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夏天,12岁的朱可夫准备去舅舅在莫斯科的毛皮作坊里当学徒。这是朱可夫第1次出远门,母亲为他准备了简单的行李,包括两件衬衣、两块包脚布和一条毛巾。
临行前,母亲在朱可夫的包袱里塞了5个鸡蛋和几块饼。亲人远行,按照传统,全家人要聚在一起为朱可夫祈祷。祈祷完毕,乌斯季尼娅将朱可夫紧紧搂在怀里。康斯坦丁摸着朱可夫的头,伤感地说:“愿上帝保佑你,我的儿子!”这时,乌斯季尼娅大声地哭了起来,康斯坦丁也流下了眼泪,姐姐玛莎哽咽着为朱可夫掸去衣服上的草屑。看到家里人都在哭,朱可夫的鼻子也酸酸的,但是他拼命地忍着,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哭了,家人会哭得更厉害。
前往黑泥庄的路,朱可夫走过无数遍,因为每天上学都要走这条路。他走在熟悉的道路上,想起以前从这条路去地里干农活,去村北林子里摘野果、采蘑菇,动情地对母亲说:“母亲,我以前在地里割麦子,将手割破了,你还记得吗?”
乌斯季尼娅强忍泪水,笑着说:“怎么会不记得呢?以后你记住了,做事不能光图快,一步一个脚印才是通往成功的佳途径。你的所有事我都记得!天底下,只有孩子忘了妈妈,哪有妈妈会忘了孩子的呢!”
朱可夫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坚定地说:“母亲,您放心,我永远不会忘了您的。”母子二人来到黑泥庄,乌斯季尼娅把朱可夫交给谢盖尔后,含着泪转身离开,因为她实在不愿意看见儿子坐上火车离开的场面。
谢盖尔带着朱可夫上火车后,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们坐的是狭窄拥挤的三等车厢,里面不仅挤满了人,还隐约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这是朱可夫第1次坐火车,他对火车上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与家人分别的悲伤。雨越下越大,车厢内变得昏暗起来,有人点了根蜡烛,烛火拼命地摇曳着。
清晨,朱可夫透过车窗看到一座座高大的房屋,一间间华丽的商店,一匹匹肥壮的骏马。他猜想,这就是莫斯科了。火车到站了,他看着黑压压的旅客争先恐后地往出站口挤去,惊奇地睁大着眼睛。谢盖尔拉了一下朱可夫,说:“这里不是乡下,万事留心。”朱可夫茫然地点了点头。他们坐上了一辆马车,朝着市中心驶去。看着周围的一切,朱可夫感觉如在云里雾里,他从未见过这么高的大楼和这样平整的街道,也从来没有看过街上有这么多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后,马车停在了卡美尔格尔巷口。谢盖尔指着一座房子,对朱可夫说:“你看到那座房子没有,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院子是作坊,你就在那儿做工。房子的正门在卡美尔格尔巷,不过师傅和徒弟不能从正门进,只能从后门进。”
谢盖尔说完,领着朱可夫下车来到院子里,向正在干活的工人介绍朱可夫,大家一边干活一边点头回应。
一个大个子问道:“多大了呀,小伙子?”
朱可夫客气地回答:“12岁了。”
大个子听了,笑着说:“不错,虽然不怎么高,但是很结实,肩膀也很宽。”
一位老师傅也和蔼地说:“以后会是个好毛皮匠的。”
这位老师傅名叫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科列索夫,是所有工人中有经验,也有威信的一个。在四年半的学徒生涯中,朱可夫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谢盖尔挨个向朱可夫介绍了工人们,随后又带朱可夫来到二楼的办公室。在这里,朱可夫见到了老板娘,也就是自己的舅母。老板娘和他们打完招呼,对朱可夫说:“老板出去了。快到中午了,我先带你去看看房间,然后你再去吃饭吧!”
