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历史学家深刻解读伊斯兰与西方关系的经典力作
一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交融史
不管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确实是当今世界*根本也是*敏感的问题之一。本书梳理了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关系发展历史的主线,关注和分析了那些游离于主线之外并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和差异,回顾了漫长历史进程中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展现了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关系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联、分歧和冲突。
伊斯兰与西方:词的魔力
我们探讨伊斯兰与西方关系的时候用词必须谨慎。因为代表某个事实的词,有时会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事实的最大障碍。“伊斯兰”和“西方”这两个词,表述的是从历史到宗教、从文化到艺术、从哲学到科学和政治等诸多元素。今天提到伊斯兰的时候,西方人的脑海里会出现特定的形象:克尔白、做礼拜的人群、头巾、巴勒斯坦问题、恐怖活动、战争,等等。当我们说起西方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系列景象:发达而拥挤的城市、技术、帝国主义、好莱坞、音乐视频(MV)、教堂、家庭的解体、恐怖袭击,等等。这些事物,每一个都指向一个事实。但是,难道像人、社会和历史这样复杂、不断变化、充满活力和彼此相关的元素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吗?随意地利用词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难道不会有远离事实的危险吗?
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就必须对自己使用的词有准确的理解。让我们从“伊斯兰”这个词开始吧。“伊斯兰”是伊斯兰教对自己的称谓,是《古兰经》里的一个词。其词义是“通过把自己交给真主而拥有和平与安宁”。从宗教意义上来说,它表述的是《古兰经》所规定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从历史和文化意义上来说,它表达的是这些信仰原则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不同形态。同世界上其他所有宗教一样,伊斯兰教并不仅仅向其信徒们提供一个“信仰列表”,同时也规定这些信仰和道德原则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所说的伊斯兰文明和文化,是这些原则经由穆斯林融入时间和空间之后所具有的鲜活形态。正如文明是一种世界观在时间和空间里获得生命力之后有血有肉的形态,伊斯兰文明也是伊斯兰教的世界观具备了物质的、文化的、组织化的和美学的属性后的形态。当我们说伊斯兰的时候,指的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不管是在中世纪,还是今天,伊斯兰这个词所代表的都是伊斯兰教的这两个方面。
当我们谈论“西方”一词,会遇到一系列不同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指出,这个词是与近代同龄的。尽管从14世纪以来,作为“太阳落下的地方”意义上的Occident(西方)一词一直为欧洲各种语言所使用,但我们看到,这个词从18世纪开始才具备了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含义。另外,Occident一词所代表的地理上的西方,指的是“亚洲的西边”。因为在中世纪,欧洲将自己视为位于“亚洲的西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不是一个独立的地理概念。亚洲位于中央,西方(欧洲)对应的是亚洲的西端。
欧罗巴的故事
我们称之为西方的地理概念,直到美洲大陆被发现为止,指代的都是欧洲。今天我们谈起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时候,主要也是指发源于西欧的文化、艺术、科学和政治积淀。但是,即便是其神话学的起源,也都告诉我们欧洲一词与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希腊神话中一个著名的故事里说,宙斯爱上了出身腓尼基贵族、名叫欧罗巴的女孩。为了接近欧罗巴,宙斯化身为一头欧罗巴钟爱的白色公牛。看见白牛,欧罗巴走过去和牛玩耍了起来,接着骑到了牛背上。看到机会来了,宙斯振翅而飞,拐走了欧罗巴。据传说,宙斯把欧罗巴带到克里特岛,向她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在另一个传说中,当意识到自己被拐,欧罗巴要求宙斯放了自己,并威胁说不然的话她就从天空中跳下去。宙斯对欧罗巴的嘶喊置之不理。于是,欧罗巴就从化身为白牛的宙斯背上跳了下去。她掉落的地方,就是今天人们称之为欧洲的那片土地。在这一悲剧之后,这片土地就被人称为“欧罗巴”。从加洛林王朝统治的8世纪开始,欧罗巴一词被所有欧洲语言所使用。“欧罗巴被拐骗”,在西方神话和文学中一直作为一段鲜活的记忆保存至今,并作为一种思想成为描述欧洲与其他文化和民族之间关系的诸多象征符号的灵感来源。
尽管如此,对于“欧罗巴”一词的词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欧罗巴(Europa)由希腊语中的euros(宽广)和pa(天空),opis(面孔)或是optikos(目光)构成,意为“视野宽广”“思维开放”。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欧罗巴一词源于阿卡德语erebu一词,意为“下沉、下降”。不管我们采信哪种说法,神话传说、词源分析,还有之后我们将要研究的历史文献都证明,欧洲的出现与亚洲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文化和政治的事物,欧洲的出现与欧洲概念的形成是在同一时期。欧洲的史学家们认为,欧洲是在成为具有明确属性和命运的事物后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但这种属性,很多时候建立在某个“他者”的基础之上。1947年第一个提出“欧洲观念”的意大利历史学家费德里克·恰波德认为,“欧洲这个概念由非欧洲的事物构成,其特性是通过与这些非欧洲事物的对立而形成的”。在欧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这些对立面,导致很多事物成为欧洲的“他者”。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那些“野蛮人”(因为不会说希腊语而只能发出“啵啵啵”这类原始、粗野声音的外来人)、波斯人、亚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穆斯林、犹太人、奥斯曼人,近代以来的移民、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其他人群,都被塑造成欧洲的他者,成为政治、宗教、文化、新闻和电影里类型化的对象。
