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清瑜伽防御术
0.00     定价 ¥ 6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922104
  • 作      者:
    田艳清,杨霏著
  • 出 版 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8
收藏
编辑推荐
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运动,通过对呼吸、冥想及体位法的训练与配合,使三者在协调统一的状态下,调节血脂、促进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正常化,纠正精神的不安和感情的紊乱,促使心神平静,从而有效缓解与消除现代人因生活节奏过快而带来的紧张压力与疲倦,保证心态平和健康。
每一个修习者都可以在修习瑜伽的同时提升自我防御的能力,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从而真正实现瑜伽非暴力的理念。
展开
作者简介
田艳清
清瑜伽防御术创始人,挖掘、展现瑜伽防御功用di一人。资深瑜伽修习者,专业瑜伽老师,至今从事瑜伽研习教学工作14年。接触、练习“杨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11年。致力于传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及奉爱瑜伽哲学,尤其擅长奉爱瑜伽体系教学与理论,曾师从奉爱系瑜伽传承人彼得先生,时长达500小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瑜伽学员及教练,深得学员好评与喜爱。
杨 霏
字少云,清瑜伽防御术辅创人。出身武术世家,太极名门。自幼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下,对武术、太极拳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至今已学练“杨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30余年,虽经寒暑更迭,但始终勤学不辍。自2007年起,又潜心精研儒、释、道三家文化,同时接触、了解了瑜伽文化及运动的意义与精髓,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与教授实践,对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及瑜伽理论、体系均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知解行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与独到见解。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关于瑜伽、清瑜伽防御术基础十三式传统课程、清瑜伽防御术心法讲解、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及清瑜伽防御术在家练习计划五个章节组成。由极具天赋并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瑜伽老师田艳清发掘、主创;由出身武术名门、太极世家的杨霏老师发掘、辅创。其独特之处在于,依托于瑜伽典籍,发掘出瑜伽本具却一直因被人忽略而隐没的防御功效,为现代人量身打造同时具备健身与防卫双重功用的瑜伽体位练习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关于瑜伽 第一节 关于传统瑜伽
一、瑜伽的历史起源
从婆罗门教到印度教:
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原居中亚细亚一带的雅利安人分成两支进行迁徙,其中一支向西北进入了欧洲,另一支则向东南,而后再分成两支,一支进入伊朗,一支进入印度。进入印度的支系通过长期的征战,最终战胜了当地的原著民族——达罗毗荼,在南亚次大陆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随着国家的成立,战胜方自然而然地成为统治者,而被战胜的一方则沦为奴隶,形成了具有阶级化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古代印度社会进而演变成为四个社会等级的社会,即婆罗门(祭祀贵族)、刹帝利(军事及统治贵族)、吠舍(自由民、劳动者)与首陀罗(奴隶)。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中的贵族统治阶级制定出了许多的“法”(达磨),同时通过宗教神话与宗教生活体制,使这些“法”被充分地赋予了神圣化的权威性。“法”强化了“四种姓”制度的细节,对四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生活方式及宗教地位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婆罗门教即是在此种情境之下得以产生的。 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婆罗门祭司贵族们通过对早期吠陀时代的神话宗教和自然宗教的改编,使得婆罗门教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国教,婆罗门祭司贵族们亦因此而取得了统治特权,并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及“婆罗门至上”这三大婆罗门教纲领,以确保婆罗们种姓特权的神圣性,并完成了从早期吠陀阶段向后期吠陀阶段的时代转变。
