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争霸: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熊熊战火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六卷本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从尚武精神的衰亡、宪法自由原则的破坏、宗教崇拜的狂热以及道德风尚的堕落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罗马帝国式微的原因。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的罗马无法维持对大不列颠的统治,被迫在公元406年从大不列颠撤军,宣告其在大不列颠4个世纪的统治正式结束。
据英格兰史学之父“可敬的比德”(公元673—公元735年)记载,(在罗马撤军之后),大不列颠南部的部落首领为了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入侵,邀请了一个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的部落入驻王国。这一举措无异于引狼入室,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摇身一变成了大不列颠的主人。公元5世纪中叶,大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移居大不列颠,前后持续大概150年。据说这一过程遭到了当地部族的反抗,以亚瑟王为领袖的圆桌骑士还在公元500年左右的巴顿山战役中击溃入侵者而成为民族英雄,不过这一传说更多是在金雀花王朝时期才被编造而成。对于比德来说,这些日耳曼部族主要分成三类: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朱特人在大不列颠建立了肯特王国;盎格鲁人建立了东昂格利亚、麦西亚和诺森伯利亚;撒克逊人则分为三支:南撒克逊人、西撒克逊人和东撒克逊人,分别建立了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和埃塞克斯。因为盎格鲁人占据了大部分大不列颠地区,所以这部分地区叫“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e-land),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England)。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带来了许多传统习俗,他们所讲的盎格鲁-撒克逊语塑造了古英语,他们所信仰的那些北欧神灵如提乌(Tiw)、沃登(Woden)和托尔(Thor)等分别演变为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和星期四(Thursday)。从国家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他们在大不列颠建立了众多部落小国,但这些小国很多都在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军事争霸的过程中被消灭或吞并。烽火狼烟之下,肯特、东昂格利亚、麦西亚、诺森伯利亚、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埃塞克斯这7个势力强大的国家终屹立,“七国争霸”的局面也便形成了。
在公元6世纪后期首先强大起来的是肯特王国,国王埃塞尔伯特(Æthelberht,公元589—公元616年在位)统治期间,肯特王国的霸权范围一直扩展到亨伯河以南地域。公元597年,埃塞尔伯特在肯特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大格雷戈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奥古斯丁,并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第1位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大不列颠国王。显然,部落军事首领们皈依基督教的好处就是使自己成为上帝的合法代言人,从而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除此之外,埃塞尔伯特还建立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奥古斯丁也在公元601年顺利成为坎特伯雷的首任大主教。到公元7世纪中后期,诺森伯利亚、威塞克斯以及麦西亚等王国也纷纷皈依了基督教,英格兰修道院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时代,与形形色色的宗教单位共同构成了英格兰早期的文化教育中心。
