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劳拉的原型:死亡是欢愉的:dying is fun
0.00     定价 ¥ 48.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2776443
  • 作      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 小说大师要求焚毁的最后一部手稿,出版过程和《洛丽塔》一样曲折而极富争议。

“烧还是不烧,这是个问题。”关于《劳拉的原型》的出版之争,在当时几乎引发了一场现象级的文学讨论:作家销毁作品的遗嘱是该遵守还是该违背?1977年,纳博科夫在瑞士逝世。在此之前,他曾明确表示,自己用铅笔写在卡片上的《劳拉的原型》如果没有完成,他的继承人务必将这138张卡片全数销毁。不过,曾经两次阻止丈夫将《洛丽塔》手稿付之一炬的薇拉,又怎么舍得对“劳拉”下手,于是手稿被锁进瑞士银行的保险柜。直到薇拉去世,儿子德米特里再次面临同样的难题,烧,还是不烧?为什么德米特里最后决定保留手稿并出版,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2. 手稿卡片影印,在这里看见小说的诞生。

《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生前要求焚毁的未完成手稿,也是一部“小说的原型”。大量手稿卡片影印,从索引卡片上可以看到作者的笔迹、涂抹的痕迹,忠实呈现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最终创造出妙不可言的小说世界。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解开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钥匙。


3. 死亡主题的碎片小说,在生命的尽头凝视死神之邀。

死亡及死后世界,是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劳拉的原型》写于纳博科夫生命的最后阶段,是与病痛及死亡搏斗的时刻。作者以极为切肤的体验,对于死亡主题,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


展开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着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展开
内容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俄裔美国作家,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他在一九五五年所写的《洛丽塔》获得极大荣誉。《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的一部未竟之作,是他晚年最后一部手稿。小说讲述了一个极为臃肿肥胖的学者菲利普·王尔德,娶了一个苗条貌美却水性杨花的芭蕾舞演员弗洛拉,他一方面不得不忍受妻子对他的谎言和背叛,另一方面沉溺于自我毁灭带来的快感。虽然是碎片式的,但关于死亡及死后世界,这一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劳拉的原型》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只是把那一百三十八张索引卡的手稿打好字、印刷成册,依然不是《劳拉的原型》。这本小说*可贵之处正是形式:用铅笔写于索引卡片的手稿,不但残缺不全,还有很多涂改的痕迹。正如纳博科夫所言,这部小说已经在他脑中酝酿成型,只是未能写完。因此,我们看到的也是一部“小说的原型”,灵感在伟大作家脑中生成、演变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得以藉这部小说窥视一个小说大师的大脑。
  ——《纽约时报》

  《劳拉的原型》提供了一个见证大师失控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纽约书评》

  每一页都有作者惊人的笔迹,有些卡片上涂抹的痕迹很重,让我们*一次见识到了纳博科夫那块有名的橡皮擦:整齐有序、反复修改的文字背后,抹糊的铅字笔迹聚拢而成的一小团毛茸茸的乌云隐约可见,故事也很让人着迷。——山姆·安德森,书评人
  我父亲告诉我他*重要的作品有哪些,《劳拉的原型》就是其中之一。没有人会想要销毁自己已经命名的着作。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纳博科夫之子

  小说妙趣横生,令人难忘的意象俯拾即是,对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慷慨的礼物。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劳拉的原型》是否像有人鼓吹的那样,是纳博科夫“*后一部伟大的作品”?回答是不。它是否再现了只属于纳博科夫的连珠妙语?答案是肯定的。它是否应该被保存并出版?毫无疑问,绝对应该。——戴维·洛奇,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如果纳博科夫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那唯*的原因只能是该奖配不上他。
  ——《纽约时报》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富有激情的小说家。
  ——埃德蒙·怀特,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展开
精彩书摘
  她是个极为苗条的女孩,肋骨历历可数。髋骨的明显突起令腹部呈凹陷状,平得真让人以为那不是肚子。她那精致的骨架顷刻间融入一部小说,事实上成为那部小说的神秘框架,还可以成为许多诗歌的素材。经过二十四年的成长,已经迫不及待地粲然怒放的两只杯口大小的乳房光滑坚挺,浅色的乳头微微探向一边,似乎比她还年轻十几岁。
  这就是弗洛拉,两只深蓝色的眼睛紧挨着,嘴显得有些冷峻,在自己二十几岁时回忆着零星往事,有的细节丢失了,还有些细节顺序颠三倒四。那些鸡零狗碎的男女苟合,在落满灰尘的昏暗书架上,这就是她。有关她的一切注定都是扑朔迷离的,就连她的名字也不例外,似乎有个极为幸运的艺术家明显地效仿了她。对艺术、对爱、对梦与醒之间的差别,她都一无所知,但假如你质疑她,她会像一条蓝色扁头毒蛇一样扎向你。
  我开始研究这条象征我自己的垂直线至今已有数月—不过并未每天或长时间地耗在这里头。很快,用我意念中的大拇指,我可以抹掉“I”的底部,就是对应我连着的双脚的部分。在
  自我删除这一全新的过程中,我将去除我的脚趾所获得的莫大快慰(我擦掉表示脚趾的白色残端时感觉比手淫还要爽)归因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自从孩提时穿的凉鞋被时髦漂亮、折射出痛苦与毒害的亮闪闪的鞋取代后,我的脚趾就一直受折磨。因此,切断我那小小的双脚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
  那次测试—尽管我承认那并非什么惊人之举—坚定了我的信念,让我确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也确信自动消解的死亡方式能给人类带来已知的最大的快乐(除非一些可怕的伤口或疼痛的疾病也来凑热闹加入快乐的护枢者行列)。
  要想摆脱这种昏睡状态,你只需要用鲜亮的粉笔线条恢复你自己简单画像的细节,在你脑海中那块黑板上勾勒格式固定的骨架。但要切记,无论如何,都不可沉溺于摧残胸骨时产生的
  极致愉悦中。享受毁灭,但不要在自身的废墟上流连,以免患上不治之症,或在准备好去死之前死去。
  自我泯灭的过程由意志力引导。快感近乎一种几乎无法承受的狂喜,它源自对于着手一项新任务的意愿的感知:一项荒谬地衍生出了一点点创意的毁灭行为,这种创意体现在对绝对自由意志的全新的应用。学会使用自身的元气达到自我删除的目的,将元气倒过来使用。
  一个人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以求找到一种最痛快的死亡方式时,显然不能将自己的身体付之一炬,也不能抽干体内血液,或采取其他极端手段。原因很简单,这些方式都是单向治疗:毁坏的器官再无复生的可能。学习自我毁灭的学生,一旦掌握了神秘的实验技巧,能够中止实验并从险境中全身而退才是至关重要的。
  据我所知,我渴望与死亡结盟的方式或许很另类,但就因为故事的逻辑诡异,所以必须讲给世人听。
  尼采认为,一个有纯粹意志力的人……必须承认死亡有恰当的时机。
  迄今为止,我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死去了约五十次,死亡的感觉一直延伸到肚脐眼。五十次死而复生的经历显示,当我及时从昏睡状态中挣脱出来时,身体器官都完好无损。昨天,我一开始研究我的躯体,删除的行为就立即引发了一种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狂喜。尽管我也注意到,伴随着这种狂喜的还有一种新的焦虑,甚至恐慌。
  ……
展开
目录
导言 I
鸣谢 XIII
关于文本的注解 XIV
劳拉的原型 1
译后记 2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