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介绍的是小米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低谷之后的小米能否成功逆袭?小米手机销量的逆势反弹只是王者归来的*一个信号。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系统的迅猛发展,让大家看到小米的想象空间之大,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小米作为王者的实力。同时,书稿还会对:在小米扑朔迷离的IPO即将揭晓的时刻,“雷布斯”是否能变为“雷首富”?小米能否成为中国互联网*一军团的一员?等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米走过一段艰难的时光后,接下来,我们将拭目以待,小米王者归来的风采!
第一章 因“发烧”而生
1.越过“金山”,发现新风口
199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不久的雷军正式加入求伯君创办的金山公司(以下简称金山)。在金山,雷军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到成熟稳重的公司总裁,这一干就是足足16年。可以说,雷军人生年华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奉献给了金山。
作为民族软件的代表,金山一直承担着对抗微软的重任。在资金和实力都远超自己的强敌面前,雷军只能以勤补拙,本着艰苦、勤奋的精神带领金山奋斗、生存。在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情况下,金山从应用软件扩展至实用软件、互联网安全软件及网络游戏等多方面。
1997年,随着电脑病毒的流行,程序员出身的雷军决定“杀入”反病毒软件市场。2000年,金山推出金山毒霸,并迅速在信息安全领域崛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金山就拿下了杀毒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当年,在重重压力之下,雷军与开发团队每天就像打仗似的,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在进入网络游戏行业之后,雷军每天晚上至少要花三个小时泡在游戏里,亲自测试产品质量。就这样,雷军用刻苦与勤奋带领金山不断地向前突破。
在金山发展的过程中,雷军从一个追求完美和浪漫的程序员,逐渐成长为带领企业渡过难关的经理人。2007年10月9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上市征程后,雷军终于带领金山成功地登陆港股市场。
带领金山上市就像是雷军人生中一座必须要翻越的山峰,翻过去了,对自己、对金山都有所交代。但翻越这座山峰所遇到的挫折与阻碍,也让雷军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中国第一批“触网”的人,雷军对互联网的热诚是发自内心的。据说,雷军玩BBS(网络论坛)的时候,曾经创纪录地一天写了100多个帖子,而且没有水帖。正是这种热情与追求,让雷军决定把金山带入互联网时代。
为了金山的互联网大计,雷军打造了B2C网站卓越网。经过四年的发展,卓越成了中国最大的B2C购物商城之一。遗憾的是,金山为了上市,为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无法全面进军当时烧钱的互联网领域。最终,因为投资不到位,金山把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雷军关于互联网的梦,在金山也只能到此为止。
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当初抓住机会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腾讯(简称BAT)如今已经今非昔比。而因为种种原因错失机会的金山不仅要在上市路上苦苦挣扎,而且,金山上市之后的市值也远远不及后来居上的互联网军团,这一切都让雷军无法释怀。
经历了从希望、失望、再希望,最后到绝望的过程,金山成功上市以后,雷军并没有如释重负,在他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落寞。雷军想把金山带向他人无法企及的巅峰,他有能力也有眼光,但带着“手铐脚镣”的金山只能止步于此。
在金山,雷军的勤劳换不来企业更辉煌的未来,雷军的互联网梦也无法真正实现。为此惆怅不已的雷军,在金山上市两个月就辞去了CEO一职。“来,如夏花之绚烂;去,如秋叶之静美。”雷军的选择是一种无奈,同时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只有越过金山这座“山峰”,雷军才能看到新的风景。
离开金山之后,雷军在疑惑、纠结中“反思”过往的种种。最后,他终于领悟到:“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山。”这段话后来在微博上被雷军总结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经过痛彻心扉的反思之后,似乎已经被世界遗忘的雷军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低调再出发。此后几年,雷军一口气投资了凡客、乐淘、拉卡拉、UC等17家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从零开始,最后很多都成为行业的翘楚。雷军在风口找“小猪”的能力,让他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成为继腾讯、百度、阿里系之后的第四股力量。
如果单纯为了赚钱,雷军的投资人身份已经让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但很明显,雷军的志向并不在此。“像乔布斯一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很像一句矫情的口号,但这确实就是雷军从未忘却的信念。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到来之际,敏锐的雷军决定再出发进行创业,而这一次,他选择的是用互联网思维进军手机市场。
2010年,Android系统开始突发猛进地发展,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时,3G网络也开始大规模普及,随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雷军和他的小米站在新的风口蓄势待发,准备迎向新的风景。
2.小米的豪华创业“天团”
乔布斯曾经说过:“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五十个平庸的员工”,所以,他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作为乔布斯的忠实粉丝,雷军在创业时也深知人才之重要性。在小米成立之初,雷军在各个领域寻找网络最顶尖的人才作为合作伙伴。
2009年,经李开复介绍,雷军认识了林斌。当时,负责谷歌移动研发和Android系统本土化工作的林斌和雷军可谓一见如故。那段时间,雷军经常找林斌聊天,而且两人常聊到深夜一两点。
一次,林斌对雷军说:“ 我想自己做一个互联网音乐项目,你觉得怎么样?”
