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汇塘——一个地理的图腾
徐甡民
知道“蒲汇塘”,不是因为“塘”而是因为“路”。蒲汇塘路在徐家汇偏南一点,曾经是42路公交车的终点站,由此开往外滩。依稀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这条不宽还有点冷僻的马路一边,伫立着一道长长的围墙,时常聚集着一些流动摊贩。现在一切都今非昔比了。而要说具有沧海桑田意味的,则是原来有一条叫做“蒲汇塘”的河,曾经流到这里;也就是说,今天走在蒲汇塘路上,穿越一下的话,其实是走在了蒲汇塘河上。
这个意象,倒像是一个隐喻。
上海这座城市的近代崛起,在文化上是得之于中西融通,而在地理上则是得缘于东西融汇。海洋文明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感召之后,太湖流域的经济内驱随着黄浦江的开浚,就像它的大多数水系包括蒲汇塘的流动,趋向东方。这样的经济区位的移动,首先选择了青浦青龙镇作为据点;但是它没有就此停止,它在冥冥之中寻望着一个更加往东并且襟江带海的地方,那就是呼之欲出的上海。
蒲汇塘千数百年来养育滋润着江南吴越之一方,渐而成为这片区域的符号象征,以及成为此地民生繁衍的地理图腾,它也一如既往地由西往东流淌,流淌到一个后来因为徐光启而被叫做徐家汇的地方。当时隶属松江府的上海,原本就是一个水道交错、河流纵横的区域,漕河泾、法华泾、陆家浜、肇嘉浜,当然还有蒲汇塘,随时都需划船行舟,到处都是“水景房”。然而只是到了这个时候,蒲汇塘与其他水系一起,将一种历史赋予的天时和广袤江南乃至内陆的能量带到了这个地方。
与此同时,促使上海崛起并从地理位置上由东往西推波助澜的,则是西方文明,正如马克思在论及这一点时所说:它们“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当“洋人”在外滩登陆,并借助了治外法权,用一种开放的租界形态,越过老城厢向西面的上海腹地推进时,上海还只是一个初显繁荣号称“小苏州”的三等县治。
然后有意思的是,来自本土和外部的“东西方两股势力”恰恰是在蒲汇塘畔的徐家汇,形成了一个重大的融汇集合。这里是中国士大夫徐光启的墓地,具有鲜明的文化标志意义;同时这里建立了天主教堂、中国第一个天文台,以及蒲汇塘畔的土山湾育婴堂及其此后的艺工学校。两者的兼容共存,构成了有意思的历史地标和历史题材。蒲汇塘一下子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蒲汇塘是这种历史景象的见证者,因此,它同时也是上海的见证者。应了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的需求转换,这一段的蒲汇塘填河为路,蒲汇塘承担了它的历史使命。
蒲汇塘这个乡土意味的名字,这条岁月悠久的河流,应该维系了许多人的乡愁。然而这又是别一样的乡愁,因为作为一条河,它其实没有离我们而去。在徐家汇往西往南,它从松江过来,依旧汩汩流到闵行,依旧潺潺汇入黄浦江,它仍然在我们的身边流淌。别一样的乡愁还在于,大多数故乡故土的人们也没有离它而去,甚至过去七宝是我们年少远足去捉蟋蟀的地方,现在既如我者,住家从静安搬到徐汇,再又搬到闵行,每况愈“西”,也越加地靠近了那个具有久远名声的蒲汇塘。此后我在闵行也可以说是在蒲汇塘的地盘上一直工作到退休。生活工作在蒲汇塘的区域内,徜徉在它的身旁,心中应有对它的膜拜,并且希望得到它的照拂。
蒲汇塘区域,是属典型的中国江南,亚细亚的农耕文明自古在此臻于完善,同时也让这里贯穿了勤勉劳作的主题。那时侯,民间的财力若是有了盈余,崇尚诗书、考取功名便成为这里的风尚,秀才状元的故事,得以绵延不绝。然后,就是修建庭院,希望荫庇子孙。
然而事情出现了有趣的翻转。这片区域就农业文明而言有着相当的年轮;但是它几乎就在三、四十年之间,突然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的边城,人们直接从村舍田陌跨过弄堂石库门,走进了小区楼宇。因此就城市化的进程而言,它还是新生代。
于是,城市的性格似乎就有些不同。比如就以时尚流行或者“海派”风格来说,市中心和边城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由市中心示范并传播过来的时候,边城又会在这一点上,显得更加地热情高涨。市中心区域的人情世界,有时候会含蓄世故一点;边城的情形就相反,多在意直率地表达。我好像觉得,生活的热力在这里正是加倍地涌流着。
曾经的乡下和现在的边城,其高下如何也许莫衷一是,但是要说这两者与市区的差别境界却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日新月异的便捷交通,让类似蒲汇塘区域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它与市区若接若离、又接又离、直接直离,两者的区隔感已可忽略不计;而我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类似蒲汇塘区域的相对宽展的空间,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作为,提供了更多的施展余地。就我等小民百姓居家过日子来说,居住市区,也许能感应那种蕴藉而熟悉的城市元气,而居住在诸如蒲汇塘这样的区域里,则会多一份空气绿意的惬意,或者说应了“新生代”的气息而多了一份精气神。两者是为各有所好,各得其所;而对于许多蒲汇塘的老土地来说,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仍葆有一份乡土故园的在场感,终于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沧海桑田,星转斗移,蒲汇塘亲历了一切。具体到以它命名的河流上,它既目睹了大上海的平地崛起,为它做出了“切身”的贡献,今天它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守住它自己了。如今,为了城市的发展而改河道变路途的做法,在认知和需求上,基本上已经历史地终结,而人类亲水的天性则永远不会改变——有河流的地方就是家乡。蒲汇塘于此又依次显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需要这应该也一定会是一条清澈流动的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