婆罗门教作为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当然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在保障了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大统治贵族利益的同时,却将广大的首陀罗和其他“贱民”排除于宗教生活之外,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失望与不满,加剧了社会矛盾。除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外,在统治阶级内部,婆罗门至上主义,亦引发了所谓的第二等贵族——刹帝利的不满。故而至公元前 5 世纪前后,在印度兴起了各种非婆罗门教的宗教和宗教哲学思潮,它们主要兴起和传播于恒河流域,其代表人物则大多出身于刹帝利阶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佛教、耆那教及生活派。 随着佛教的兴起及不断壮大,婆罗门教固有的绝对地位不禁受到了冲击与动摇,但在不同王权的分别支持下,两者的对抗始终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情势。在这样的长期对抗中,婆罗门教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方面从自身的吠陀思想出发,发展出更具哲学思辨的奥义书思想体系,即吠檀多哲学(吠檀多就是一部分婆罗门学者所发挥并提出的,对于吠陀经典的终极意义的见解)。另一方面则在公元4世纪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若干教义和民间的多神信仰,逐渐演化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 在吸取及融合了其他宗教教义与大众信仰文化之后,婆罗门教更是运用了最通俗的宣传形式来宣扬新教义,编集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具有大量的神话内容的《古史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便是《摩诃婆罗多》中的哲学诗篇《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以俱卢之战为契机,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由奎师那亲自向阿诸那宣讲解说,主张每个人都要严守自己的阶层地位,发扬无私奉爱的理念,无所欲求、不执结果、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阶层的社会职责,并最终通过对至上神的虔诚信仰和热爱而得到解脱。这些思想,为古典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瑜伽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了瑜伽教派的形成与发展。 二、瑜伽思想的确立
古典婆罗门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后期形成了六大基本系统,这六大系统分别为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及瑜伽派。这六大系统均属于正统的吠陀派分支,完全继承了吠陀经典思想与婆罗门教义,只是在吠陀最终极的奥义阐述上有所分歧。而不是像佛教或耆那教那样完全否定吠陀思想,否定婆罗门至上及四种姓原则。
作为六大体系之一的瑜伽,起源于吠陀经典,发展于数论派理论,属于一元论多神体系理论,可谓是印度文化最古老的记录。
大约于公元前 1 世纪,伟大的印度圣者帕坦伽利,在其著作《瑜伽经》中,首次将瑜伽这个词概念化,将瑜伽之修习过程理论化、系统化,使瑜伽成为独立于其他思想的特定之“见”(darsana,即见解、思想)。 《瑜伽经》的全文虽然只有几千言,但从瑜伽的目的、修习、力量和解脱四方面,全面、清晰地阐述了瑜伽的哲学概念、修习方法、修学次第与实践功效。同时提出了持戒、精进、体位、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的八支瑜伽法。为瑜伽的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为瑜伽本宗之后的演化发展提供了依据与基础(如图 1-1)。 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从其成文的那一天起,便是瑜伽体系中绝对的权威经典,虽然此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可称经典的著作,但《瑜伽经》的绝对地位从未改变。 三、瑜伽的定义
“收摄、制诸根,以此离放逸,
人谓之瑜伽”
——《羯陀奥义书》
瑜伽,即“yoga”,同英文“yoke”同属一个词源,意为轭、套、套住、联接等。“yoke”原意是指将两头牛连在一起,起源于一种古代的农耕方法。
瑜伽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出现时,都在其本义上使用。而随着吠陀思想的发展,当瑜伽一词在中期的奥义书中出现时,其所表达的意思已有了充分的引申与发挥。同时也具有了“接受训练”的意思。
此时瑜伽一词的意义,则被引申为一种制伏诸根的训练方法,即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将身体、心灵与呼吸这三者完美地整合调顺,从而达到自我之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自身的完美整合只是狭义意义上的瑜伽境界,在以此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而才能够达到广义意义上的瑜伽境界,即人与天的融合统一(联接)。 简单地说,瑜伽就是通过如法的训练,达到自我完满,进而完成完满自我与无私大我的联接,开启本具之智慧,回归寂静之自性的方法、过程与结果。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关于瑜伽 ………………………………… 001
第一节 关于传统瑜伽 ………………………………… 003
第二节 关于清瑜伽防御术 …………………………… 025
第二章 清瑜伽防御术基础十三式传统课程 …… 037
第一节 练习前注意事项 ……………………………… 039
第二节 预备式 ………………………………………… 040
第三节 体位法(清瑜伽十三式)…………………… 043
第四节 瑜伽放松休息术 ……………………………… 066
第五节 瑜伽的静坐与冥想 …………………………… 071
第三章 清瑜伽防御术心法讲解 ………………… 079
第一节 清瑜伽防御术基本方位概念及基本姿势 …… 081
第二节 清瑜伽防御术练习之心法 …………………… 089 第四章 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 ……………… 111
第一节 清瑜伽防御术的防御原理 …………………… 113
第二节 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五十三组动作)… 122
第五章 清瑜伽防御术在家练习计划 …………… 227
参考文献 …………………………………………… 237
后记 ………………………………………………… 239
瑜伽寄语 …………………………………………… 246
清瑜伽防御术寄语 ………………………………… 247
致谢 ………………………………………………… 2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