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作者将1925年的这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文字记录为依据,结合常情常理,将这场论战的全过程呈现出来,诸多的细节,诸多的微妙之处,以及牵涉到的多位文化名人和政界要人,均有所考量。可以说这是一部还原那场近100年前的论战的“考古”文献。
★将一场论战放入新文学史加以考察:在用显微镜观察鲁迅与陈西滢论战的同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论战现场的挖掘——如同鲁迅论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骂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事关深刻的国民性一样,作者在使用显微镜的同时,也使用望远镜,站在一个俯瞰新文学史、新文化运动的高度来思考这件事。这件事*主要的一个后果,就是塑造了以杂文为武器的鲁迅,塑造了以批判和战斗为主要姿态的鲁迅,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通过作者的阐述,1925年之于鲁迅、之于新文学的特殊性,逐渐呈现出来。
★极为翔实的历史文献整理归类:无论是为了还原论战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还是考察这一场论战对鲁迅乃至整个文化史的影响,都离不开一偏偏具体的论战文字,只有这些文字才是*为核心的素材。作者多方收集,力争将论战双方的文章全部收集完全——鲁迅的文章相对容易收集整理,而陈西滢的文章则散落在多种文献中,需要丰富的资料占有以及清晰的整理思路,这一点作者又从作家转向学者,体现了深厚的功力。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突出的论争对手,一九二五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一九二五年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一九二五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本书以一种纪录片+评传体的风格,将1925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尽可能还原,并且放在显微镜下细密观察,分析其成因,分析鲁迅毫不退缩甚至穷追猛打的原因,分析诸多劝架人士的心态和立场,尤其分析了这场论战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影响。
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一九二五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