从公元7世纪后期开始,肯特国力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麦西亚和威塞克斯的崛起。到公元716年,麦西亚国王埃塞尔巴德(Æthelbald,公元716—公元757年在位)已经对埃塞克斯和伦敦实施了有效管辖,至其继任者奥发(Offa,公元757—公元796年在位)统治时达到巅峰,东昂格利亚沦为附属国。奥发的实力不容置疑,当时雄霸欧洲的查理曼大帝甚至称其为“我亲密的兄弟”。不过,威塞克斯的国王埃格伯特也不甘示弱,在他的领导下,威塞克斯征服了肯特和麦西亚,又在公元825年迫使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萨里纷纷臣服。到这一时期,大不列颠内部及其与欧陆的贸易往来已经十分频繁,连修道院的僧侣们也忍不住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浪荡生活。
如果不是维京人的入侵,威塞克斯或许能趁势统一英格兰也未可知。维京人素有“海盗”和“海上异教徒”之称,是中世纪居住在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的总称。北欧地区寒冷贫瘠,土地匮乏,其居民靠捕鱼和抢劫为生,到了公元8—公元9世纪,不断增长的人口迫使维京人出海远航,探索更大的生存空间,终发展成为日耳曼民族的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前后持续约3个世纪,史称“维京时代”,有的维京人靠贸易为业,有的则直接则以抢劫为生,后者因此被称为“维京海 盗”。
维京人的入侵是一个全欧的现象,大不列颠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大约从公元8世纪末,维京人就开始入侵英格兰和爱尔兰,他们乘着特制的翘尾战船,戴着可怖的牛角头盔,挥着利斧洗劫了众多沿海地区。公元793年,维京人劫掠了英格兰东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抢夺圣物并残杀教友,引起了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震惊。公元835年,维京人开始大规模入侵肯特,进攻东昂格利亚和林赛。公元842年,维京人进攻伦敦和罗切斯特。在公元869年丹麦维京人击败东盎格利亚国王埃德蒙后,大不列颠版图上便只剩威塞克斯王国能够与之抗衡了。
公元871年,威塞克斯国王艾特尔雷德去世,其弟弟阿尔弗雷德即位,是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公元871—公元899年在位),盎格鲁-撒克逊历史上伟大的英雄国王之一。阿尔弗雷德甫一即位,便率军与维京人交锋多次,无奈出师不利,只能赔款求和。公元878年,由古思伦率领的维京人卷土重来,凭借武力席卷威塞克斯大部分地区,阿尔弗雷德大帝匆忙逃窜至密林沼泽之中,幸亏各个忠诚于阿尔弗雷德的塞恩(即军事贵族)率军前来支援,偷袭丹麦战舰,并在埃丁顿战役中大败古思伦率领的丹麦人,才挽救了这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性命。此役之后,丹麦人与威塞克斯达成《韦德莫尔条约》,并在英格兰东北部定居下来。他们以伦敦向切斯特西北划定边界,北部为“丹法区”,以莱斯特郡为中心;南部则归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相当于现在英格兰的西部和西南部,阿尔弗雷德借此构建起由众多公共要塞组成的防御体系。
经过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的内部混战和对维京人的一系列对抗,除了“丹法区”以外,大不列颠其余地区基本完成了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威塞克斯王国。阿尔弗雷德大帝在军事行动中,进行了英国史上早的军事改革,他不仅创建了军队和有效的防御体系,还亲自设计战舰,发展海军力量。除此之外,他热心于内政和司法改革,使王国在他的统治下秩序井然,甚至达到路不拾遗的地步。但是阿尔弗雷德杰出的成就是他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他的鼓励下,许多拉丁文典籍,如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历史著作《英吉利教会史》等都被翻译成古英语,方便大不列颠人阅读,后者更是由阿尔弗雷德亲自操刀翻译。此外,他还吩咐僧侣们合编了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了从公元前55年恺撒入侵大不列颠到公元891年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作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也打破了把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称为“黑暗时代”的说法。
