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前央视与凤凰卫视知名媒体人阿忆倾情写作,讲述中国两所蕞高学府北大、清华的百年历史。
◆北大:始于于戊戌变法中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在20世纪20年代,它汇聚了中国几乎整个知识分子精英群体。“北大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
清华:蕞初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历代校长的抗争和建设,终成独立大学。清华贯彻“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社会、人文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自清末建校以来,这两所大学就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本书不仅讲述了大学的历史,更展示了大师的风采,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吴宓、鲁迅、朱自清,他们或在政界颇有建树,或是学术泰斗,在历史的洪流中发光发热,倾自身资源、能力,推动中国教育,启民智,将中国推向现代化。
◆本书展现的两所高等学府的教育理念为大学教育树立了典范。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至上、男女同校,清华的德智体三育并进、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都是极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当代依然有借鉴意义。
◆本书从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开始讲述,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内战时期各方势力的博弈,是有故事的历史,故事中有大师,有学子。
◆故事性叙述,语言流畅,有趣,易读。
时代的背影,逝去的大师
于百年风雨中回望,追问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中国,北大、清华是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北大,起步于戊戌变法中改革派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在20世纪20年代,它汇聚了中国几乎整个知识分子精英群体。“北大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清华,最初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历代校长的抗争和建设,终成独立大学。清华贯彻“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社会、人文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可以说,自清末建校以来,这两所大学就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本书从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开始讲述,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内战时期各方势力的博弈,故事中有大师,有学子。无论在什么时期,北大和清华的学人都以其洞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但只学习儒家经典。直到戊戌变法,改革派为了宣扬新知创建“京师大学堂”,这才有了新的最高学府。改革派领袖梁启超代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草拟了一份办学章程,明文规定“中西并用”,而且专门设置了外语课程,规定三十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
1902 年,在慈禧和管学大臣的支持下,京师大学堂恢复运行,清朝政府每年拨发二十万两白银,其余费用由各省分摊。各省保送学生入学,要为他们治装、出路费、提供全额奖学金。总之,衣食住行全是公费,毕业相当于科举进士。当然,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他们必须尊孔读经。
不过,京师大学堂毕竟是改革的产物,学生们自认为应该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1903 年,俄国向清政府提出领土要求,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京师大学堂学生不顾高压,集会抗议,组织“抗俄铁血会”。他们要学古代太学生“伏阙上书”,这便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从此以后,北大总是跟政治风潮密不可分。
同年,京师大学堂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1905年,国子监被裁撤,科举制度被废除,京师大学堂完完全全成为晚清唯一的最高学府,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此外,它还负责管理其他学校,编译教科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出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还有国民政府司法总长张耀曾教授。不过,总的来说,京师大学堂还是对国子监的变种继承,许多学生是八旗贵族,每个学生带一个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那时上体育课,老师要先给学生鞠一个躬,喊一声“老爷”,然后再恭恭敬敬地喊:“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
除了校政陈腐,经费不足也是大问题。严复当校长的时候,教育部以缺少经费和管理不善为由,建议停办北大。年近六十的严复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才使北大得以维持。
严复对北大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尊孔读经。不过,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前,北大并不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中心,而是学生们升官发财的一截梯子。蔡元培的贡献在于,他把改革不彻底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大学,每年通过择优录取的方式获得合理的求学者。如今这种勤学苦读的场面早在八十年前就已经形成,这正是蔡元培校长苦心经营的成果。
严复辞职三年后,北大校长换了两位,不过北大还是北大,师生们一边教书学习,一边逛八大胡同,一边还关心着政治。
1908 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讨论怎样实现国家现代化,认为光有国会不行,光有物质不行,要“立人”,而且要“任个人而排众数”。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后,个人主义思潮和科学精神暗暗涌动,开始动摇专制原则。
在中国,无论是对官员学者,还是对车夫小贩,清华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它的早年,它是国运衰败中的希望,是一个梦想,是中国人都为之动情的故事。可以这么说,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工字厅。清华大学从工字厅开始,一步一步奋斗成中华名校。
两百多年前,乾隆圣驾君临,转道工字厅后厦,发现这里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绿树点点,簇拥着古屋,不禁想起晋朝诗人谢混的诗句“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于是他提起御笔,题写了“水木清华”四字。
20世纪的第一年,洋人们护卫驻华使馆,组成“八国使馆卫队”,打进北京。惇勤亲王奕誴的两个儿子载濂和载漪气不过,便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设坛举事。事后,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重罪发配新疆。惇勤亲王留下的清华园也被慈禧没收,陷入荒芜。
这一年是庚子年,战败赔偿,便叫“庚子赔款”。正是这笔苦涩赔款的一部分,造就了日后的清华。1908 年,美国人同意将一部分赔款退还中国,有一千零七十八万余美元,要清朝外务部设立“留美预备学校”。
1909年,六百三十名青年走进史家胡同深深的巷子,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其中四十七人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清华留美学生。后来成为清华唯一一位终身校长的梅贻琦也在其中。那时,他风华正茂,只有20岁。
对于老罗斯福总统退款办学,清华早期毕业生梁实秋评价说:“意思是好的,但带着深刻的国耻。”有很长一段时间,清华被称作“赔款大学”。用着本不该给但不得不给最后又被人家退回来的赔款去美国读书,这种复杂的心理很难说得清。或许也就是因为说不清,早期留美学生大多沉默寡言,把复杂的心事化作苦读,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
北大:
老园子的变迁
此时幸遇先生蔡
五四运动
巨星的陨落
国难当头
西南联大(上)
西南联大(下)
风雨中的红楼
有朋自远方来
50 年代的那一批(上)
50 年代的那一批(下)
恢复高考后的北大
走进80 年代
最后的圣人
荣耀与危机
清华:
遥远的清华园
先生之风
未树先荫
在民族危亡之际
千秋耻,终当雪(上)
千秋耻,终当雪(下)
风雨清华园
50 年代的激情
我以我血荐轩辕
夺回失去的岁月
无阻我飞扬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