毫无疑问,把整个欧洲史描述为一项他者化的计划是过于夸张了,因为那等于赋予了欧洲超历史和超自然的角色。欧洲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其他文化和亚洲、伊斯兰世界和非洲的影响。但随着欧洲观念的定型,欧洲属性得以明确,并逐渐走向压制在欧洲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其他因素的道路。例如,在文艺复兴和改良运动的出现以及启蒙运动的定性过程中,伊斯兰的哲学和科学传统曾经产生重要影响。同样,19世纪和20世纪来自亚洲文化以及佛教和印度教等宗教传统的翻译作品在现代欧洲思想的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把目光转向美国,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19世纪在美国精神的形成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亨利·戴维·梭罗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等超验主义者曾经深受东方文化和伊斯兰思想与诗歌的影响。正如在本书的其他部分我们将细致探讨的那样,美国的缔造者之一托马斯·杰弗逊这样的政治家也曾经对伊斯兰的法律和文化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在构建作为美国政治体制的基石、发表于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的哲学框架时,选择了参照《古兰经》和其他伊斯兰教经典。今天珍藏在美国议会图书馆中、以“杰弗逊的《古兰经》”而闻名的那本《古兰经》,就是这一密不可分的历史值得关注的例证。但是,这段历史尚未写就。其原因,并不是缺乏史料,而是我们至今仍然以欧洲中心论的视角看待欧洲和美国的历史。
欧洲自17世纪开始赋予其对外关系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性质,也决定了欧洲对外关系的本质,确定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但也许比这个更加重要和根深蒂固的因素是,欧洲将自身之外的世界想象成为“注定要被开化的他者”。为了美化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而提出的“开化使命”,被描绘成“白人的欧洲对于世界所肩负的道德和文明责任”。一种注定必须被开化的文化,当然不可能与欧洲文化建立平等的关系。
■引言/001
■ 伊斯兰与西方:词的魔力/012
欧罗巴的故事/013
欧洲是什么? /015
拯救欧洲/017
欧洲与存在的问题/019
欧洲的基督教属性/023
西方文明起源的问题/025
伊斯兰文明/029
伊斯兰富有弹性的文化政策/031
普世的历史观/032
现代的断裂/036
无知与傲慢的论调/037
■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拜占庭:神学、政治和文化的挑战/041
神学挑战/042
政治挑战/048
文化威胁感/049
文明的传递性问题/054
伊斯兰与拜占庭关系/055
书信往来时期/058
哈伦·拉希德与查理大帝/063
■十字军东征:漫长战争带来的启示/066
十字军东征开始了/070
征服耶路撒冷/073
萨拉丁·阿尤布与“狮心王”理查/076
罗兰之歌/080
未能实现的梦想:十字军与蒙古同盟/084
剑与笔/088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089
十字军与伊斯兰的形象/091
《古兰经》有了拉丁文版/094
骑士时期/096
穆斯林眼中的十字军/100
■经院哲学、伊斯兰教和一个时代的落幕/106
从阿拉伯文到拉丁文/109
12世纪的一次文艺复兴/112
共同概念的世界/115
伊斯兰教在西西里/119
中世纪的欧洲与先知穆罕默德/126
■安达卢斯:从“共存”到“收复失地运动”的安达卢斯伊斯兰文明/129
伊斯兰和欧洲概念的出现/131
科尔多瓦/135
安达卢斯伊斯兰音乐与欧洲/138
“共存”时期/141
三个类别:摩里斯科人、穆德哈尔人和莫札拉布人 /146
收复失地运动:悲剧的开端/148
安达卢斯与奥斯曼帝国关系/151
《奥兰裁定书》/155
一场无休止的悲剧/159
当今社会对安达卢斯的认知/162
■欧洲与土耳其人/166
马基雅维利与奥斯曼模式/168
罗马的继承者/169
哈吉·拜伊拉姆·瓦里与曼努埃尔二世/172
教皇给“征服者”写信了/174
作为特洛伊人后代的土耳其人/175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对伊斯坦布尔的好奇/179
一幅肖像的故事/182
“征服者”与德古拉/185
可怕的土耳其人和辉煌的奥斯曼帝国/187
两次失败:从勒班陀海战到第二次维也纳之围/189
从伊斯坦布尔到威尼斯/191
欧洲对郁金香的狂热 /196
土耳其人的新形象/197
杰姆苏丹:欧洲牢笼中的奥斯曼王子/201
奥斯曼人支持了新教吗? /205
一位匈牙利王子的奥斯曼历险/211
迈向现代化的土耳其形象/213
■面向现代化:改革、文艺复兴与新世界/218
作为理性宗教的伊斯兰/226
气候和地理环境/230
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位西班牙囚徒:塞万提斯 /235
勒班陀海战与辛迪·马哈穆德在欧洲的囚禁岁月/238
哈桑·瓦赞:“非洲的列奥”的冒险/242
咖啡来到了欧洲/246
奥斯曼军乐与西方音乐/248
语言和文化的世界/250
伊斯坦布尔的两位欧洲音乐家/251
■迎接一个新的世界:欧洲殖民主义、旅行家们和东方主义/257
拿破仑·波拿巴的埃及历险/261
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和伊斯兰联盟/270
哈里发制问题/274
传教活动/278
东方主义/279
欧洲哲学与东方主义/285
康德与伊斯兰/288
黑格尔主义历史观、尼采与伊斯兰/289
伊斯兰教在美国/291
杰弗逊的《古兰经》/294
从哈吉·阿里到“嗨·乔利” /296
游走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旅行家们的天地/300
蒙塔古夫人的挑战/304
两位法国的“亲土耳其派”:拉马丁和皮埃尔·洛蒂/308
在麦加和麦地那的一个英国人/311
阿拉伯的劳伦斯/314
佩拉宫现代和危险的世界/316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