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的安徽/品读安徽文化丛书》:
羊秀英的狗肉摊,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在这个小集镇,生意是最好的。因她这个人,很会招揽顾客。
这个芦席棚子,坐北朝南。棚子里,摆设得非常简单。门里左边靠墙,摆一张三条腿的破桌子,桌上放着切肉的案板,桌肚里藏着个柳条笆斗,笆斗里盛着煮熟的狗肉。右边放着三张小方桌,是专为顾客设的座位。
这时,已是下晚时分,天又下着雪,芦席棚里冷清清的没有什么顾客了。只有紧靠右边墙拐的角落上,有四个男人,围在那张方桌上算账。
这四个人,都是死蛙湖里有名的人物。一个黑乎乎的脸膛、斜眼睛的小老头,年纪五十三四,名叫黄三,绰号“三角眼”。这个人在解放前,一不种田,二不耕地,就靠两片嘴皮子吃饭。黄三家几代都在龙庙集上开牛行。他从小就练出一张巧嘴,能说会道,远近闻名。另一个中年人,年不过三十,黑麻脸,黄眼珠,名叫杜三春,是黄三的外甥子,也是黄泥洼的有名的快嘴;说起话来,唇不沾齿,死人能被他说活。这人在解放前,跑过南京,到过上海,专在津浦线上做投机买卖,点子多,门路广,做事又鬼,因此,人都叫他“钻天猴”。还有一个年轻人,最多也不过二十二三岁,大号个子,刀条脸,凹眼睛,高鼻梁,黄黄的脸色,瘦得活像一根芦柴,风都能吹折他的腰杆。这个人名叫黄大权,外号“弹弓子”。这个绰号是双关语。黄大权从小就无爹没娘,孤苦伶仃,以讨饭为生。冬天,无衣无被,双手抱着膝盖,睡在稻草里长大的,将腰杆睡成弓形,直到解放后,才慢慢又直起来;另外还有个含义,这个人从小讨饭,手不提篮,肩不担担,讨一口吃一口,把他也养成一身懒骨。土地改革时,村里分给他双份土地,他也懒得去耕种,将田地扔荒,整天和羊秀英在一起鬼混。他和羊秀英既不是夫妻,又不是长久的姘头,他们之间的关系,羊秀英如同弹弓上的皮条,黄大权就好比一粒无根的弹子。每当羊秀英把黄大权抓得紧的时候,必定是要把他弹出去伤害人。至于这个弹弓的把子,却是抓在另一个人的手里,现时他也在场。此人名叫黄龙飞,年已五十开外,嘴上有十七八根稀稀朗朗的黄胡子,整天翘着手指,捋着胡须,向两边拨弄着,弄成翘翘的八字形。看样子,挺神气的,很像个绅士。莫看此人其貌不扬,尖头细爪,獐头鼠目,活像黄鼠狼投的胎,可是在解放前,他是死蛙湖里地主黄一夫的近族,任大庄的首户,能言善辩,又是一把包揽诉讼的刀笔,自以为是个数一数二的乡审议老爷。如今,他又冒充民主士绅,招摇撞骗,惹是生非。
黄三甥舅两人和羊秀英合伙做了一趟投机买卖,由于分账不均,发生口角。事情是这样:杜三春从蚌埠一家服装厂套购来一批布头,原说是三人合伙,赚钱贴本,均按三股分账。哪知这次买卖做得顺手,杜三春便伸出腿来,说羊秀英与黄三只是出几个本钱,他是出入的,在外边开支大,受辛苦,要从赚的钱中提出二成作为他个人的补贴。黄三当然没意见,因为他们是甥舅关系,好坏是一家;可是羊秀英不同意,结果吵翻了。这天,黄三便请出黄龙飞来做调解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