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话说: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寥寥两句话,道尽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点透了佛教空间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佛教原本是外来文化。它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直到西晋,一直只在局部地区、社会上层之间流传。直到东晋以后,几乎是突如其来,佛教迅猛地覆盖到南北各地域,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南北朝时期形成学派,隋唐时更是形成很多宗派。宋代以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这道西天大餐,中土人经过三百年观望,三百年狼吞虎咽,三百年细嚼慢咽,终于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营养,直到今天。
佛教带给中国文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要说一些民间信仰、社会习俗,就连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佛教的烙印。最关键的是,佛教甚至重塑了汉语的很多语词。有研究表明,如果把日常生活中源于佛教的语词给删除,我们很可能连话都说不囫囵。
作者的专业是历史地理,由于对文化问题感兴趣,从1980年代末以来,陆续做一些佛教地理研究。佛教地理自带历史属性,因而这一研究完全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地理领域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佛教地理的研究就非常兴盛。之后虽经三十多年冷落,1980年代以后,这一研究重新起步,到21世纪以来,已经呈现出一幅崭新的面貌。
大致说来,传统的佛教地理研究基本上是出自治史的需要,对佛教的空间形态作一些复原。从时代上看,多偏重汉唐,因为那是中国对佛教的受容,以至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至于宋元以后,由于佛教内部的发展已经停滞,其空间状况则不受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佛教地理研究的视角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换。那就是抛开佛教内部的视角,而从外部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的视角看,宋元以后,佛教与中国人、与中国这块土地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停滞,它对于中国社会一直在起作用。既然如此,这一时段的佛教地理同样值得研究。而且,这一时段对于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如何从古代一步步走到了近现代,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基于此,明清以降特别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佛教地理研究也就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
本书旨在从空间角度,揭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共分九章,循序渐进。前五章属于基本常识,大体可以反映传统佛教地理研究的粗线条样貌。后四章则基于我本人近二十年的研究,窃以为,它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不无禆益的。
诚然,本书并非严格的学术专著,只希望对一些感兴趣的读者起到一些帮助。如果有哪位读者对相关内容感兴趣,从而一起来交流探讨,那真是一件令作者无比欢喜的事。
前言
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汉化寺院的构成
二、起愿即是道场——四大佛教名山
三、天下名山僧占多——各地佛教胜迹
四、南朝四百八十寺——历代寺院分布的变迁
五、更向何处度此生——寺院与社会生活
六、桃花源与竹林寺——寺院与佛教传说故事
七、人人避暑走如狂——佛寺作为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八、姐儿打扮去烧香——佛寺与明清江南妇女生活
九、东西南北随缘路——地理环境与中国佛教宗派形态
主要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