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的“同胞”主要指核心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同胞关系”则是指在核心家庭中孩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和情感关系。同胞关系具有区别于其他人际关系的独特特点,使得其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至关重要。本书在结构上共分为四编十三章。
第一章即引言,基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单独和全面二孩政策,根据研究的重点分为独生子女和同胞关系两个时代,并指出了目前同胞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本书的结构安排与研究重点和特点。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编,其中第一编以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为主,第二、三和四编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这三编的实证研究分别与第一编的理论分析对应,具体关系见图1—1。图1—1对本书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本书第二、三、四编是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二编对应第一编中的同胞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三编和第四编分别对第一编中的同胞关系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同胞”一词在我国古代有两种解释。《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 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本句引自东方朔所著《答客难》。:“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颜师古注引苏林颜师古(581—645年),名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人,生卒年不详。此句引自颜师古《汉书注》,该书是一本集注性质的本子。曰:“胞音胞胎之胞也,言亲兄弟。” 清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在《聊斋志异·娇娜》中说:“此兄良友,不啻胞也,妹子好医之。”这些语句中的“同胞”皆指“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同胞”的另一种解释是同一民族,共享同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人民。如宋代张载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在《西铭》中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孙中山的《救国之急务》:“四万万同胞乎!救吾民国,惟有两途。”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说:“全国同胞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
维基百科中将“同胞”一词翻译为“sibl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bling.,意指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相同的几个人。西方国家对“同胞”的界定有不同的标准。如根据宗系或生物标准对同胞进行界定,“全同胞”指的是父母双方都相同,而“半同胞”则是只有父母一方相同。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法律关系对同胞进行界定,如继同胞或抚养的同胞。甚至还有以情感或行为作为标准,比如拜把子兄弟等。而非工业化国家通常以血缘关系或根据宗系之外的其他标准对“同胞”进行界定。有些国家指父母均相同的全同胞,有些国家还包括父母同胞的孩子,还有的国家指生活在同一个地区姓氏相同的所有人。基于以上分析,本书将“同胞”界定为核心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包括父母双方均相同的全同胞,也包括父母只有一方相同的半同胞。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C%E8%83%9E%E5%85%B3%E7%B3%BB/5583640?fr=aladdin.将同胞关系 (sibling relationship)界定为同一亲本的子代个体间的关系。本书认为同胞关系是指核心家庭中孩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和情感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Bronfen brenner) 提出的生态学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Bronfenbrenner, U,Two Worlds of Childhood: US and USSR,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70,p 20。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小到大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社会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对于大多数的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是微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学校,同伴关系纳入到个体的微系统中来。而系统中各种关系的积极联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正常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同胞关系,如《诗经》中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和“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兄友弟恭”,《七步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而受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对同胞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在中国知网上以“同胞”“同胞关系”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相关的文献仅十多篇。目前能够查到的同胞关系的文献主要来自国外。
国外对同胞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至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任何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之间都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为适应情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自我独特的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其性格、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成异乎寻常的性格。
二同胞关系的结构〖1〗(一) 维度说同胞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情感关系,但是对于同胞的维度构成研究者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Furman和Buhrmester (1985) 最早通过主成分分析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同胞关系包括亲密、冲突、竞争和权利对比四个维度Furman, W, & Buhrmester, D,“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ir social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56, 1985, pp 448-461。
第一章 引言(1)
一 本书的研究背景(1)
二 本书的结构安排(4)
三 本书的特点分析(6)
第一编 同胞关系的特点及其作用
第二章 同胞关系的特点(11)
一 同胞及同胞关系的概念(11)
二 同胞关系的结构(13)
三 同胞关系的影响因素(18)
第三章 同胞关系的理论观点(32)
一 亲缘选择理论(32)
二 依恋理论(32)
三 家庭系统理论(34)
四 社会学习理论(36)
五 社会比较理论(39)
六 整合理论框架(40)
第四章 同胞关系的作用(43)
一 积极同胞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影响(43)
二 消极同胞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影响(46)
三 积极和消极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
联合作用(51)
四 同胞关系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调节效应(51)
第五章 我国同胞关系的研究进展(56)
一 国内同胞关系的理论研究汇总(56)
二 国内同胞关系的实证研究汇总(59)
第二编 我国同胞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 我国同胞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67)
一 问题提出(67)
二 研究方法(69)
三 研究结果(71)
四 分析与讨论(79)
五 结论与建议(82)
第七章 不同年龄段的同胞关系质量的比较研究(85)
一 问题提出(85)
二 研究方法(87)
三 研究结果(88)
四 分析与讨论(93)
五 结论与建议(95)
第八章 家庭功能对同胞亲密关系的影响(97)
一 问题提出(97)
二 研究方法(100)
三 研究结果(103)
四 分析与讨论(108)
五 结论与建议(112)
第三编 同胞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
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第九章 同胞关系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117)
一 问题提出(117)
二 研究方法(120)
三 研究结果(123)
四 分析与讨论(128)
五 结论与建议(131)
第十章 同胞关系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133)
一 问题提出(133)
二 研究方法(136)
三 研究结果(137)
四 分析与讨论(142)
五 结论与建议(144)
第四编 同胞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
行为发展的长期效应
第十一章 童年期的同胞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和
行为的长期影响(149)
一 问题提出(149)
二 研究方法(153)
三 研究结果(154)
四 分析与讨论(157)
五 结论与建议(159)
第十二章 童年期的同胞关系对大学生替代性攻击的影响
———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作用(161)
一 问题提出(161)
二 研究方法(165)
三 研究结果(166)
四 分析与讨论(168)
五 结论与建议(170)
第十三章 总结(172)
一 总讨论(172)
二 总结论(175)
三 研究意义(176)
四 研究不足(178)
五 研究展望(181)
附录(189)
附录1 (189)
附录2 (191)
附录3 (192)
附录4 (193)
参考文献(194)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