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的安徽/品读安徽文化丛书》:
佛子岭水库是个技术性较高的工程,工地上使用的机器有二十多种。钢筋混凝土连拱坝的建造,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参加这个工程的人对连拱坝不仅没有做过,很多人连见也没有见过。但是,佛子岭水库开工以来,所有的干部和工人都积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因而克服了许多困难,保证工程按计划进行。
水库工程一开始,工程指挥部领导人员就认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带头领导学习。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张云峰过去长期做行政工作,而现在,他正用功读水利建设的书籍。他对记者们说:“毛主席说‘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参加这个工程,我算是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了。”指挥汪胡桢对学习苏联先进经验非常注意。这位水利专家就是在百忙中,每天也要挤出时间学俄文。他说他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看懂苏联的书籍就行。副指挥兼工程处长吴溢是须发斑白的老工程师,他曾对许多干部说:“同志们,参加这个工程,这是我们的幸福。我们要把工地作为‘大学’,在这个‘大学’中加紧学习,提高自己。”从此,“佛子岭大学”的名字就渐渐传开了。
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为了鼓励大家学习和研究,在许多制度上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关于研究试验费,就规定:使用一百万元以上的由指挥部批准开支,五十万到一百万元的由各个处批准,五十万元以下的就可由各个大队处理。领导干部的带头和支持,使工地上开展了广泛的学习热潮。工人、军工和民工的基层组织中,普遍成立了技术研究小组。工人和军工之间开展了“包教包学”运动。很多大队都建立了上技术课的制度。如工程大队每星期一、三、五都请技术干部给行政和政治工作干部、工人们上技术课,讲解基本建设知识。在工地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工人们或干部们集体学习和研究工作,他们因为认真讨论问题,往往争执得面红耳赤。“佛子岭大学”里的工人学员很多,目前已有七干多人。他们对学习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这个“大学”的领导方面非常注意发挥工人们在学习中的热情与智慧。从开工到现在,工人们由于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创造性的发明已有四百多件,这不仅为国家节省七十多亿元的财富(初步统计),更重要的是把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佛子岭水库工地上有十六部开山机,每天要用钻头三五百只。这些钻头都是从外国购买的,每只约需十万元。照老规矩,每只钻头只能用三四次就变成废料报废了。工人陈列生、史桂发、钟才德等商量说:“如果我们把废料的钻头再改成有用的钻头,这可给国家节省不少钱呀!”这个意见经过技术研究小组的讨论,认为可以试验一下,他们就动手试验起来。开始,他们把废钻头烧红放到一个整模子里用锤打,打是打好了,可是钻头也涨大了,模子脱不下来。他们只好用铁棒把它顶下来。这样,钻头既容易毁坏,出品也慢,试验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技术研究小组决定重新试验,改用两个半圆形的模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