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为基本问题,以基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为主线,以互为演变条件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绩效为研究写作框架,对1949—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从历史研究视角对中国为什么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跨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为新时代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影响它的国家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还是本身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产业结构, 所经历的变迁都是复杂而巨大的。这使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梳理概括和简要呈现较为困难。鉴此,本书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这一研究对象。
第一,按照唯物史观要求,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探讨制度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与这种关系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变迁。
第二,在厘清国史、党史、经济各学科体系下经济史研究重点和视角异同的基础上,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科体系中经济史研究的重点。国史与党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上,相同之处是都研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决策的实施及其绩效,不同之处是前者不仅把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纳入整个国家经济活动进行考察,还研究其他经济主体、社会各阶层、国家各区域的经济活动。国史研究与经济学研究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纳入研究对象,不同之处是前者较注重从国家行为视角研究,后者较注重从经济运行视角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并跟随实践和学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科体系中的经济史研究对象,是以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为上限,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为基本问题,以政治经济史为主,同时纳入社会经济史、国民经济史的因素及其研究视角,并有机统一起来,兼顾党史研究偏重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活动,兼顾中央领导文献研究偏重人物的经济思想,兼顾经济学从经济效益和学理视角对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进行探讨。具体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体系中的经济史研究对象,以基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为主线,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国家的经济决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的经济方针、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国家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运行与绩效等国家的经济生活,同时也纳入影响国家经济生活的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对外交往与合作及国际环境等。其中,还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研究国家的经济决策时,要以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为重点,并研究国家经济决策与基层诉求与创新的互动,从而才可能全面和深刻地反映国家经济决策成因、形成过程、实施、绩效等;二是以人为中心,避免把经济生活作为一个冷冰冰的资源分配的选择逻辑,而把经济生活还原成有情感、有道德的人创造财富的行为,以探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样才可能科学客观地再现和解读中国经济跨越发展奇迹的历史。
绪 言 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对象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主线与主题 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框架 5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 7
第一节 新中国的经济起点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7
一、新中国的经济起点 7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9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6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17
一、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 18
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现 20
三、公私合营的全面推进 22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6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与意义 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0
一、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物资管理 30
二、生产要素价格的管理 33
三、工业生产及其管理方式的重构 35
四、计划的编制与管理机构的建立 37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39
一、“一五”计划的启动与实施 39
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43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独立探索 45
第二章 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1958—1965) 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8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49
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0
三、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55
四、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58
第二节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60
一、“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61
二、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63
三、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67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68
一、“八字方针”的初步实施及农村政策的调整 68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71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组织制度新探索 75
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82
第四节 经济建设的进展和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84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 84
二、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88
第三章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与波动发展(1966—1976) 92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确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 92
一、试图把“文化大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92
二、在战备中安排生产布局和制定两个五年发展计划 95
三、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申与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的形成 98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 99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99
二、以盲目下放权力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大变动 101
三、经济体制的两次调整 107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开展与成套设备的引进 110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110
二、“四三方案”的实施与对外经济交往的拓展 116
三、国防科技事业的新突破 118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波动与调整 119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119
二、1969 年至 1973 年经济建设的“冒进”与调整 122
三、“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 1975 年整顿 124
四、1976 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再遭挫折 125
第四章 国民经济改革开放的起航(1976—1984) 128
第一节 从经济的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129
一、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政策的恢复调整 129
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133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探 137
第二节 从追求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到实行调整 139
一、以大规模引进追求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失衡 139
二、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42
三、“六五”计划的制定与小康目标的提出 147
第三节 从改革开放的突破到展开 151
一、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151
二、经济特区的创立与经济对外开放的开拓 156
三、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与个体经济初步发展 162
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城乡关系的变化 167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67
二、乡村治理结构的重新构建与城乡关系的初步调整 170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1984—1991) 175
第一节 “三步走”战略与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目标的确立 175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175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17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经济改革发展指导思想 180
第二节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81
一、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182
二、全民所有制和多种成分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86
三、扩大对外开放 190
四、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价格双轨制问题的显现 19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196
一、推进价格闯关改革 196
二、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198
三、在治理整顿中推进改革的深化 201
第四节 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经济增长新因素 202
一、“七五”计划的完成 203
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203
三、初步进入国际分工格局 205
四、“八五”计划的开局 208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扩大开放(1992—2002) 210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0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 210
二、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213
三、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214
四、改革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17
五、确立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
第二节 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3
一、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与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断 224
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 225
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28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231
第三节 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与“软着陆” 232
一、制定“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 232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软着陆” 235
第四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8
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238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41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快民族地区建设 245
四、完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8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型发展(2002—2012) 253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与实施 253
一、“又好又快”新理念和转变发展方式战略任务的提出 254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与完成情况 257
三、“十二五”时期主题主线、经济布局与发展目标 260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3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63
二、健全市场体系 265
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267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268
第三节 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272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72
二、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275
三、“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 277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79
第四节 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282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82
二、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 283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新飞跃 284
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85
第八章 新时代的经济改革发展(2012—2019) 287
第一节 开启经济强起来的征程 287
一、“两个翻一番”和“四化同步” 287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289
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 291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294
第二节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97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98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04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310
第三节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推进 314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 314
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 326
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 330
第四节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338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338
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成长 341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 347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352
第五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57
一、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58
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61
三、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64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369
五、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370
六、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373
第六节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76
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377
二、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378
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381
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82
结 语 385
主要参考文献 387
后 记 392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