正是在阿尔弗雷德的武功文治下,大不列颠各部落开始从军事民主制阶段向统一王国领导的王权国家过渡,国王开始拥有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职权。这种地域的联合与王权的加强使得英格兰逐渐凝为一体,文字和语言的统一也塑造着英格兰的民族意识,标志着英格兰君主制国家的萌芽。阿尔弗雷德大帝去世后,其子继承王位,称“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公元899—公元924年在位),继续扩展着威塞克斯的疆域。接着,爱德华之子埃塞斯坦(Athelstan,公元925—公元939年在位)、埃德蒙(Edmund,公元939—公元946年在位)、埃德雷德(Edred,公元946—公元955年在位)以及埃德加(Edgar,公元959—公元975年在位)等几任国王致力于收复丹法区,终迫使维京人臣服于威塞克斯王国。从此,定居大不列颠的维京人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并将威塞克斯国王视为其统治者,丹法区被纳入威塞克斯的管辖范围。在埃德加的统治下,英国的修道院进行了制度改革,国王的神圣权力也再一次得到了确认。至此,一个联合的基督教化的英格兰统一王权已然成形。
在年幼的“无主见者”国王埃塞列德(Æthelred“the Unready”,公元978—公元1016年在位)统治期间,由数个王国联合起来的君主国丹麦崛起为强国,开启了对英国的新一轮侵犯。面对丹麦强势的进攻,埃塞列德无力抵抗,只能通过缴纳“丹麦金”的方式换取和平,“丹麦金”从此成为英格兰的一项沉重赋税。然而贪得无厌的丹麦并未就此罢休,公元1012年丹麦人洗劫了坎特伯雷大教堂,次年又在斯韦恩的率领下进攻英格兰本土,迫使整个英格兰俯首称臣。可惜斯韦恩不久便暴病而亡,此前迫于压力流亡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列德重新坐上王位,但也在不久后死去,其继任者铁边埃德蒙(Edmund Ironside)在登基7个月后就撒手人寰。混乱之中,斯韦恩之子克努特(Cnut,公元1016—公元1035年在位)登上英格兰宝座,并于公元1017年与埃塞列德的遗孀、诺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玛联姻,由此取得了英格兰人的信任和诺曼底人的支持。在异族国王克努特的治理下,英格兰与丹麦和平共处,直到公元1035年克努特逝世后,英国才又重新堕入王位纷争中,以王后埃玛为首的一派主张推举埃玛之子哈萨•克努特为国王,而以利奥夫里克为首的另一派则推举克努特与诺森伯里亚公主所生的儿子哈罗德(Harold,公元1037—公元1040年在位),后者成功继承王位。公元1040年,哈罗德病死,哈萨•克努特顺理成章入主英格兰称王,这也是丹麦人在英格兰后一次当国王。等到哈萨•克努特去世后,英格兰人迎来先王埃塞列德与埃玛所生的爱德华即位,史称“忏悔者爱德华”(Edward“the Confessor”,公元1042—公元1066年在位)。
“忏悔者爱德华”在任期间勤政爱民,虔诚礼教,获得了很高声誉,但他的统治却软弱无力。当时的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温位高权重,早就对王位垂涎三尺,在第1次兴兵造反失败后,公元1052年他又和次子哈罗德一道率军进攻英格兰,并成功控制朝野,与爱德华分庭抗礼。公元1066年爱德华去世后,羽翼丰满的哈罗德在贤人会议的推举下继承王位。然而,当时觊觎英格兰王位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却信誓旦旦地说,爱德华曾许诺他为英格兰的王位继承人。挟此口实,他率军进攻英格兰,并在公元1066年10月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大败哈罗德,成功入主英格兰,掀开了英国历史崭新的一页,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宣告终结。
封建嫁接:黑斯廷斯战役与诺曼征服
诺曼底人本是来自北欧的海盗,公元10世纪初叶在法国北部建立了诺曼底公国,随后融入欧洲大陆之中。公元1066年,来自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英国黑斯廷斯地区击败了国王哈罗德二世,成功入主英国,史称“诺曼征服”。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简述这次黑斯廷斯战役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幅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贝叶挂毯。
贝叶挂毯可谓是世界上早的连环画,它是在威廉征服大不列颠后命工匠缝制的,详细记录了从英王爱德华病逝到威廉征服英国的历史过程。整个挂毯由8种颜色的细绒线在亚麻布上缝制而成,色彩鲜艳,细节精美,全长70米,高半米,所绘场景波澜壮阔,栩栩如生,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史料价值。据说挂毯上还绘制了天空出现的一颗拖着尾巴的怪星,那就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公元1705年观测到的“哈雷彗星”。
