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来自纽约的中国
0.00     定价 ¥ 3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418616
  • 作      者:
    王海龙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关于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在纽约的往事回忆录:本书的亮点是,以较长的篇幅回忆、收集、整理、寻访了近现代多位文化名人在纽约的往事、故居、行踪等等,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呈现出来,展现了一个“来自纽约的中国”,无论是阅读还是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关于如何从中国远赴纽约治学安家的经历:本书以深情的笔墨,讲述了作者由中国徐州到美国纽约的求学读书、生活安家之旅,讲述了其中的关键人物和重要选择,突出了作者一往无前的治学梦想和无时不在的乡愁忧思。。

★关于传统文化、人类学与美国时事的洞见:作为一人类学专家及知名作家,作者的研究与写作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其中主要有专业的文化人类学、根源的传统文化,以及作者身处美国社会的文化热点,书稿分别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均不乏精彩和独到之处。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海龙,旅美人类学专家,作家,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著有《视觉人类学新编》《读图时代:视觉人类学语法和解密》《视觉人类学》《人类学电影》《人类学入门:文化学理论的深层结构》《哥大与现代中国》《董鼎山口述历史》《哈德逊河畔的扬州》《施耐庵笔下的男儿和好汉》《诊断美国》(董鼎山合著)《曹雪芹笔下的少女和妇人》《留学纽约的童年:一个父亲的手记》《从海到海——中西人文认知的心灵格局》《遭遇史景迁: 汉学的最后一瞥》等二十余部,为《人民日报》《北京晚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特约专栏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书稿为文化学专家、著名学者王海龙今年来的随笔精选集,包含“中国在纽约”“人类学及其他”“从彭城到纽约”“热议美国”“新说传统”五大部分,除了讲述自身的求学经历和治学心得之外,更是以较大篇幅讲述了作者对多位近当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寻访和追忆,讲述了他们在纽约的不为人知的往事,如董鼎山、夏志清、徐志摩之子阿欢、项美丽、赛珍珠、老舍、叶浅予、宋美龄、张学良、李鸿章、华工丁龙等,在讲述了源远流长的中美交流之外,更突出了海外华人普遍而伟大的爱国心与乡愁。

展开
精彩书摘

纽约:炼狱里的老舍

 

作家老舍研究中有一个公案跟纽约有关。众所周知,老舍在1946-1947年间曾经跟曹禺、叶浅予被作为文化闻人邀去美国访问一年。这种访问其实有“统战”意味。盖因为,此前苏联也向中国文人伸出过橄榄枝,其大背景是:二战结束后,苏联曾邀请郭沫若、茅盾、丁西林访苏。虽然那时冷战尚未开始,可美国已然开始跟苏联暗较劲。当时中国的内战在即,美国外交界和知识界出谋划策攻心、笼络中国知识分子,同苏联在舆论上争取优势。据史实可考,这场文化活动是费正清等促成的。

为什么选这三个人呢?也有其考量。既然苏联选人有目的,美国也不含糊。郭沫若茅盾都是延安色彩较浓的,那么美国人要选重庆的。苏联考虑亲共,美国就偏向有独立和民主色彩。老舍和曹禺抗战时在中国文艺界是一面旗帜、有代表性,而画家叶浅予也是倾向民主的。他三人各代表着中国的文学、戏剧和美术界去美国参观、镀金,堪称是有心机及合适的考量。

结果呢?这三位启程期相似但归期不一。曹禺跟老舍同船抵美,但曹禺却提前于1947年1月即返国;叶浅予偕其妻舞蹈家戴爱莲赴美,也是按时去按时回;老舍却延期至1949年12月才返国;本来计划一年,却在美国待了将近四年。

在这三人中,老舍的欧美生活经验最足。他1924年9月到1930年2月间曾赴英伦三岛五年半,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加上1946年3月到1949年10月在美国生活的将近四年,其欧美经验在现代作家中是相当可观的。

老舍为何滞留美国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老舍访美为什么滞留美国?这大约是所有读者都关心的话题。

不归或许不是老舍本来的设计或者蓄谋。老舍在赴美前名声如日中天正是好时候。行前,老舍开玩笑说,他此次赴美是“放青儿”,自己好比是一头骆驼,春天到张家口外去吃青草、换毛,然后马上回来,以做更长途的跋涉和承担更沉的负重——然而,这次他却并未急于回来而是滞留美国了。

