辨,深沉的颜色亦显出其历史的厚重感;朝东靠西那块系王祥村人所立,碑上刻有怀古诗一首,日:“卧冰遗迹早无存,孝子芳名幸有村。四百年前碑碣在,行人来往可重温。”朴素的语句反映出村人朴素、真挚的心态和情感。
雷池这块土地上,似乎从来就不缺乏孝道的故事: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的典故不仅为雷池人所熟知,且是中华二十四孝中之三孝。或许因这里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成语的产生地吧,人们的思想观念似乎更容易更自觉地受着传统道德精神的烛照,对传统美德的坚持和弘扬业已形成一种群体的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漫长的潜移默化中渐渐融人人们的血脉。
诚然,时代已经不同了,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处在变革时代的人们自然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现实。人们在大量接收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放弃;而这种时候,我们似乎更应冷静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寻找到我们民族精神的立足点。我想,不管什么时候,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应当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