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通书九讲
0.00     定价 ¥ 3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6084901
  • 作      者:
    冯学成讲述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他不是学院派教授,也不是寺庙的高僧,但他是云门宗得到真传的在家居士,所以他将《通书》和禅学知识,以及自己的人生阅历熔于一炉。他更贯通儒释道三教,横扫文字、音韵、义理等阅读障碍,勾连文学、历史、哲学,以自己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深透的人生领悟,为读者拂去人生的浮躁,指明安身立命的道路。

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从宇宙万物的起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这里都有,可说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得极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然而他现存的哲学著作只有二百多字的《太极图书说》和不足三千字的《通书》,《通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通书》本身的价值已经介绍得很清楚,而《通书九讲》是冯学成给学生授课的讲义,他将《通书》的智慧和禅学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经历糅合在一起,结合社会现实,贡献了一部冯氏通书讲记。他认为《通书》可以优化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道德,强化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料理自己的心性,从而更好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学成,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设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从宇宙万物的起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这里都有,可说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得极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然而他现存的哲学著作只有二百多字的《太极图书说》和不足三千字的《通书》,《通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通书》本身的价值已经介绍得很清楚,而《通书九讲》是冯学成给学生授课的讲义,他将《通书》的智慧和禅学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经历糅合在一起,结合社会现实,贡献了一部冯氏通书讲记。他认为《通书》可以优化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道德,强化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料理自己的心性,从而更好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


展开
精彩书摘

心安为贵,身安为富

 

一个人必须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优化自己的价值观念。观念在什么层次,基本上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一般人看来升官发财就是富贵,升官则贵,发财则富。但古代君子未必把权力、钱财当成富贵。周敦颐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这句话到现在演变成“心安为贵,身安为富”。心安,用禅宗的话说,悟道的人才心安,大彻大悟的人才心安。二祖见达摩祖师时求的就是安心法,“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而俗语说心安理得。理得了才能心安,理不得,怎么心安?干一件事,没占理,会惭愧,占在理上,心就会安。

“君子以道充为贵”,我们的眼光、价值观是放在世俗的名誉、地位上,放在酒色财气上,还是放在道上?这是君子和常人的分野,君子的眼光肯定在道上。人与人是相交以利,还是相交以道?很多人是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用西方的话来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中国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理念,但国际政治就是这样的局面。有利益就是朋友、哥们儿,没利益就是路人。这当然不好,富贵无常啊。很多被“双规”的官员在台上时多神气,“双规”后当初的风光去了哪里?中国富豪排行榜前几位的多数是房地产老板,现在头疼的也都是那些大富翁。世界经济不景气,房地产时刻面临危机,他能不伤神吗?现在得抑郁症跳楼的官员、富翁不少,他们还贵得起来吗?

“以道充为贵”,这个“道”,不是背几句《道德经》,或者背《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就能掌握的。这个“道”是用来充实自己的身心性命的。如果自己的身心性命里完全包含了道的力量,拥有“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气概,有这样的心胸和受用还不尊贵吗?孔夫子为万世师表,皇上到了孔庙也要跪拜上香。皇上到了大雄宝殿,在佛祖面前也还是要磕头上香,因为他们有道。庄子描述黄帝访广成子于崆峒山,是跪在地上膝行请教,完全没有皇帝的威风,因为道是最贵重的。前面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五章都有谈到“道”的贵重。

“身安为富”,这很好理解。亿万富翁得了癌症,器官也换了,不久于人世,亿万身家拿着有用吗?得了抑郁症要跳楼,拿着钱财有用吗?我见过好几例,挣了很多钱,结果生病后到医院,耗光所有钱也救不回命。现在流行一句话:“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很有道理。大家想想,挣了钱但得了一身病,自己又无法享受,完全是给医院赚钱,那还有什么意思?拥有健康,就拥有财富。一个健康的身体,已经是我们很大的一笔财富了。

当我们心中有道,身体又安又健康时,就“常泰无不足”。心里太太平平,吉祥如意。到了这个认识层次,就会“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古代学道的人都视富贵如弃履。孔夫子也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没有这种境界,就真是俗人一个。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庄子则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中国很多隐士都有这样的意气风骨。

《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章谈“风骨”,一个士有风骨是很了不起的。现在的明星、富翁、官员还能从他们身上看出风骨的味儿吗?某君写了本《民国那些范儿》,那时候的人有风骨的颇多。像熊十力、梁漱溟、陈寅恪、马一浮这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范儿,就是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孟夫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的确是我们立志的借鉴。所以,“铢视轩冕,尘视金玉”是一个人的道德风尚,也是一个人的风骨。

“其重无加焉尔!”孔夫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情怀?是否仰慕这样的人物?最好我们自己也能培养起这样的精气神,不然见了官员尾巴摇来摇去,见了富人一副谄媚相。我讲课时把古人的风范意气提出来,就是希望大家好好感觉、好好思考。思考一下为人处事、立身涉世需不需要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