那么,我们先看看他的同路者回来后干了些什么。跟老舍同去的曹禺没有待到预定的期限提前归来,回国后忙得热火朝天。其时国共大战,他应时地迅速往左靠,离南赴北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并成了一个小功臣。老舍回归的时候,曹禺已是红色政权的红人。而画家叶浅予出国前在上海总领馆签证时美国领事就告诉他“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他呢,回国后真的在北京报纸上连载讽刺漫画《天堂记》揭露美国阴暗面,一直画到1949年北京解放。

关于老舍为何滞留美国,文学史上似乎早有定论。有老舍先生的自白,有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有朋友的佐证,也有当年史料的支持;众声滔滔,此事似乎无须再议。但是,我们还原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史实、一个人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做的特定决定,不能够仅只依据某些主观的发言、当时的记录甚至是亲历者的证词。两千年前孟子在他那个时代就告诫我们评判历史和臧否人物要“知人论世”,评价人物要根植于理解他的历史处境和行为的根源;而鲁迅先生也提醒我们研究一段历史、理解一个人物或设立一个评价应该把这个人或这件事放到其原始的特定背景去审察、设身处地地判断和体味事件、人物及其发生原始的主客观因素而不能根据一时一地或者一些人的当时-事后的言论判断做依据( 见“‘题未定’草(七)”)。最后,现代文化人类学方法亦要求我们评判史实和研究人物不能仅只听信资料、亲历者的主观述说甚至信誓旦旦的声言,而是要把史实放到老舍当时的真实“上下文背景”中去审视,用文化考古学的方法去发掘和还原其真实情景方能有助于得出结论。

因为,基于主客观的原因或是某些特定的情景和心绪,我们自己甚至有时候都不能理解或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决定和主张,何况别人!——某些文物甚至日记、书信、回忆和声明都有其制作背景,而文件上的证词有时也往往是可疑的。简单引据它们是危险的,我们需要复原情境的“深度描写”。这一点毋庸多言。

所幸,路虽漫漫,事实或者说史实自在那里。还原它们、挖掘它们,还人物或历史以本来面目,是今日之学者面临的艰巨任务。这任务虽然艰巨,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掮起来,因为如果我们不做,我们的后代人去做这些事会更隔、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展开
目录

辑一  中国在纽约

世纪董鼎山:从苏州河到哈德逊河————————————————————————145

谢幕后的董鼎山——————————————149

三人行,众人行:董鼎山晚年文集序——————————————————152

志清先生最后的日子————————————————————————————————————————————————————142

志摩儿子阿欢说林徽因

项美丽二三事

恩怨与情愫:赛珍珠与中国文人

赛珍珠的中国梦

纽约:炼狱里的老舍

“被漫画”的漫画家:叶浅予纽约岁月

一夜乡心五处同:寻踪宋美龄的美国寓所和墓地

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秘件纽约拍卖

李鸿章和美国总统的纽约情缘

华工丁龙捐建美国名校汉学系史实发掘及后续

澥外遗珠睹国宝:沧桑的唐宋

古中国连环画纽约登大雅

 

辑二  人类学及其他

颜色与人类学

人类学与葡萄酒

节日的形状

烹调汉学:史景迁现象

黄埔军校:凤埠的传说

陆游和邱明皋

 

辑三  从彭城到纽约

用花写文章的人

往事1976·葵花遍野

白马泉·黄大哥

彭城往事·缺六

假如我有一支号

莎士比亚在纽约

圣约翰的诗人角

去美国总统家串个门

马克·吐温是一盏灯

“小诺贝”文学奖普利策百年

西洋弟子规

三个多情的意大利男

 

辑四  热议美国

血汗钱换终生监禁

美国华人悖论

赴美留学死结

唱衰常春藤?

美国名校的反向种族歧视

美利坚的城市游牧者

退休的布什开画展

甜酸奥斯卡

婴儿潮与大妈

 

辑五  新说传统

说江湖

乾隆皇帝和“啥汤”

罂粟夕颜花:我知道的可卿

袭人的工资——兼说明清两朝的货币制

释柳五儿

说赖嬷嬷

芳官的干娘

两个云儿

红楼梦何以变成了“红雷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