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
0.00     定价 ¥ 78.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208146341
  • 作      者:
    (美)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美)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美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评论家和新闻记者。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因小说《家庭中的一次死亡事件》而获得普利策奖。其他作品包括诗集《应许之旅》,小说《守日人》,以及其他通信集、文学评论和电影剧本。
展开
内容介绍
  1936年的夏天,詹姆斯·艾吉和沃克·埃文斯受《财富》杂志之托开始着手探索美国南方佃农的日常生活。他们在旅行中紧密合作,创作出了划时代的文学作品。
  《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不吝笔墨地记录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以及他们生动而赤诚的生命韵律。
  《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将对于读者而言难以想象的存在转化成身边有形之人的模样。它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记录考察,更是一场对置于饥馑穷困中的人性的拷问。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融合了社会良知和艺术本质,埃文斯的严谨朴素的照片和艾吉的精美散文相辅相成。
  ——《纽约时报》
  
  ★对于我们美国这一代人来说,现实、也是具道德意义的作品。
  ——莱昂内尔·特里林(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
  在故事开始之前,我想最好解释一下,我写这《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是为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我一直感到奇怪,可以说是无比厌恶,总有一些商业或者新闻组织要跑去贫民窟,用大部头的摄影机对准穿开裆裤小脏孩儿和惊恐无助的妇女,在一片泥泞之中非要挖出点故事来。他们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抢在另一拨自称笃信“真实新闻”(这本身就是个可笑的悖论)的记者之前收集到更有用的素材。这些故事打着科学、人文、温馨社会的旗号与名头用来换取金钱和社会地位。对银行家和政客来说,精彩又丰满的故事就等同于黄金白银,等同于选票,等同于政府补助,等同于亚伯·林肯主义的幻想①。这些人似乎从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有资格与苦难相处,他们满心欢喜,想的只不过是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高的支持率。我也一直感到不解,这么重要的工作难道不应该由那些对苦难充满关怀且对苦难有共鸣的人来担任吗?也许他们也要依赖雇主以维持生活,也许他们还要寻求政府资助来获得调查资格。这些外界条件只是敲门砖,当他们真正潜入社会底层,像谍报人员一样伪装起来,才真正能与苦难融为一体。而另一方面,就算这项工作困难重重,而最后的结果不出所料只会让人失望,他们仍然愿意只身冒险。这种执着让我惊讶不已。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视社会地位如草芥,他们却尊重农民,自尊自爱,不忘初心。他们分明知道这不是一件易事,却义无反顾担起人类的义务。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与苦难相处,才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
  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难以理解,整个社会如此扭曲、恐怖、充满矛盾。
  对于苦难本身也是一样,这些难以理解的矛盾存在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那些有能力且有心之人苦苦寻找的,是他们个人与苦难的天然联系,却无力抓住那些本可以挽救、然而未曾出口就已成灰烬的愿景。记录苦难这件事本身也让人感到两难,他们既要旁观,也要亲历。很难定义那些故事的缔造者,那些穷困卑微的生命,却在尊严的光环下闪烁异彩。这一切的矛盾交织成更为精彩的故事,不书不快。
  但是随着工作展开,麻烦一点点地出现。起初被拒绝出版,后来只得寻找其他出版商,重新设计、重新编校。此外,摄影师遇到一系列麻烦,而我在落笔的时候也不得不面对那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谁来阅读这些文字,翻阅这些照片?他们为什么读?怎样读?读过之后又要怎样做?同样的,我们也要问自己,从宏观意义上看,究竟为什么要写这《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为何人而写,又要怎样写?这《现在,让我们赞美伟大的人》是要带来希望?还是陈述绝望?关于南方那六百英里土地的记忆犹如花园中无处可逃而注定凋零的花朵。明晃晃的城市面子工程,街道,酒店,煞人的酷热,旷野一般的孤寂在这片悲伤的土地上循环上演。湍急的河水,干枯的花,晒蔫了的庄稼构成了这张巨幅的棉农生活图景。穷苦,脆弱,诡诈,悲哀的情绪在这里滋生。在这幅巨大的农人生活图景中,爱与愤怒被真实的还原,然而在穷困悲伤的情绪前,一切似乎变得毫无意义。苦难依然笼罩着这里,它们彻夜不眠的游走在农人周围,化作星空对村庄虎视眈眈,化作羊皮灯中渐渐暗淡的光影将这里送人黑暗,再化作梦魇与农人纠缠不休。与苦难相伴太久,村里人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们沉默寡言,不再抱怨,永远用无助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而世界对他们却视而不见。他们渺小如尘埃,可他们也有无可取代的存在意义。尽管生活中有太多的泪水与绝望,他们仍会在礼拜日盛装打扮,打开自己的松木盒子梳妆一番,坐在漏雨的屋子里聊聊天,直到雨水大的将一切美好回忆淹没。衣服皱在身上像结痂的伤口,房间里汪洋一片没处躲没处藏。那个时候,恐慌,无助,惊吓和梦中的困境再次复活,控制了他们的意识和身体。困窘一次次袭来,仿佛是命运的诅咒一般,上帝已将这里遗弃。
  我怀着惶恐的心情接近这片谜一样的土地。在尚未踏入那里之前,我对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充满不安,有太多的疑惑与担忧困扰着我。很抱歉用了这么长的篇幅作为开场白,但那时我太年轻,没经验,也缺乏见微知著的天赋,很难用简短几句话来描述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我忠于事实,几乎事无巨细,毫不隐瞒,但尽管如此,依然很难将整幅画面完整的用文字记叙下来。很惭愧,我的文笔不足以用纸墨创造出一个与我们这个世界相互依存、却有彼此独立的生态社会系统,但是我也逐渐发现,在我所记录的这个社会中每一寸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我没有艺术家的天赋,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我所记录的那个世界似乎遵循着内在的规律发生改变,自我衍化,直到与所谓的“真实”融为一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资格把描写对象困在条条框框里。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要为自己开脱,如果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然而我认为,这项工作的确应该由更有能力的贤者来完成。他们不拘泥于现状,勇于突破局限,从新的视角看到的是摒弃了悲伤的呐喊与真相。
  对于有能力认知这个世界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办法感知一切。他们不需要将这个世界剖析成科学,也不需要分解成艺术,他们只要全身心地感受它,就可以呼吸相连。他们可以倾听日光下街道的咆哮,此起彼伏,犹如一场磅礴的交响乐。一切想象力都灰飞烟灭,只留下直白到残忍的现实。
  ……
展开
目录
致沃克·埃文斯
序言
门廊前:1
1936年7月
周日上午
三岔路口
教堂附近
第一部分:乡村来信
结尾:幕前致辞
第二部分:一些发现和评论
金钱
陋屋
门廊前:2
服装
教育
工作
中场:客厅访谈
第三部分:归纳
绿影树林:两张照片
书名解释
笔记与附录
门廊前: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