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闻里的安徽
0.00     定价 ¥ 3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6169385
  • 作      者:
    本册主编方黎奇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内容介绍
  《品读安徽文化丛书》系列,系统整理邮票、课本、文学经典、成语、民间故事、非遗、新闻经典、戏剧经典等中与安徽相关的素材,全方位展示安徽风采,彰显安徽人文魅力。
  方黎奇主编的《新闻里的安徽/品读安徽文化丛书》,精选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今国内新闻媒体经典作品中涉及安徽的部分稿件,从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反映安徽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示安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品体裁主要为消息和通讯,选材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典型人物等。该书通过经典的新闻作品反映安徽、介绍安徽,可以大限度地还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闻里的安徽/品读安徽文化丛书》:
  佛子岭水库是个技术性较高的工程,工地上使用的机器有二十多种。钢筋混凝土连拱坝的建造,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参加这个工程的人对连拱坝不仅没有做过,很多人连见也没有见过。但是,佛子岭水库开工以来,所有的干部和工人都积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因而克服了许多困难,保证工程按计划进行。
  水库工程一开始,工程指挥部领导人员就认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带头领导学习。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张云峰过去长期做行政工作,而现在,他正用功读水利建设的书籍。他对记者们说:“毛主席说‘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参加这个工程,我算是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了。”指挥汪胡桢对学习苏联先进经验非常注意。这位水利专家就是在百忙中,每天也要挤出时间学俄文。他说他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看懂苏联的书籍就行。副指挥兼工程处长吴溢是须发斑白的老工程师,他曾对许多干部说:“同志们,参加这个工程,这是我们的幸福。我们要把工地作为‘大学’,在这个‘大学’中加紧学习,提高自己。”从此,“佛子岭大学”的名字就渐渐传开了。
  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为了鼓励大家学习和研究,在许多制度上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关于研究试验费,就规定:使用一百万元以上的由指挥部批准开支,五十万到一百万元的由各个处批准,五十万元以下的就可由各个大队处理。领导干部的带头和支持,使工地上开展了广泛的学习热潮。工人、军工和民工的基层组织中,普遍成立了技术研究小组。工人和军工之间开展了“包教包学”运动。很多大队都建立了上技术课的制度。如工程大队每星期一、三、五都请技术干部给行政和政治工作干部、工人们上技术课,讲解基本建设知识。在工地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工人们或干部们集体学习和研究工作,他们因为认真讨论问题,往往争执得面红耳赤。“佛子岭大学”里的工人学员很多,目前已有七干多人。他们对学习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这个“大学”的领导方面非常注意发挥工人们在学习中的热情与智慧。从开工到现在,工人们由于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创造性的发明已有四百多件,这不仅为国家节省七十多亿元的财富(初步统计),更重要的是把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佛子岭水库工地上有十六部开山机,每天要用钻头三五百只。这些钻头都是从外国购买的,每只约需十万元。照老规矩,每只钻头只能用三四次就变成废料报废了。工人陈列生、史桂发、钟才德等商量说:“如果我们把废料的钻头再改成有用的钻头,这可给国家节省不少钱呀!”这个意见经过技术研究小组的讨论,认为可以试验一下,他们就动手试验起来。开始,他们把废钻头烧红放到一个整模子里用锤打,打是打好了,可是钻头也涨大了,模子脱不下来。他们只好用铁棒把它顶下来。这样,钻头既容易毁坏,出品也慢,试验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技术研究小组决定重新试验,改用两个半圆形的模子。
  ……
展开
目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治淮给正阳关带来了繁荣
“佛子岭大学”——记佛子岭水库干部和工人的学习热潮
谁给他们铺下了大家富裕之路——皖南山区访问记
“这是毛主席给我们的幸福”
龙冬花
一个贫农出身的女社长
访《天仙配》女主角严凤英
在新开工的响洪甸水库工地上
东方农业社社员满怀信心战胜台风灾害
万紫千红的安徽地方戏曲
访大别山区革命老根据地
淮河两岸丰收年景
周总理访问肥光农业社
毛主席来安徽视察
少奇同志在安徽
丘陵千里渠水长流——淠史杭灌区访问记
我国第一个火车车轮轮箍厂建成
山城屯溪
知心店
马钢——被人们誉为“江南一枝花”
生产队长的榜样——徐度乐
白衣红心李月华
社会主义企业要有一点竞争
农民为什么如此喜欢生产责任制——安徽农村见闻
实行“大包干”责任制调动社员积极性凤阳县大旱之年夏粮丰收
故乡人民的笑声
中国,有这样一个村庄——安徽凤阳小岗村纪事
谁是林森
华东的动力之乡——访安徽两淮煤炭基地
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传来“零的突破”喜讯
芜湖米市生意兴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追踪记
绚丽的精神聚光——记缔造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的人们
中国“徽派盆景”的故乡
一曲共产主义的抗天歌——来自安徽抗洪救灾前线的报告
醒来,铜陵!
南岳十载一曲歌——霍山县以工代赈工作纪实
明天的太阳在这里托起——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访问记
淮北小镇
黄山,构筑起第二道“风景线”
救救野生动物
问诊“龙脊”
中国汽车装备“中国心”
来自田野的茉莉花
人民利益高于天——安徽沿淮党员干部抗洪救灾纪实
秀水街的安徽人
山歌嘹亮——安徽农大25年坚持走“大别山道路”纪实
永远的红手印——沈浩和小岗村的故事
经济转型的“文化引擎”
中国有座“王家坝”!
对口支援的“安徽精神”——写在安徽援建松潘任务全面完成之际
展翼腾飞“皖江龙”
合肥建成世界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
安徽勇当医改“先锋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