在房间里,老板娘详细地给朱可夫说明他以后的工作职责,后说:“先这样吧,其他的事情,学徒工头库兹马和女工头玛特廖莎会跟你说的。”实际上,朱可夫的工作内容并不仅仅是老板娘所说的那些,他还要帮女工头兼厨师玛特廖莎洗碗、生茶炉,帮师傅们去买烟买酒。在作坊里,学徒的身份十分低微,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支使和打骂他们,老板和老板娘稍有不顺意,就会拿他们出气;师傅没事也会责打他们几下;学徒工头和女工头玛特廖莎也经常无故责罚他们。
朱可夫刚到作坊的第1天就挨了打。吃饭时,他因为饿极了,一下子从菜盆里捞出两块肉,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他正要捞第三块肉,女工头玛特廖莎用勺子敲了一下他的脑门。原来,作坊吃饭有个规矩:开始吃饭时,不能捞菜盆中的肉块,只能从菜盆里舀菜汤;要想吃肉,必须等女工头敲两下菜盆才可以。朱可夫初来乍到就收到如此难堪的“见面礼”,内心无比郁闷,低着头默不作声。学徒工头库兹马对朱可夫说:“被打是很正常的,不打的话,以后你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不要心怀不满,每个学徒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好好干吧!”
作坊的师傅们很辛苦,早晨7点开工,晚上7点收工,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和吃饭时间。算起来,师傅们一天要工作11个小时。师傅苦,学徒们自然更苦,每天早上不但要比师傅们早起一个小时,收拾工作场地,准备师傅们工作所需要的东西,晚上打扫完卫生后还要为明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直到夜间11点多才能睡觉。他们睡觉的地方非常简陋,冬天就在后门过道里支起几张高板床,夏天则直接睡在作坊的地板上。
没过多久,朱可夫就适应了学徒生活。他周六去教堂做祈祷,周日做晨祷和弥撒,平时跟着师傅们学习各种技艺。每当到了重大的日子,老板还会带着他们去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宾斯基圣母安息大教堂做弥撒。
工作之余,朱可夫还尽量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的表弟亚历山大——老板的大儿子,对朱可夫比对别人好一些。在他的帮助下,朱可夫的阅读量大为提升,除了读长篇小说《护士》、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还读了许多惊险小说。后来,他和亚历山大不但阅读了大量科普读物,还一起学习了俄语、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他们两人互相勉励,积累了大量知识。
老板米哈伊尔见儿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朱可夫大加赞赏。他说:“小伙子,做得不错,学知识是好事。”得到老板的夸奖后,朱可夫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甚至想报名去夜校学习。夜校相当于中学水平,在亚历山大的帮助下,米哈伊尔终于点头同意让朱可夫去上夜校,但有个条件——不能影响工作。
离夜校毕业还有一个月时间,一个周日的晚上,老板出门去看望朋友,朱可夫和两个表弟偷偷地打牌。他们玩得正起劲,老板突然回来了,重重地打了朱可夫一记耳光,指着他手中的牌说:“让你学知识,是为了你以后着想。你看看你,拿着学到的知识用来玩牌数点数。以后不许你和亚历山大一起玩了,也不许你出门。”
朱可夫被打蒙了,捂着脸一句话也不敢说。几天后,朱可夫见米哈伊尔气消了,便请求他让自己去参加考试。米哈伊尔见朱可夫这几天的确有所悔改,就点头同意了。朱可夫来到夜校后,把这事当成笑话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后来夜校的毕业考试考的是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朱可夫竟然比大部分中学学生考得还好。
展开
因为敬仰这位英雄,1995年5月,俄罗斯人民在离莫斯科红场不远的马涅什广场上竖立起了朱可夫的大型青铜雕像。本书考查大量权w史料,做到正本清源,不仅全面讲述了这位风云人物的成长史,而且还剖析了他的旷世奇谋,可称得上是一本全面了解朱可夫元帅传奇一生的权w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