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县领导给我们撑了腰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小岗村大包干到户,外人一看便知,消息飞快传开了。公社领导知道消息后,立即把我们队干部找去质问:你们小岗是不是在搞单干?你们当干部的要注意,这样搞是要犯国法的。如果是单干,赶快并起来,否则就要把你们小岗村情况上报县委处理。那时,我们是铁了心的!一口咬定是分组作业,外人看一家一户干活是搞自留地。到了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甘肃省一位读者来信,并加了编者按语,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必须稳定,坚决反对搞任何形式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变相单干。我们听了广播都傻了眼,心里很害怕,认为《人民日报》编者按是有来头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想这一下,我们是要挨批斗坐大牢了。
1979年5月8日,县委书记陈庭元把严宏昌找到公社,叫他不要怕,不要有思想顾虑,实事求是说出大包干到户的情况。严宏昌就如实地作了汇报,并说:作为一个农民,新中国成立20多年来,一直是“三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自己种田还糊不饱自家的肚皮,实在感到有愧,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领导,对不起自己的祖宗和后代。我们现在搞大包干到户,不但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一粒粮,保证年年向国家做贡献。陈书记问,你们有把握干好吗?严宏昌当时保证说:一定能干好,不信你去看看我们地里长的庄稼心里就踏实了。陈书记当即表示:你们只要能搞到吃的,我们不要你们粮食,只要不再靠国家就好了,你们好好干吧,就作一个试点吧。听了县委书记的话,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一块石头落地了。全村社员听了传达也都欣喜万分,认为有县委书记给我们撑腰,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
1979年,是我们搞大包干到户的第一个年头,全队粮食总产13.2万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收油料35万斤,是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饲养生猪135头,超过历史任何年份。向国家交售粮食299万斤,是征购任务的10倍;卖油料2.4万斤,超过任务80倍。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上升到371元。同时,当年还贷800元,集体储备粮1500斤,公积金150元。我们小岗村由“三靠队”“讨饭村”,一跃成了全县闻名的冒尖村。
10月20日,县委书记陈庭元、副书记宁金茂等领导同志来到我们小岗村,宣布县委意见:同意小岗村搞大包干到户,作为大包干的试点队,并委派县委秘书吴庭美同志,在小岗村住下来,搞调查研究,核实产量,写了一篇题为《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调查报告,肯定了我们小岗村大包干到户的成绩,直接报给省委万里书记和中央农委。小岗村悄悄地搞“大包干到户”的情况,由此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重视。
10月下旬,地委书记王郁昭带领地委七名常委,来到我们小岗村,经过考察和座谈,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同意小岗村大包干到户干三年,并且总结大包干的优点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都有利,是利国利民的创举。
1980年1月24日上午8时左右,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亲临我们小岗村视察。万书记身穿黄色军大衣,风尘仆仆,一下车就挨家挨户逐个查看,看新盖的房屋,看各户收的粮食,又揭开锅看我们吃的,开箱子看我们穿的衣服,并亲切地问长问短。最后万书记来到队长严俊昌家,严俊昌拿出炒熟的花生招待省委书记一行。万书记不吃,这时全村老少都围上来,齐声说:花生是自己生产的,万书记尝尝吧!万书记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说,好,把这袋花生都带着,回去开常委会,让常委们都尝尝小岗村搞大包干的丰收果实。
万里书记还详细地询问了我们大包干到户前后的生产情况,我们都一一地向他作了汇报。万书记说: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粮食上不去,还要从外国进口,怎么能向人民交代。他说:你们小岗村干得好,过去我们也想这么干,就是没人能带这个头,没有想到,马列主义竟出在你们这小茅草屋里。你们搞大包干到户,是先交齐国家的,再留足集体的,剩下来才是你们自己的,这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都有利的。严宏昌反映:有人说我们小岗村这么干是搞资本主义复辟。万书记说:今后哪个再说你们是搞资本主义,这场官司交给我,我替你们打。地、县委领导同意你们干三年,我同意你们干五年。在场的领导和社员群众,都激动万分,报以热烈的掌声。
万书记临离开前,边走还边要求我们:一是要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坚持实事求是;二是不要卖过头粮,不搞浮夸风,接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教训;三是当干部的要把眼光放远些,不单是带领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还要大力发展工副业,使小岗村尽快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