根据贝叶挂毯等史料所记录的内容,当爱德华之死和哈罗德即位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耳中时,威廉怒不可遏,他宣称自己才是王位的合法继承者,于是厉兵秣马,计划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在一番精心的战前准备之后,威廉率领一支7000人的军队和6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地跨越英吉利海峡,朝着大不列颠岛进发。
9月28日,威廉军队抵达英国南部海岸,在帕文西顺利登陆,士兵们继续朝着苏塞克斯南端临海地黑斯廷斯山进攻,并在驻军后大摆宴席,准备迎战哈罗德。然而哈罗德此时正焦头烂额地与挪威王哈德达拉在北方交战,听闻威廉入侵后,哈罗德又在胜利后匆忙率军南下,不论是弓箭手、步兵还是粮草辎重都丢在了后头。10月14日,双方在黑斯廷斯展开较量,双方人数相当,但威廉手上有2000余名骑士,而哈罗德的步兵不论是使用弓箭还是盾牌,都无法抵御骑兵的冲锋。威廉利用骑兵的优势对英格兰军队进行合围,瞬间哀鸿遍野,血流成河,哈罗德的两个弟弟战死。混乱中,有人传说威廉已经牺牲,威廉于是摘下头戴的锥形盔证明他还活着,并且继续率领士兵英勇作战。威廉的军队占尽上风,哈罗德的军队则死伤惨重,许多人被斩首,哈罗德先是眼睛中箭,随后又被诺曼骑士刺倒,终战死沙场,战争正式结束。随后,威廉于当年的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举行涂油圣礼,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称“威廉一世”(William I,公元1066—公元1087年在位),因其依旧兼任诺曼底公爵,历史上把这一诺曼人建立的王朝称为“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公元1066—公元1154年)。
从黑斯廷斯战役可以看出,除去哈罗德两线疲惫作战和战略失误以外,落后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应当说是罪魁祸首。当时的大不列颠仍处于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时期,而西欧早已建立了封建主义的军事制度。在封建制度下,骑士为君主效忠,不仅军队管理有序,以弓箭手殿后的新式骑兵在遇到大不列颠以长矛、战斧为武器的步兵时更是势如破竹。黑斯廷斯一役之后,威廉趁势攻陷丹佛港和坎特伯雷,并一举拿下伦敦。经过5年的不断攻城略地,威廉于公元1071年全面征服了英格 兰。
威廉大的贡献是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移植到英格兰。为了掌握英格兰的人口和土地,以达到征兵和收税的目的,他于公元1085年在格洛斯特召开会议,并在会后派遣调查员赴英国各郡,完成对全国土地赋役的调查、登记和造册工作。其调查结果之所以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乃是因为这项调查面面俱到,连一海德土地、一头牛甚至一头猪都不放过,接受调查者如同面临末日审判一般。《末日审判书》的完成宣告了威廉对全国资源的支配和对各级封臣与臣民的控制,也确立了英格兰所有封建土地来自国王的观 念。
在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的旧贵族消失殆尽,威廉趁机将他们手中的土地收为己有,并以诺曼底的封建制为模板,按功劳大小分配给随他出征的诺曼底骑士,成为新贵族的骑士们又将土地再分给次级封臣,从而建立起层层分封的封建制。与欧洲大陆的封建制不同的是,英格兰的所有封臣都必须服从国王,即“国王附庸的附庸也是国王的附庸”。接受土地的贵族成为国王的封臣,须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其中包括“骑士役”。原来,为了保证作战时的兵力来源,封臣有义务每年向国王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士,完成40天(或30天)的服役,这一义务通常由更次一级的受封者提供,后来逐渐被“盾牌钱”(又叫兵役免除税)所取代。除此之外,受封者还有其他不同的义务,如在领主长子受封骑士、长女结婚时需向领主缴纳一定的献纳协助金、出席各种法庭会议等。作为回报,他们可以收取获封土地上的经济利益以及一定的司法统治权。究其实质,这是一种包含多层次等级身份制的不平等契约制度,其大好处在于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与之前盎格鲁-撒克逊落后的统治方式相比,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央政制方面,威廉建立起司法和财政机构,设立法院和国库,由宗室大臣掌管;地方行政上设郡长,由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正是在威廉手中,英格兰完成了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过渡,同时期的苏格兰也在国王大卫一世的领导下加快了诺曼化的进程。
