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口述.“第一”的故事
0.00     定价 ¥ 59.8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03204
  • 作      者:
    韩淑芳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以亲历者角度记述了这场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展开
精彩书摘
  省、地、县领导给我们撑了腰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小岗村大包干到户,外人一看便知,消息飞快传开了。公社领导知道消息后,立即把我们队干部找去质问:你们小岗是不是在搞单干?你们当干部的要注意,这样搞是要犯国法的。如果是单干,赶快并起来,否则就要把你们小岗村情况上报县委处理。那时,我们是铁了心的!一口咬定是分组作业,外人看一家一户干活是搞自留地。到了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甘肃省一位读者来信,并加了编者按语,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必须稳定,坚决反对搞任何形式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变相单干。我们听了广播都傻了眼,心里很害怕,认为《人民日报》编者按是有来头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想这一下,我们是要挨批斗坐大牢了。
  1979年5月8日,县委书记陈庭元把严宏昌找到公社,叫他不要怕,不要有思想顾虑,实事求是说出大包干到户的情况。严宏昌就如实地作了汇报,并说:作为一个农民,新中国成立20多年来,一直是“三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自己种田还糊不饱自家的肚皮,实在感到有愧,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领导,对不起自己的祖宗和后代。我们现在搞大包干到户,不但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一粒粮,保证年年向国家做贡献。陈书记问,你们有把握干好吗?严宏昌当时保证说:一定能干好,不信你去看看我们地里长的庄稼心里就踏实了。陈书记当即表示:你们只要能搞到吃的,我们不要你们粮食,只要不再靠国家就好了,你们好好干吧,就作一个试点吧。听了县委书记的话,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一块石头落地了。全村社员听了传达也都欣喜万分,认为有县委书记给我们撑腰,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
  1979年,是我们搞大包干到户的第一个年头,全队粮食总产13.2万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收油料35万斤,是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饲养生猪135头,超过历史任何年份。向国家交售粮食299万斤,是征购任务的10倍;卖油料2.4万斤,超过任务80倍。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上升到371元。同时,当年还贷800元,集体储备粮1500斤,公积金150元。我们小岗村由“三靠队”“讨饭村”,一跃成了全县闻名的冒尖村。
  10月20日,县委书记陈庭元、副书记宁金茂等领导同志来到我们小岗村,宣布县委意见:同意小岗村搞大包干到户,作为大包干的试点队,并委派县委秘书吴庭美同志,在小岗村住下来,搞调查研究,核实产量,写了一篇题为《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调查报告,肯定了我们小岗村大包干到户的成绩,直接报给省委万里书记和中央农委。小岗村悄悄地搞“大包干到户”的情况,由此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重视。
  10月下旬,地委书记王郁昭带领地委七名常委,来到我们小岗村,经过考察和座谈,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同意小岗村大包干到户干三年,并且总结大包干的优点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都有利,是利国利民的创举。
  1980年1月24日上午8时左右,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亲临我们小岗村视察。万书记身穿黄色军大衣,风尘仆仆,一下车就挨家挨户逐个查看,看新盖的房屋,看各户收的粮食,又揭开锅看我们吃的,开箱子看我们穿的衣服,并亲切地问长问短。最后万书记来到队长严俊昌家,严俊昌拿出炒熟的花生招待省委书记一行。万书记不吃,这时全村老少都围上来,齐声说:花生是自己生产的,万书记尝尝吧!万书记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说,好,把这袋花生都带着,回去开常委会,让常委们都尝尝小岗村搞大包干的丰收果实。
  万里书记还详细地询问了我们大包干到户前后的生产情况,我们都一一地向他作了汇报。万书记说: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粮食上不去,还要从外国进口,怎么能向人民交代。他说:你们小岗村干得好,过去我们也想这么干,就是没人能带这个头,没有想到,马列主义竟出在你们这小茅草屋里。你们搞大包干到户,是先交齐国家的,再留足集体的,剩下来才是你们自己的,这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都有利的。严宏昌反映:有人说我们小岗村这么干是搞资本主义复辟。万书记说:今后哪个再说你们是搞资本主义,这场官司交给我,我替你们打。地、县委领导同意你们干三年,我同意你们干五年。在场的领导和社员群众,都激动万分,报以热烈的掌声。
  万书记临离开前,边走还边要求我们:一是要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坚持实事求是;二是不要卖过头粮,不搞浮夸风,接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教训;三是当干部的要把眼光放远些,不单是带领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还要大力发展工副业,使小岗村尽快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初创:杀出一条血路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严俊昌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队长
严宏昌时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
严德友时任小岗村书记
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的建设
陈秀霞时任国家旅游局干部
第一次打破“铁饭碗”
李定时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
第一次工程招标,开创“深圳速度”
陈荣光时任深圳市委办公厅秘书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李建英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干部
第一家消费者协会的诞生
袁荣申时任新乐县消费者协会会长
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飞乐音响
秦其斌时任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第一条农民自办铁路的修建
林木珠时任湛江霞山区新村村委会主任
第一次集资办电
刁家琏时任烟台地区计委工业科科长

第二章 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部开发区“基本法”的产生
李东云时任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第一份股份合作企业章程的出台
吴德程《温州商报》记者
广州天河区——第一个全面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验区”
苏卓勋时任广州市天河区副区长
第一个110报警服务台的开通
郑国强时任中共广州市政法委书记
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的诞生
赵宗信时任厦门国际银行董事长
第一家证券营业部——上海静安证交所始末
黄贵显时任静安证券交易所经理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诞生
禹国刚时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办
尉文渊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第一家粮油期货市场的建立
贺涛时任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总裁
见证新中国第一次选美
彭振戈时任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
第一家开在境外的经贸窗口——香港雁荡有限公司
刘周晰时任香港雁荡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盲人特殊教育机构
夏荣强时任美国海德里盲校中国福州分校校长
第-次中外合作编演剧目——京剧与歌舞伎同台演出
吕瑞明时任国家京剧院院长
第-家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创办始末
郑元亨时任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总经理
第一个辞职下海的镇委书记
叶康松时任美国康龙集团总裁
第-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开发区的故事
宋海青时任大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新中国第一块土地拍卖
叶本统时任深圳房地产公司设计预算科科长
第一张银联卡的诞生
王喜义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行长

第三章 深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的成立
阮延华时任外高桥保税区常务副主任
第一张金融商业日报的创办
王喜义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行长
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企业——第一八佰伴开业
黄伟雄时任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出台
周路明时任深圳科技局政策法规处干部
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建设的NG项目落户
袁新安时任江苏省洋口港开发办公室主任
开办第一个股份制海外商城
陈亮时任巴西中华商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第一个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政策的出台
钱世雄时任宁波市外经贸局对外贸易管理处进口处处长
第一个“阳光法案”诞生记
李力时任广州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初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台前幕后
刘仲藜时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第一次创建金融业廉政建设监控预警体系
王喜义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行长
第一个股指期货上市始末
贺军时任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办公室主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