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乡风市声
0.00     定价 ¥ 49.8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69923490
  • 作      者:
    鲁迅, 丰子恺, 叶圣陶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独具影响力学者之一钱理群为万千读者度身甄选,专业眼光,菁华品质。

2.     名家名作荟萃,尽显人文之美。

《乡风市声》收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上的以“乡土化”“恋土”情结为题材的作品,共涉及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叶圣陶、冯至等20位作家的36篇文章,所展示的不同城市的个性、南北农村的特异风光,除美学价值外,还有特殊的民俗学价值,也可以看到中国乡村的变革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3.  文学为经,文化为纬,用散文串起十个中国文化主题。

读文章就是读生活、读文化就是读人生。《乡风市声》全书36篇文章,以文学为经,文化为纬,串起了中国人生活的另一个重要侧面。

4.  沙里淘金,淘汰了一些徒有虚名的“名作”,收入了一些未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

丛书既囊括《北平的四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的名作,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所选文章更具文化意味又妙趣横生,同时更全面、丰富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散文精粹。

5.  专业主播团队,篇篇有声呈现,既“上口”又“入耳”。

紧跟大众听书时尚,特别邀请专业主播团队为全部文章录制音频,扫描每篇所附的二维码,即可收听朗读。上下班途中、跑步、休息……随时随地,视听结合,拉近你与经典的距离。

6.  尊重版权,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及后人亲笔授权。

全书中尚在版权期内的文章,所选文章均获得作者或版权继承人的合法授权,从而保证了选文完整性、quanwei性。

7.  适合日常及课外阅读,提升鉴赏与书写水平。

“漫说文化”丛书不仅适合成人、本专科院校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更可作为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书中和作者大都浸淫汉语写作数十年乃至一生,他们通晓汉语音韵节律,精通遣词造句。阅读这些文字,对提升美学鉴赏、提高写作水平都大有益处。

8. 设计考究,工艺精致,一份难以抗拒的心水礼物。

双封设计,特种纸护封,淡雅米色,蓬松度高,触感温润;封面元素采用印银、多种专色交叉印刷工艺,色泽鲜艳饱满;内文排版考究,舒阔,阅读体验更强;32K开,成品尺寸147×210,方便携带。不管目的在求知,还是意在消闲;漫读名家经典,还是熟悉中国文化,自己珍藏,还是馈赠佳友,漫说文化丛书都是一份心水的礼物。



展开
作者简介

钱理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展开
内容介绍

1985年,被称为 “燕园三剑客”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人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倡导以整体的眼光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溯源至晚清,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三个时段打通,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漫说文化丛书”即是这一概念的具体表现,所选散文充满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乡风与市声,似乎是古已有之的;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里,却别有一种意义:它与中国走出自我封闭状态,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息息相关。《乡风市声》一书选录了老舍、鲁迅、茅盾、叶圣陶、钟敬文等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作品,以风情趣闻为主题,来传达文化的精华,是一本极有阅读趣味的文化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气
  周作人
  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我很喜欢闲话,但是不喜欢上海气的闲话,因为那多是过了度的,也就是俗恶的了。上海滩本来是一片洋人的殖民地;那里的(姑且说)文化是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压根儿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这个上海精神便成为一种上海气,流布到各处去,造出许多可厌的上海气的东西,文章也是其一。
  上海气之可厌,在关于性的问题上最明了地可以看出。他的毛病不在猥亵而在其严正。我们可以相信性的关系实占据人生活动与思想的最大部分,讲些猥亵话,不但是可以容许,而且觉得也有意思,只要讲得好。这有几个条件:一有艺术的趣味,二有科学的了解,三有道德的节制。同是说一件性的事物,这人如有了根本的性知识,又会用了艺术的选择手段,把所要说的东西安排起来,那就是很有文学趣味,不,还可以说有道德价值的文字。否则只是令人生厌的下作话。上海文化以财色为中心,而一般社会上又充满着饱满颓废的空气,看不出什么饥渴似的热烈的追求。结果自然是一个满足了欲望的犬儒之玩世的态度。所以由上海气的人们看来,女人是娱乐的器具,而女根是丑恶不祥的东西,而性交又是男子的享乐的权利,而在女人则又成为污辱的供献。关于性的迷信及其所谓道德都是传统的,所以一切新的性知识道德以至新的女性无不是他们嘲笑之的,说到女学生更是什么都错,因为她们不肯力遵“古训”如某甲所说。上海气的精神是“崇信圣道,维持礼教”的,无论笔下口头说的是什么话。他们实在是反穿皮马褂的道学家,圣道会中人。
  自新文学发生以来,有人提倡“幽默”,世间遂误解以为这也是上海气之流亚,其实是不然的。幽默在现代文章上只是一种分子,其他主要的成分还是在上边所说的三项条件。我想,这大概就从艺术的趣味与道德的节制出来的,因为幽默是不肯说得过度,也是Sophrosune——我想就译为“中庸”的表现。上海气的闲话却无不说得过火,这是根本上不相象的了。
  上海气是一种风气,或者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未必一定是有了上海滩以后方才发生的也未可知,因为这上海气的基调即是中国固有的“恶化”,但是这总以在上海为最浓重,与上海的空气也最调和,所以就这样的叫他,虽然未免少少对不起上海的朋友们。这也是复古精神之一,与老虎狮子等牌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在此刻反动时代,他们的发达正是应该的吧。
  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于北京
  (选自周作人《谈龙集》开明书局1927年12月版)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班。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展开
目录
contents
 
|再 记|
| 序  |
|附 记|
|导 读|
 
想北平   ◎  老舍 | 001
北平的四季   ◎  郁达夫| 005
北京城杂忆   ◎  萧乾| 012
北人与南人   ◎  鲁迅| 025
“京派”与“海派”   ◎  鲁迅| 027 
上海气   ◎  周作人 | 029
阿金   ◎  鲁迅| 032
交易所速写   ◎  茅盾| 037
在沪西   ◎  柯灵| 041
夜行   ◎  柯灵| 049
青岛素描   ◎  王统照| 052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俞平伯| 066
南京   ◎  朱自清 | 074
扬州旧梦寄语堂   ◎  郁达夫| 080
西湖的雪景   ◎  钟敬文| 088
西湖船   ◎  丰子恺| 096
巷   ◎  柯灵| 102
饮食男女在福州   ◎  郁达夫| 105
花城   ◎  秦牧| 114
谢谢重庆   ◎  丰子恺| 121
成都   ◎  茅盾| 125
“战时景气”的宠儿   ◎  茅盾| 129
青纱帐   ◎  王统照| 133
乡里旧闻   ◎  孙犁| 137
藕与莼菜   ◎  叶圣陶| 141
卖白果   ◎  叶圣陶| 144
三种船   ◎  叶圣陶| 147
石板路   ◎  周作人| 157
乡村杂景   ◎  茅盾| 162
竹刀   ◎  陆蠡| 167
灯蛾埋葬之夜   ◎  郁达夫| 174
鸭窠围的夜   ◎  沈从文| 181
白浪街   ◎  贾平凹| 190
秦腔   ◎  贾平凹| 200
县城风光   ◎  何其芳| 209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  冯至| 217
|编辑附记|   ◎   2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