诺曼征服还将法国在语言、文学、音乐和建筑等方面的先进成就引入英国,形成了一股“法国文化热”。当时的法语是通行欧洲的语言,上层人士尤其是宫廷以能讲述优雅而委婉的法语为荣,至于粗鄙乡野的英格兰方言则不值一提,因而金雀花王朝的许多君主都不会讲英语。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也多为“罗马式”和“哥特式”,后者起源于法国,以其线条明快的尖拱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和扶壁取代前者沉重的半圆形拱券与穹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建筑风格——著名的莫过于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末日审判书》完成的第二年,威廉一世病逝,由于长子罗伯特反叛,王位传给次子鲁弗斯,是为“威廉二世”(William II,公元1187—公元1100年在位),又名“红脸威廉”。长子罗伯特仅仅继承了诺曼底公爵的爵位,不甘心的他于公元1088年在大贵族的拥护下起兵反叛,却被威廉二世镇压;直到公元1096年威廉二世以一万马克的价格从罗伯特手中买回诺曼底,才总算平息了这场兄弟间的权力斗争。总的来说,威廉二世是一位勇猛果敢的国王,不仅数次平定贵族反叛,还多次对外进行军事征讨,取得一定成就。然而他终生未婚未嗣,还经常在巡游之时为非作歹,四处窃掠奸淫,引起国民很大的愤慨。公元1100年8月2日,威廉二世在温切斯特森林狩猎时被人用暗箭刺杀,其弟亨利在第1时间赶回威斯敏斯特,是为“亨利一世”(Henry I,公元1100—公元1135年在位),其速度之快让人不禁怀疑威廉二世死于亨利精心策划的谋杀。
亨利一世雄才大略,他上位后认真总结诺曼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采取了革除弊政、废除恶习的措施,实行擢新保旧、刚柔并施的统治策略。一方面,他大力培养血缘低贱的新人成为官吏,与势力庞大的旧贵族分权抗衡,凭借新贵族控制朝政;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赐封地产和伯爵领地的方式安抚旧贵族,对有军事和理政才能的贵族后裔予以器重。除此之外,他还努力恢复与教会的亲密关系,缓解教权和王权的冲突,但事实上仍将教会掌握在王权之下。亨利还改造中央王廷,并规定国王巡游期间不得强取豪夺,必须量价购买,国王不在时则由宰相总理朝政。司法方面,他还加强中央集权、创建巡回法庭。王廷逐步树立起强大的政治权w,成为囊括国家立法和行政的统治中心。就这样,亨利一世逐步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组织,构建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尽管如此,由于同法国国王、安茹伯爵和佛兰德斯伯爵之间的战争,亨利一世的后半辈子基本都在诺曼底度过,为此也给国库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亨利一世的合法子嗣不多,只有一男一女。公元1120年,“白船失事”的噩耗传到宫廷,说王子在横跨海峡时不幸遇难。悲痛之余的亨利转而立女儿玛蒂尔达为王储,但由于玛蒂尔达当时与安茹伯爵之子杰弗里成婚,很少回国,与英格兰大贵族关系疏远,因而遭到了各大贵族的反对。见此,亨利一世转而扶植对其忠心耿耿的外甥——布伦伯爵斯蒂芬。公元1135年12月1日,亨利去世,斯蒂芬(Stephen,公元1135—公元1154年在位)在宰相罗吉尔与大贵族的辅佐下顺利继承王位,但此时的英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公元1153年1月,具有王储身份的玛蒂尔达之子、安茹伯爵亨利率军抵达英国,斯蒂芬只得收其为义子,方才避免了一场兵祸。公元1154年斯蒂芬去世后,因缺乏合法子嗣,使得具有王室血统的亨利名正言顺地取得王位,并且建立了安茹王朝,是为“亨利二世”(Henry II,公元1154—公元1199年在位)。因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喜好在帽子上佩戴金雀花作为装饰,故安茹王朝又称“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诞生了许多武士国王,谱写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传奇故事。金雀花王朝的很多政治和文化传统一直保留在英国历史的血脉之中,至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