雷军听了就对林斌说:“做音乐,投点钱,找别人干就可以了,我们不如一起做点更大的事情。”就这样,林斌第一个登上了雷军的“战舰”。事实证明,林斌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在小米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江吉同样出身于微软,具有优秀科研能力的他,不到30岁就成了微软工程院首席工程师。经过林斌的介绍,雷军结识了这位技术大咖。经过四个半小时的长谈之后,黄江吉被雷军纳入了小米创业团队。
小米的第四个创始人是谷歌的高级工程师洪峰。洪峰任职谷歌时分管谷歌音乐和谷歌3D街景地图。在洪峰和雷军碰面时,强势的他反而对雷军进行了一场“面试”。当雷军回答了他的各种疑问之后,洪峰才表示出加入的兴趣。对于洪峰,雷军的评价是这样的:他似乎是一个很神秘的人,你很少能从他的表情里看到什么信息,他很难为别人所改变。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拥有非凡的智慧。
小米的第五个创始人刘德毕业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是曾获得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的设计师。作为世界顶尖的工业设计师的刘德当初并不在雷军的合作规划之中。巧合的是,已经加入小米团队的洪峰的太太和刘德的太太是很好的朋友,就这样,雷军有了和刘德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2010年,刘德出差到了北京。在小米位于银谷中心大厦的公司里,雷军第一次见到了刘德。当天,他们一起聊到凌晨12点。一直不开窍的刘德虽然觉得小米挺好,但是,他不明白自己能帮上什么忙。最后,雷军只有坦言想邀请刘德加入团队。
对于雷军的邀请,刘德很纠结,他不知道要不要放弃自己在美国的公司。所以,那天晚上他并没有给雷军准确的答复。据说,没有得到答案的雷军还为此失眠了。还好后来刘德想通了,决定加入小米团队,与这些优秀的合作伙伴一起并肩作战。
“小米选择了刘德,刘德也选择了小米。”雷军说:“我很庆幸洪峰能把刘德介绍给我认识。刘德现在幸福不幸福我不知道,反正有了刘德,我是非常幸福的,他做得非常出色。”确实,正如雷军所言,负责小米工业设计和小米生态链业务的刘德不负其所望。
在小米团队中,最让人熟悉的创始人就是黎万强。他的加盟,相对其他人也简单得多。黎万强原本是金山词霸的总经理,十余年的共事让他和雷军有着很好的私交。2009年年底,黎万强决定辞职离开金山,于是找到了亦师亦友的雷军。
雷军问黎万强打算做什么,他说想回家开个影楼。雷军觉得他说得太不靠谱了,就要他跟自己一起干。黎万强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雷军好奇地说:“你知道我要干吗?就这么答应了?”黎万强答道:“你要做手机。”就这样,特别了解雷军的黎万强也顺利加入了小米的创业团队。
雷军的团队扩充至此,已经聚拢了各式各样顶尖的人才。但是,唯独把“小米”种出来的直接开发人才迟迟没有到位。2010年的夏天,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雷军见了一百多位做硬件的人选。最夸张的一次,他和一个理想人选在7天谈了5次,每次都谈10个小时之久。遗憾的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还是无法达成共识。就在雷军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周国平。
对于55岁的周国平,雷军本来是不抱任何期望的。但就是这个万般无奈之下迫不得已见的人选,最终让他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在雷军的办公室里,两个人从中午12点一直聊到晚上12点。经过这次从互联网到硬件设计、从用户体验到智能手机发展趋势的长谈之后,“种米人”周国平正式加入了小米团队。
随着周国平的加入,雷军的小米创始人拼图终于大功告成。
2010年4月6日,北京北四环保福寺银谷大厦一个普通的小房间里,小米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那天,黎万强的爸爸起早为他们熬了一锅小米粥送到公司,围在一起喝掉这锅小米粥之后,小米的创业之路就此拉开了序幕。
初生篇:在风口上,乘风而起/1第一章 因“发烧”而生 / 31.越过“金山”,发现新风口 / 42.小米的豪华创业“天团” / 93.“四无”小米赢得顶级供应商 / 144.小米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 / 195.“中国的苹果”or“世界的小米” / 25第二章 因“偏执”而不同 / 311.颠覆,从互联网思维开始 / 322.粉丝:始于“性价比”,陷于“参与感” / 383.“饥饿营销”是伪命题还是真意图 / 444.因定位而赢,为发烧而生 / 505.不走寻常路,开启社会化营销新时代 / 546.小米的“免费”大餐 / 60成长篇:在竞争中,低调坚守/63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 651.专利陷阱,小米的“成人礼”之痛 / 662.深陷“屏幕门”,当小米遭遇诚信危机 / 723.渠道之困,失控的“黄牛”与“山寨” / 774.战略转型,痛并快乐着 / 835.小米的尴尬——不给力的供应链 / 88第四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 931.被围剿的“搅局者” / 942.疯狂复制“小米模式”的对手 / 983.颠覆与被颠覆,小米与BAT的那些事 / 1044.雷军PK董明珠,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的碰撞 / 114归来篇:在突围后,王者归来 / 119第五章 全方位“补课”的小米 / 1211.小米出品“中国芯”,为“澎湃”而澎湃 / 1222.雷军挂帅,重整“失控”供应链 / 1273.玩转新零售,“小米之家”势不可当 / 1334.布局新风口,小米生态链初长成 / 1405.跨界,无所不能的小米 / 1466.“新国货运动”,小米的新情怀 / 153第六章 “王者”小米重返巅峰 / 1571.厚积薄发,小米生态链公司崛起 / 158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小米“爆品” / 1703.技术创新让小米载誉而归 / 1774. 开拓国际市场,小米很OK / 1825.上市即成功:小米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 190附录1 雷军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 / 197附录2 小米生态链公司及细分领域表 / 209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