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大师要求焚毁的最后一部手稿,出版过程和《洛丽塔》一样曲折而极富争议。
“烧还是不烧,这是个问题。”关于《劳拉的原型》的出版之争,在当时几乎引发了一场现象级的文学讨论:作家销毁作品的遗嘱是该遵守还是该违背?1977年,纳博科夫在瑞士逝世。在此之前,他曾明确表示,自己用铅笔写在卡片上的《劳拉的原型》如果没有完成,他的继承人务必将这138张卡片全数销毁。不过,曾经两次阻止丈夫将《洛丽塔》手稿付之一炬的薇拉,又怎么舍得对“劳拉”下手,于是手稿被锁进瑞士银行的保险柜。直到薇拉去世,儿子德米特里再次面临同样的难题,烧,还是不烧?为什么德米特里最后决定保留手稿并出版,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2. 手稿卡片影印,在这里看见小说的诞生。
《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生前要求焚毁的未完成手稿,也是一部“小说的原型”。大量手稿卡片影印,从索引卡片上可以看到作者的笔迹、涂抹的痕迹,忠实呈现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最终创造出妙不可言的小说世界。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解开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钥匙。
3. 死亡主题的碎片小说,在生命的尽头凝视死神之邀。
死亡及死后世界,是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劳拉的原型》写于纳博科夫生命的最后阶段,是与病痛及死亡搏斗的时刻。作者以极为切肤的体验,对于死亡主题,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纽约时报》
《劳拉的原型》提供了一个见证大师失控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纽约书评》
每一页都有作者惊人的笔迹,有些卡片上涂抹的痕迹很重,让我们*一次见识到了纳博科夫那块有名的橡皮擦:整齐有序、反复修改的文字背后,抹糊的铅字笔迹聚拢而成的一小团毛茸茸的乌云隐约可见,故事也很让人着迷。——山姆·安德森,书评人
我父亲告诉我他*重要的作品有哪些,《劳拉的原型》就是其中之一。没有人会想要销毁自己已经命名的着作。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纳博科夫之子
小说妙趣横生,令人难忘的意象俯拾即是,对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慷慨的礼物。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劳拉的原型》是否像有人鼓吹的那样,是纳博科夫“*后一部伟大的作品”?回答是不。它是否再现了只属于纳博科夫的连珠妙语?答案是肯定的。它是否应该被保存并出版?毫无疑问,绝对应该。——戴维·洛奇,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如果纳博科夫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那唯*的原因只能是该奖配不上他。
——《纽约时报》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富有激情的小说家。
——埃德蒙·怀特,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